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艺龙旅行微信支付

今年年初,华住收购桔子水晶的新闻引发行业“大地震”。而尽管目前话题已经趋于平静,但誓言不再创业的桔子水晶创始人吴海,却因为近期的“笔耕不辍”,意外再次成了行业的话题收割

今年年初,华住收购桔子水晶的新闻引发行业“大地震”。而尽管目前话题已经趋于平静,但誓言不再创业的桔子水晶创始人吴海,却因为近期的“笔耕不辍”,意外再次成了行业的话题收割机,也由此引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的殷切 关注。

8月14日, 微信公众号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院长戴斌致桔子水晶创始人吴海的公开信。有别于吴海此前在《代孕妈妈》中流露的伤感,戴斌高度肯定了其在商业和社会上的成功,并谈到,“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你都像个老大的样子,都是令我尊重的。”

“没有别不了的康桥”—尽管离场多落寞,但戴斌以社会历史进程和产业格局变迁类比,强调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历史必然,这丝毫不妨碍历史对个人的价值定位。公开信末尾,戴斌对包括华住、桔子水晶在内的中国旅游企业发展,表达了强大信心,并对吴海个人给予了诚挚祝愿。

资本无情不假,但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的36.5亿作价,已经足够让这位超级“网红”在中国酒店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即便按协议约定不得再涉足酒店业,或者未来真的“不做大哥好多年”,但 编者相信,酒店江湖依旧会长久留下他的传说。

既然谈到了并购,那 相关新闻干脆凑一对。接下来这则消息,是关于近期受连串事件影响、深陷舆论漩涡的万达集团。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8月14日,万达宣布,万达酒店及度假村与珍南度假村达成战略合作。据悉,这是继伊斯坦布尔万达文华酒店之后,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在海外签订的第二个品牌输出项目,同时也是万达嘉华在海外的首个品牌输出项目。

业内人士称,整合境内外资产包,将海外酒店输出品牌,赚取管理费,无疑是王健林将海外酒店轻资产化的尝试,预计未来其他酒店也有输出品牌的可能性。

1个月前引爆业内外舆论的那场3方交易,公众对争吵、摔杯子、两换背景板等各种桥段生出无尽揣测。即便业界解读多为万达深陷债务窘境、不得已而为之,但事后王健林能以“明明是谈笑风生”作为回应,这份泰然足够让人敬佩。

从目前万达集团的营收占比来看,其笃定的轻资产化战略,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化作“完成式”,至于其能否实现当初放言的“小目标”,我们且行且看。

接下来,到了在线旅游的专场。昨天,有家老牌OTA发布了一则消息,其有点“燃”的暑期战绩,引起了本 编辑的注意。

据报道,艺龙 微信钱包入口酒店预订量在火热的暑期市场表现尤其抢眼,与去年刚入驻 微信钱包时订单量相比,同比增长500%,经过1年的用户培养,通过 微信钱包预订酒店逐渐成为一种消费趋势。

艺龙方面表示,取得这些创纪录成绩,一方面是基于 微信庞大的流量优势,另一方面离不开艺龙本身在暑期市场的战略布局,如“新用户五折起”、“暑期专场促销”、“ 微信原生广告营销”等精细化运营。艺龙同时还接入了手机QQ钱包、开发 微信小程序,打造腾讯生态内全方位预订场景。

占据 微信钱包入口意味着什么,相信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对此都不言自明。尽管可能基数不大,但这样的惊人涨幅,仍然印证了背靠腾讯体系所能得到的巨大资源优势。

自携程收编去哪儿网后,在线酒店预定市场“大一统”的言论不绝于耳,但事实上,当前的行业格局及未来走势仍显微妙。联想到近期再度走热的“艺龙、同程合并冲A”传言,阿里牵手万豪成立合资公司、美团高调宣布创纪录的间夜量......相信短暂沉寂期即将结束,在线旅游市场正再度热闹起来。

接下来是则关于航空的外网消息,可能对多数旅游业者并无太多借鉴价值,那就权当开阔下眼界。

据报道,近日私人飞机预定公司—— JetSmarter宣布获得其第一笔机构投资,具体金额未披露。据了解,该公司不拥有任何飞机所有权,只是与机主、运营商和承运商合作,类似于航班界的 “Uber”。

