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五年级旅行英文作文范文

来源 | 学术中国征稿作者 | 李济韬 编辑:学妹这不是软文,也不是什么鸡汤,在这 我想把所知道的一个身边的同学追逐考古学研究12年的心路历程铭记于此,以享诸公。(本文内容经主要

来源 | 学术中国征稿

作者 | 李济韬 编辑:学妹

这不是软文,也不是什么鸡汤,在这 我想把所知道的一个身边的同学追逐考古学研究12年的心路历程铭记于此,以享诸公。(本文内容经主要是根据前些时日与王一凡同学谈心回望往事整理而得,内容经本人审阅。)

2014年6月24日,当高考分数出来后,他的内心是一片空白。328分!(江苏考生,参加的是2014年6月的江苏高考,满分为480分,这个分数位于全省文科9000名左右)这个分数意味着他与梦想中的一切考古院校失之交臂。第二天,他在1912的星巴克与同样失利的我点了杯浓茶,静静地看着窗外那座奋战了三年的校园。话不多,临近中午时分,各自回家,晚上,登录QQ空间,看到开源为他作一文--《烈男传之沟中明月--王一凡本纪》,文中“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一句,让他思绪万千。

九年的奋斗在那一刻,感觉真的就如同泡影。此时,手机振动响起,看到是如镜先生发来的一条短信:“一凡,古之成大事者,不问出生,爷爷我没上过大学,今日依然在文博界有立足之地,继续拼搏,必定成功!”言语的平实掩藏不住如镜老人对一凡近十年的关爱。王一凡说:当老爷爷和他说这些时,他想,明月定不会照沟渠,而必将普照千山万壑,苍茫大地! 因为,执着的途中人,其旅行本身便已是成就!

一、痴迷考古的萌芽

回望他十八年的人生,有十一年,与“考古”相伴而生。他始终相信,人一出生就是有使命的,哪怕是碌碌无为也是被赋予的一种使命。而考古,就是王一凡的使命!幼儿园的时候,父亲曾教过他画画,虽然画的不错,但终没能一直画下去。爷爷家住在一楼,他却对爷爷家院子里的土兴趣万分,经常拿个小铲子在土里挖呀挖呀。而对于历史的兴趣在此时已萌生,记得那时候幼儿园中班,他爸爸便在睡前给他读《上下五千年》了(版本我还真考证出来了,是卢德平主编,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共12册)。从那时起,他便迷上了历史。

悠悠华夏八千年,他痴迷于对历史的探索。爸爸每天都会读史给他听,渐渐地他从听爸爸读史变成自己拔着字典和史书啃吃啃吃的钻研起来。但之后,他发现单单读史完全满足不了他的欲望,偶然机会,他看了中央十套的探索发现,记得很清楚,那次发掘的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他突然间感到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考古。这是2004年,他小学二年级,现在回想,应该是那时,他与考古相约了。

二、小学

二年级的一年,他是在历史中度过的,记得那一年过得很充实,上下五千年,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可以说是粗读完毕了。在三年级临近暑假的一个晚上,他偶然之间收看了一次焦点访谈,当晚,一套当代史学鸿篇巨制十五卷本话说中国,当时他真的很想拥有那套书,但因为那时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宽裕,而那套书又价值两千元。爸爸只好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更是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而那年的七月七日,在他的十岁生日上,他的姑父说:“给你准备了生日礼物,放在家里了,吃完饭回去看看吧!”他草草地和各位亲戚看似热闹的吃完饭,便和那时最要好的朋友掌子涵、晋大强跑回了家,想看看是什么礼物。

不巧,停电了,打着电筒,看见在客厅的茶几上摆放了一个包装厚实的牛卡纸箱,很重。他说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纸箱,那竟然是一部煌煌的《话说中国》。内部精致的包装,厚重的质感,沉稳的颜色让人瞬间可以融入并坠入历史的长河中。

十五天他就看了四本,当时流行小学生上奥数班,参加奥数比赛,获奖后参加小升初择校,故他所上的小学也正在组织这类集训。而他却沉醉在历史中,最后的考试只考了三十八分。而这一次他也彻底被定义为了数学后进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这类集训班只能被分在B班。可以说,从这时起,他与全优生,尖子生就说拜拜了。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时经常被学校,邻居作为榜样的他,也就只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王一凡和我说:在这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贴切,而且这一低,就低到了2017年)不过,一个暑假这十五本砖头还是被他啃完了。家里的条件也就是在这个暑假变得蒸蒸日上。这便为他三年级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了一些经济基础。

这个时候大概是三年级,因已经观看了很多纪录片,对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过程也做到了大致熟悉,最起码来说,在当时他认知中的刮地面,用小刷子清理文物还是可以学会的。

