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旅行公路片
热衷于为大家推荐人文题材的纪录片。比如之前推荐过,讲述国宝系列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感受生命可贵和温暖的《生门》、诉说文明失落与消逝的《了不起的村落》等。我最近想
热衷于为大家推荐人文题材的纪录片。
比如之前推荐过,讲述国宝系列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感受生命可贵和温暖的《生门》、诉说文明失落与消逝的《了不起的村落》等。
我最近想把推荐纪录片做成一个固定的栏目,尽量每周都能为大家推荐一部,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相较于剧情电影,人文纪录片更具有“真实的力量”——
这类纪录片总是借由普通人的视角,去关注平凡人的情感,却又无处不透露着治愈人心的温情和深入生活的文艺情怀。
今天婊姐要推荐一部另类的纪录片《三日为期》。
它用十二个三天三夜的时间,蹲守十二个你不曾了解的社会空间,记录十二个真实的人间剧场。
豆瓣8.9分,目前标记看过的也只有几百人。翻一翻短评列表,提到的最多的关键词是:
感动、治愈。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幕后团队是婊姐之前推荐过的:知了青年。
这个团队的风格:
追求电影级的画面质感,生活流式的叙事剪辑,唯美文艺的小清新风格。
这部《三日为期》同样是聚焦素人故事,但是在创作和表达方式都更趋向于年轻化。
制作组请来俞灏明担任旁白配音,曾轶可来唱主题曲,还提出了“观察式纪录片”的概念——
立足于社会痛点,捕捉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微表情。
纪录片不长,每一集都只有短短二十分钟,却让婊姐数次泪目。
导演将镜头对准拍摄对象,用观察者的视角。蹲守固定地点,记录下为期三天三夜里的人间百态。
解忧驿站
纪录片的第一集的故事就发生在滇藏公路边上的一个小小的“四川饭店“内。
尽管看似平凡,但住过的旅客们都说:
世上如果真的有解忧杂货店的话,那么四川饭店一定是其中之一。
这座四川饭店是当地骑行爱好者口中的“网红驿站”,因为它的位置坐落于滇藏路线上最艰险的一段:丙察察线。
“丙察察”线是八条进藏公路中最危险的一条,但又因为这里的自然风光,而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
三天里,形形色色的进藏者走进这家店。
或是路过这里,或是吃饭休息,然后又离开。
旅行中的每个人都着有自己的故事。
店老板老陈,年轻时也曾是越野圈的老炮儿。
后来他就干脆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起了这间饭店,接待来往的进藏旅客。
只要有人在丙察察上遇到了什么危险困难,他都会主动提供救助。
据统计,每年都有上万的人,来挑战进藏区最危险的这条“丙察察”线。选择挑战这条天险之路的每个冒险者们,因为各自的理由而选择上路。
大梁,还是一名大三学生。
他只身从新疆骑行进藏,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孤独冒险。
在进入丙察察之前,他已经骑行了40多天,车胎早就爆了,车轮坏成这样……
他艰难得抵达四川饭店,但距离达到能够修车的镇上还有很远。
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其实他完全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搭个顺风车,但大梁却不愿意开口。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执拗,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对着镜头,大梁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大梁从小就和他的父母关系并不好,父母忙着工作,对他疏于关心,只是偶尔会问一句,缺不缺钱。
所以每次放假他都不愿意回家,更愿意一个人在外面。
所以,他选择一个人冒险上路。
最终,大梁还是没有向任何人求助。
他一个艰难地骑着那辆残破铁轮,离开了四川饭店。
还有一对高龄旅客,70岁的老埃和84岁的陈灿中从广东一路向西骑行到西藏。
他们一路上在骑行过边境、穿越西北之后,决定来挑战这条天堂与地狱间的丙察察路线。
老埃乐观地说:
再不来就没机会了。
如果不行了,在路上用石头垒起来。这么好的风景放在这里很满意了。
他甚至还打算再骑着摩托带着他94岁的老母亲,来看怒江大峡谷!
关于这场旅途的终点,老人家看得很淡然,指着身边的老友说:
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出来找死。
老人虽是玩笑,但豁达之外却更让人震撼和感动。
两位乐观的老大爷在四川饭店短暂的休息过后,便打算离开,像两位不老骑士一样继续自己的冒险。
平凡生活里的伟大行者们,在守住自己内心梦想的道路上,他们从不畏缩。
48岁的小学教师巫老师。
他是瞒着家人出来旅行的,不想让年迈的母亲担心,总是在电话里撒着善意的谎言。
他旅行的目的,是因为羞愧于现实中自己在某些时候的懦弱。
他自嘲——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如今在网上当起了键盘侠。
其实,谁不是呢。
于是,他希望通过这场旅行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力量。
他把旅行的照片发在同学群里,可同学们居然开始讨论应该如何防晒。
其实他想讨论的是一个生死问题,可大家却并不关心,他感叹这个世界真是奇妙。
就连自己的儿子不理解,问父亲既然家里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出去?