截止目前,JetSmarter 拥有超过 67万个 app 注册用户,1万名付费会员,关联3200架飞机,自成立以来已经运送了4万多名乘客。而第一年加入的会员大都需要经过一轮背景调查并且支付15000美元的会员费后,才可享受豪华航空服务。

JetSmarter并不把飞行服务看做一次单纯的旅行,而是一种社交活动。利用高净值客户的碎片化、空闲时间,给他们介绍聊得来的朋友、有价值的合作伙伴,这种社交属性吸引了不少人。

从目前国内的航空管制来看,该项目如果在国内推广,短期内可能不太现实。再者,即便航空管制能够大幅开放,这般航空领域的“海天盛宴”,无疑让包括本 编辑在内的多数大众沦为看客;

而至于真正平民版的航空界“Uber”,应该还得算6月末才拿到新一轮融资的爱拼机,从满足大众基础出行需求的角度看,这家本土创业公司显然更符合激活闲置资源的“共享经济”理念,至于未来共享经济能否真正在航空领域落地,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聊完了几家公司企业,接下来,看看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西南边的丽江旅游。

证券日报消息,8月14日,丽江旅游披露了2017 年半年度业绩报告,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88.47万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1.36%,完成全年经营指标的39.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93.03万元,同比下降13.91%,完成全年经营指标的42.52%。

报告期内,公司三条索道共接待游客165.93万人次,同比下降 8.13%;因旅游市场整治措施及旅行社相关政策的调整,旗下户外实景演出项目《印象丽江》接待游客仅为 50.95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 32.65%,实现营业收入 5417.09 万元,同比下降 33.72%。

因为连续爆出负面新闻,饱受舆论压力的云南政府开始严打低价游,在短暂的阵痛下,丽江旅游财报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目的地之于景区的关系近似“大河无水小河干”。当然,另一方面贵州大手笔的市场推广和政策补贴导致游客截留,也是原因之一。

负面舆论终会随时间降温,在维护地方旅游市场秩序,重塑品牌美誉度上,云南如何将运动式执法调整为常态化监管机制,这对地方主管部门而言,会是项不小的考验。我们期待,《印象丽江》中的天籁之曲《回家》,能够再次赢得四方游客的归心。

另一则关于目的地的消息,这次,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南欧。

参考消息网8月15日报道 外媒称,西班牙智库机构高品质购物与旅游研究所日前发表报告指出,抓住5%的中国游客将使西班牙旅游年收入从目前的41亿欧元增长至87亿欧元。该机构还认为,促进高品质购物和旅游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

“买买买”—各外旅局之所以对中国市场抱以无限热忱,国人强大的购买力无疑是首因。聚焦到西班牙,在经济持续低迷的当下,但海量的消费大军对提振地方经济的作用具体如何,上述数据给了最好的证明。

但一个尴尬的现象是,因为游客过多影响当地人生活,近段时间欧洲接连掀起了反旅游示威,以西班牙为例,去年该国入境游客高达7560万,创历史纪录。唉!既想要挣游客钱,又不想“岁月静好”被打扰,这矛盾该咋调和???

还是一则目的地消息,这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日韩和东南亚。

据民航资源网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赴日韩游客减少,但赴东南亚各国旅客人数总量却在一路攀升。

2017年上半年,我国赴日本人数超过328.17万人次,同比增长6.67%。相较过去两年动辄超过20%的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上半年我国赴韩国旅客人数锐减40.97%至225.3万人次。但我国赴东南亚各国旅客人数总量攀升,半年突破千万人次。因此,可以认为部分赴日韩需求转移至东南亚各国。

对于闲钱富足的国人而言,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刚需,但目的地的可替代性太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国人出境游的第一目的地韩国,对国人吸引力正在快速遇冷,谷底在哪里?未来又会呈现何种走势?当前仍然不甚明朗。

但国人旅游消费的需求仍在不断膨胀,如何抓住这个市场转折的机遇期,以更走心的营销推介和服务品质,抢占巨大的市场蛋糕,这对任何一国的外旅局而言,都是智慧、能力......的综合考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