于是乎便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模拟考古发掘。他现将一些“游戏王”卡片装在牛肉酱的玻璃瓶里,挖坑埋入地下,在坑口覆盖一块瓷砖让其形成“墓室”,在砖上盖土并夯打,一层一层垒起一个近似于覆斗形的土台。心满意足的等待几个星期后,又用小铲将土一点点去除,快到瓷砖时,用毛刷将土屑刷去,直至清理出之前埋入的宝物。为了实地感触考古遗址,他恳请父亲带着他前往南京营盘山古墓葬遗址进行实地踏查。此遗址较为偏僻,以当时他所掌握的资料,只是在一本名为《沧海桑田话浦口》的书中看到。

循着书上的线索,先后在三个周末前往寻找,最终王一凡心满意足的与文保碑合了张影。(王一凡说:因每周末学校都要组织奥数补课,我在第三个周末时因已经发现了此遗址的确切位置,故欺骗父亲说这周末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不补课,我们去寻找营盘山吧,父亲信以为真,我便最终达成了计划。)

五年级时,小学部分年级前往长江北岸边的“建筑里”教学,此地为原长江大桥未通车时火车过江的轮渡桥,部分老旧的建筑大约在民国时期就已建设。小学的操场其实是一片废弃的空地。他与班上一个同样爱好历史的同学邱维民便计划在此地进行一次“实际”的考古发掘。他们用树枝四四方方的划出发掘区,用平整的小石片作为发掘工具,较坚韧的树叶充当毛刷,一点一点向下发掘。

突然,一块铜黄色发黑的物体从“探方”中跳脱出来,那是一枚宣统年间的铜币,他俩惊喜万分。

后来他将此事作为老师布置的周记写成作业上交,还被老师作为优秀范文朗读。(王一凡说:这一次,我坚信,梁公立老师对我作文的朗读大大激发且坚定了我对于考古的热情,梁老师也让我这个在奥数重压之下抬不起头的孩子看到了希望与光明。这也是我语文一直优秀的原因。梁老师我会永远感激的!)

这年暑假,他和父母前往陕西参观旅游,他第一次与兵马俑,秦始皇陵,乾陵,懿德太子墓,茂陵,黄帝陵等重要历史遗迹有了近距离接触,对于历史考古热爱的火种已然开始熊熊燃烧。

小学六年级,第一次的人生转折,小升初择校的问题,因没有省级奥数竞赛一等奖的证书而成为“弱势群体”,只能等待着大概合适的初中录取,他又因心存不甘,想要报考南京外国语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试,但南外考试要参加“摇号”,被摇上的学生才能参加考试,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能够把握的考试上。待到摇号结果公布,王一凡并没有被摇上,他没有被眷顾。

很快便放暑假了,若再不争取便极有可能只能升入学区内的浦口河西中学读初中,而这意味着他可能一生就与考古无缘了。在最后关头,因军民共建的关系,他参加了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部的考试,以较为优异的综合成绩升入南京九中初中部,分在初一十班,学号是3号(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择校班了)。

三、初中:逐步深入

初中的开始因为经历了小升初的不顺,所以王一凡说,他将大多数的经历都放在书本学习与考试上,希望能够通过中考考入一个最优秀的高中,这样为能够升入一所有考古专业的好大学做足准备。初一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十名。然而,到了初二,他的英语成绩开始下滑,并且波动剧烈。其实现在他也找不出原因所在(直到今日英语仍然是他的短板),数学也只能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好在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是强势学科,能够让总分还保持在年级前列。

初中时,他开始接触瓷器鉴定,碎瓷片的鉴定更是充满了无限乐趣。看碎瓷片对不对,要看破碎面上的死气泡和结晶颗粒物。看胎要看是不是本朝所特有的胎土,譬如说麻仓土。看彩要看是国产料还是进口料,举个例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很多进口青料,所以永宣青花多以苏尼勃青为主。另外,官窑瓷器讲究的是精美,而民窑瓷器讲究的是实用……这边是十三四岁的王一凡所能接触到的最新奇,最感兴趣的东西。

他在中考前的一学期,每天早上四点半便起床开始刷题,希望能将自己的成绩保持住。很快,参加中考的日子到了,考后,根据估分实际情况,他并没有考出理想成绩,也不是推卸责任,可能命运这时并不青睐于这个孩子,又有可能是命运正在给予这个孩子挑战。

他将自己的报考高中定在了南京一中,但南京九中高中部也开出了优待条件。当时的情况其实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被一中录取。填报志愿的那一天,他纠结甚甚。三次前往学校修改志愿,就在这时影响他人生的又一位老师出现了--濮文老师。其实他与濮老师素未相识,濮老师是来负责高中留生工作的。然而王一凡与她一见如故,最终王一凡选择留在九中,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绝对正确的。初三的暑假,王一凡与家人前往内蒙古参观旅游。

