1. 首页
  2. 资讯

人为什么旅行 lv

韩国电影《燃烧》里,非常有钱的男二号开一辆保时捷911。跑车出场的第一瞬间,就给了贫穷的男一号一个当头棒喝,他因此相当具有自知之明,后退几步,目送女主角坐上跑车副驾驶离开。

韩国电影《燃烧》里,非常有钱的男二号开一辆保时捷911。跑车出场的第一瞬间,就给了贫穷的男一号一个当头棒喝,他因此相当具有自知之明,后退几步,目送女主角坐上跑车副驾驶离开。

普通人对保时捷跑车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是一辆很贵的跑车,具体多贵?似乎没必要知道。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911也就一百多万一辆吧,不是很贵。

上海这个地方,的确很容易见世面,想想自己住的房子再差再破,也值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保时捷怎么啦?有什么了不起?

一年前我有个朋友买了辆保时捷,本来她意欲和普通人拉开差距,买一样一般民众根本不会渴望的跑车,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写过,现代社会挣钱越多的工作,对个体优秀品质的要求也越高。所以现代身份理想认为体面与财富直接相关。为什么我赚得比你多,开着比你好的车?有钱人会很直接地说,我很努力啊,而且我比很多人优秀。

上海人已经越来越习惯臣服于这类带眼识人,每次我下到地库去取车,看到旁边开着豪车的主人,会有种学生时代,试卷分数比别人少一截的沮丧,输了输了。

可朋友气愤的是,她认识一个年薪三十万左右的白领,居然跟她说,我也要买这款保时捷。

她相当郁闷,这点跟阿兰.德波顿说的完全一样,生活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

原本以为买了保时捷就可以保持优越感,后来发现年薪三十万的白领轻轻松松也能赶超上来。

可以侧面感觉得到,这个人家境不错,肯定是上海市区有两套房子,也不需要还贷款,还是从小到大都很顺利的幸运儿,生活中没什么重大支出,手里有个够安稳的工作,在一般大型企业,三十岁左右年薪三十万,也算成绩不错。

买辆保时捷怎么了?

广州人最看不上上海人这点,太装了。大部分老广提起上海或者北京,脸上都带着一抹原谅色微笑。这股微笑里隐藏着一股深意:你们啊,太不会生活了。

在朋友圈看过广州人吐槽,说北京上海的五星酒店,地面停车位只留给豪车,宾利,兰博基尼,法拉利,开一般的车去,礼宾肯定会叫你停到地库或者不起眼的地方,还是广州好啊,哪怕开着飞度,服务员都一样态度,本着先来后到原则,该停正门口就停正门口。

介绍驰名餐厅,也绝对不会越贵越好,广州人心中的茶楼是有排名的,被带过去一看,通常都是看起来不怎么起眼,装修风格维持十年前样貌,带着一股家常气息的餐厅。

有篇文章写北京上海都拍了女子图鉴,为什么广州没有?因为在广州生活的女人,不是太有进取心,北京女孩渴望从lv升级到香奈儿,上海女孩渴望梧桐树下的法式公寓,广州女孩中午叫个炒牛河,晚上回到番禺家中,生活挺好的,为啥要为虚荣买单呢?

上海人不一样,朋友经常教导我,你出去见人呢,要带最贵的包,浑身上下弄得贵气点。现代人大家都很忙的,谁有空慢慢了解你?还不是第一眼就下判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该表现得多成功。

上图鉴中罗海燕想学章子怡,直接把中文名当成英文名,同事嘲笑她,你是章子怡吗?她后来叫自己harriet。解放前鲁迅穿着一身平常衣服去高级饭店见客,被看门的赶到后门去。这些势利眼服务生后来知道这是鲁迅,才悔之晚矣。

在上海,什么样的人可以朴素呢?

鲁迅。

广州人开着飞度,喝着花胶滋补靓汤觉得这才是生活,上海人每次面对面,都是一次打分考试。

当你买了一个包,你会发现原来包不算什么,那些拍照时支起一只胳膊的女人,其实是为了显露出手腕上带钻的腕表,正在撩头发的,拜托你睁大眼睛看看人家戴的名牌耳环。上海人慢慢习得各种关于名牌的知识,纷纷记在心里,只有这样,才好估量出对面这个人的份量。

《燃烧》中的男主角,则像一个原始印地安人,从未有过任何训练一样,住在乡下民居里,看到保时捷,心有所颤,要怎么做,才能年纪轻轻过上这种生活?

上海人会觉得,这种生活离我并不遥远。

解放前很多上海青年,喜欢在床铺下压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唯一的一套西服或旗袍,第二天起来,从亭子间出发,转身就是繁华世界,穿着体面可以享受服务员的好意,还能在人群中时髦亮眼,跟人谈起事情分外自信大方。

现在的上海青年依然一样,一种时浓时淡的虚荣心始终萦绕着自己,五星酒店婚宴,欧洲蜜月旅行,卡地亚对戒,欧米茄对表,都是标配。

于是上海人开发了另一套势利眼,这套势利眼就是洞悉所有奢侈品里的最低配,比如那些开宝马x1,奥迪q3,奔驰c200的年轻人,被公认为是没什么钱,但特别想装逼的物种。

只要你购入的是品牌里最便宜的东西,你就只能蒙蒙那些不懂行的小区保安,公司保洁。

懂的人一眼看穿,于是有钱人愈发舍得花钱,怎么跟年薪三十万的人区分开来?还是得买这人绝对买不起的东西。

靠自我奋斗买上保时捷的人,为了显示跟那些安稳工作的上班族不一样,只能出手倍加阔绰。

《燃烧》里的贫富差距,就像一个空中楼阁的实验作品,实际上不存在这样的男主角,也不存在这样的富二代。

上海人懂什么呢?

年薪三十万的人渴望一辆保时捷跑车,就像月薪五千的女孩渴望一只香奈儿,这些东西里,有着他们渴望的整个世界。

作者 毛利

十年时尚情感专栏作家。长篇小说《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正在热销,京东、当当、亚马逊有售。

公众号:和毛利午餐,分享女性观点,揭秘育儿生活。

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