巫老师想了想,回复儿子说:
出去了,才知道家好。
因为,只有在旅行的路上,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生搏击俱乐部
在四川成都一座商务大厦里,隐匿着一座名叫MONSTER的搏击俱乐部。
最近这两年,这里成了不少年轻人们聚集的隐秘据点,他们来这里都是为了能够打一场拳赛。
俱乐部每周举办一次搏击比赛,来的人大多两类:
热爱拳击的素人和职业训练初期的专业选手。
专业选手来这里往往是为了能够在实战中快速提升竞技水平,而素人选手们则是因为想要在那座狭小的擂台上,找回在庸常生活里丢失的激情和梦想。
在这里,每一个人会用尽全部的力气去实现梦。
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白领精英,有的是陪孩子来看比赛的年长父亲。
但不管是三千万的老板,还是月薪两千的洗碗工,来到这里,他们的标签只有一个——搏击手。
在老板火车看来,拳击手最酷的地方在于——
当你站上擂台,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完成。
狭小的擂台,你不能后退,只能进攻,直到你倒下,或者对方倒下。
所以每一次打完比赛之后,火车都会问搏击手们一个问题:你现在最想去干什么。
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
我现在只想回家。
拳击手胡兴强,刚刚在擂台上赢了一场比赛。
在胡兴强的眼里,没有什么比打拳更重要。
为此他不惜瞒着家人,独自在外面打工,在快餐店做服务员、打杂什么都做。
胡兴强心里很清楚,家里人不会支持自己走职业拳手这条路。
因为自己是半路出家,比起职业选手还差太远。
所以即使刚刚打赢了几场比赛,但胡兴强内心也会偶尔流露出迷茫:
打拳应该是他这辈子,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情了。
但如果这个梦想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也会跟家里妥协,比如回到家乡去当老师。
对着镜头,他说:
有些梦想短时间就能实现,有些梦想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还有些人,他们不在意最后的输赢,上场即是胜利。
但上场一试,成全心中那个隐藏的英雄——
哪怕仅仅只是擂台上的那十秒钟,就足够让他们发现并找到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31岁的麦鑫是一位素人拳击手,但在半年之前他还是一位汽车销售企业的高管。
打拳让他瘦身成功,换掉工作,成为一家西装定制店老板。
人生因此而改变,也让他对自己有了更多地了解。
每一次站上擂台,麦鑫在意的从不是比赛结果,而是享受这种对庸碌生活的反击。
他说:
我不想这一生过得很平凡。不然老了跳广场舞的时候,就不能跟那些老太太吹牛了。
老板火车自称创立这座拳击俱乐部的灵感,来自于那部电影《搏击俱乐部》。
电影里说: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在那里,你才真正的活了起来,每个人的心里,大概都有这样的一个搏击俱乐部。
《三日为期》的形式借鉴了日本NHK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
但是进行了本土化的处理,对人物的故事挖掘也更深入。
从目前播出的四集来看,《三日为期》延续了知了青年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全片没有剧本的规则,没有戏剧化的设定,没有去刻意地煽情。
而是冷静克制地去讲述每一个平凡的人背后的不平凡的故事,记录下一幕幕人间剧场里的真实剧。
对于人文类纪录片,如何做到既能保持客观中立的视角,又能引发观者思考或共鸣,是成败的关键。
而《三日为期》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好看,首先胜在一个“真”字。
把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通过小视角向观众呈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
台湾导演杨德昌曾说,电影能延长三倍生命,而这部纪录片内却刻意看到三百种人生。
不论是来往于解忧驿站的孤独旅人,还是搏击俱乐部里寻找人生B面的素人拳手们,他们都是芸芸众生里的可爱而平凡的普通人。
他们的态度折射出的生活的真实——
有倔强也有妥协,有迷茫也有乐观,有反思也有悔过……
在镜头中,这些人物和故事虽然微小,但却带着足以击穿内心柔软的力量。
如果你也曾经向往过诗和远方,那么或许就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余华先生在《活着》里说: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就是对时光最美的回应。
余生还长,你别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