四、高中:学习一般

高中的开始,王一凡以饱满的斗志投入到了学习,生活中。王一凡和我说:因为我知道,我那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著名大学的考古系。这样我才能从事我所喜欢的学习,研究。值得高兴的是高中里好多老师跟王一凡有共同的爱好。之前提到的濮文老师当时可能教王一凡的历史课,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由孙燕老师教了历史。他俩经常探讨考古与鉴定方面的问题。戴天老师,是他高一的班主任,虽然戴老师是教英语的,但没有因为英语的后进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鼓励全方面发展,并在能够努力的范围内提高英语成绩。

王一凡说:“邱齐欣老师也是我一定要感谢的老师。高一时,数学考试曾考过46分,67分,80分这样惨不忍睹的分数(总分为160分)。生怕就此一脚被踢入差生的行列,而邱老师却一直给予我鼓励,我知道,他相信我一定能够扭转局面的。”

王一凡此时便又开始了拼命的刷题之路,初步计算高一一年他大约做掉了近200张自己加练的数学试卷,最终在高二时,数学成绩有了起色,高三时,成绩已经能够稳定在学校文科前二十名了。

“高中时,我还要感谢一个活动--模拟联合国,这个活动让我打开了视野,接触到了国内其他省份,其他城市高中生的学术学习水平,看到了差距,看到了区别,也让他交到了很多同样有着理想信念的朋友。高二、三的班主任和三年的历史老师是孙燕老师,可以说孙老师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良师益友,她所营造的环境和默默支持,是真真切切需要感谢的。还有吴艺文老师,史雷老师,杜明明老师,孔学军老师,孙彭老师这都是不能忘记的。九中的博雅尚美真的是培育了一个博雅尚美的人。中学六年,我最喜欢并且一直担任的职务是‘历史课代表’。”

经过努力,在高二暑假通过了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

不过这一切都要向高考低头。高考前的一系列模考,他的成绩都稳定在一本线上20分左右,然而高考并不是那么如意。当高考的最后一天下午与母亲在考点门口合影并发了一条朋友圈:“山不能为大匠能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其实高考结束,人生才刚刚开始,考古才真正有可能接触,以后的学习更多的为理想,为信念,为文明!谢谢一路上给我帮助的家长,老师和前辈!遂怀壮志长行!”

最后成绩公布,328分,一切似乎都与考古学告别了。命运第三次开了玩笑。沉默良久之后,通过扒拉历年的招生情况,最终他选择了考古相对优势的河北师范大学考古系进行本科学习。

五、这三年的摸索:终成正果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怀着一颗清楚明白的心,在这个雾霾常常要破千的城市,开始了真正的考古学学习与研究。

年幼时,如镜老先生:“以先贤为楷模,献身考古文博事业”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并激励着年富力强青年奋力攀登!考古这门学科优良的学风和优美的底蕴陪伴着走过了大学三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三年里,在这所看似平常,但饱含斗志的学校,他受益匪浅,树立了自信与拼搏意识,找准了目标与追寻方向,确立了对手与竞争朋友。扪心自省,不求收获然但问耕耘!

确立了先秦考古作为研究兴趣的他,学业上,授业师长知远先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这条路上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的汲取着养分。“要读书,先认字!”--古文字学习是先秦考古的重要技能,为了能够全方面提高自己的学识,他只是看,只是想,只是钻。郭老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于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释林》,唐兰先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陈梦家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等重要著作,都整本整本地抄了下来。每每遇到考古学问题,每每有了突发奇想要写作,渭莲先生 是 总会给予他无穷信心与力量如亲人一样的师长。王一凡说:“记得渭莲先生一共对我说过四次‘你行!你一定可以’。分别是:在大二上第一次想要报考社科院考古所时,在大三上开始撰写《甲骨卜辞所见商王朝的北界》时,2017年9月19日晚考古所面试前一晚以及构思毕业论文的框架时。”

王一凡是这样度过大学生活的。大一一入校,便告诉自己,为考古而来,只为学考古而来。他抵制住了一切学生组织的诱惑,没有参加任何学生会,团委,青协这一类组织。也没有参加任何的学校社团。大一的十月份,便开始写作第一篇文章《江苏扬州隋炀帝墓考辨》。第一次写论文有些不知所措,甚至连基本的史料都不会去查。他一点点的摸索让自己的论文有了眉目,宿舍23点断电,为了让写作有充足的时间,他还买了两个充电台灯,熄灯了就搬着凳子去走廊上写。一点点的垒砌和陈老师的帮助最终完成了这篇文章。

十二月份他将这篇稿件投往某考古期刊社,然经过了三个多月的审稿竟被编辑告知稿件不予适用。当询问完编辑的详细意见后,他对稿件进行了仔细修改,最终此文在大二上被“第二届青年考古学者论坛”录用并做会议报告。

大一下在进行我国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毁灭性困境研究项目时,王一凡和团队成员们前往江苏南京,河北石家庄,河北唐山,福建莆田,四川达州深入基层,进行文物调查。共涉及四个省五个市六个县,深入考察了34处文物、5座博物馆、6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访文物遗址的保护者以及其周围的市民,村民共计94位。力求尽自己所能,从原本存在的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入手,寻找历史文物保护问题解决之道。

之后陆陆续续又写了几篇文章。大二上,得到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材料支持,王一凡对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进行了科技检测并写作了研究论文。奔波往返于文物实际出土地点与实验室、数据库之间,每一次信息的更新与新结果的出现,都给他的心灵带来刺激与欣喜!

为充分获取出土玉器提供的物质信息,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等无损光学技术手段对玉器进行科学分析。获得玉器成分、矿相和结构等信息,研讨其质地和来源。从而窥探先民的玉料来源,制玉技术,文化发展与文明互动交流诸方面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当时的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组织形态以及拥有这批玉器的人群在当时时空背景下的发展程度。

此文的写作大约耗费了两个多月。最终在2015年的12月底完成。此时他的体重较当年9月相比瘦了16斤。将此文投往2015年度的“李济考古奖”参评,然而甚至没有入围。原因不知,后来转投《玉器考古通讯》,并得以刊载。他说这还要感谢孙老师的赏识。

大二下,王一凡又撰写了《<尚书?高宗肜日>的原初文本讯息蠡探--兼谈历代<高宗肜日>篇研究的主观色彩》、《北宋时期内亚文化因素对中原汉文化之影响--北宋与辽、金交界地带墓葬分析》等文也都有所斩获。

大三上,是王一凡最关键的一学期,这一学期,他开始撰写《甲骨卜辞中所见商王朝北界》一文,艰辛历程,溢于言表,但他乐在其中,经过整整三个月的隶定、整理、归纳,共筛选了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甲骨,最终推算出一条西起关中平原,经由华县,向东北方延伸,过河津、临汾盆地,横跨太行山脉,达今河北邢台与石家庄之间临城、隆尧,继续向东进入山东,止于今济南、淄博一带的商王朝北界的最佳拟合区域。而此让他的体重下降近20斤。后投往此年度“李济考古奖”参评,仍未获奖,后发表于《古代文明研究通讯》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释历史,叩问古今,离不开田野考古的实践。北魏军镇土城子,高句丽山城、行唐故郡春秋墓地。王一凡回忆道:“想到大一工地土城子的白手起家,没有水我们自己挑,没有电我们自己接,没有民工我们自己动手。想到长白山里的探索跋涉。想到酷暑当头的挖掘清理。考古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更有与古人的沉思,对话。”

在2014-2017年,王一凡共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工作3项,参加大遗址三维扫描工作3项: 2014年11月参加北京海淀玲珑塔明清墓葬群三维扫描工作;2015年7-8月参加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土城子北魏边镇城址调查与试掘工作;2015年9月参加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西土城辽金城址三维扫描工作;2016年7-8月参加吉林省集安市霸王朝(高句丽)山城发掘工作;2016年9月参加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崔氏唐代壁画墓三维扫描工作。2017年5月-8月参加河北行唐故郡春秋战国墓地发掘工作。

总之三年的大学生活,读呀读,写呀写。自感觉自己身体好,精力旺,中午从来不睡觉,这些时间王一凡是在紧张的学习战斗中度过的。其实午睡的时间挤出来,假如一天两小时,一年就是七百三十个小时,三年就是两千一百九十个小时,等于二百七十个八小时的工作日!光阴荏苒, 运行不息的日月微笑着伴宿着寒来暑往!承蒙学界前辈、师长、同学的错爱与提携,于2017年初加入中国文物学会,并成为玉器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在此也列一下王一凡同学的三年内一些奖励与收获:

1、《甲骨卜辞、金文所见商王朝的北界》,《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17年第1期。

2、《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光学无损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已录用,待发表;

3、《北宋时期内亚文化因素对中原汉文化之影响--北宋与辽、金交界地带墓葬分析》,《中原文物》2017年第1期。

4、《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光学无损分析及其反映商代河北地域的文明交流与互动》,《玉器考古通讯》2016年第1期。

5、《贵州地区出土战汉玉器所见先秦汉民族文化的渐进输入》,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编《中国玉文化研究辑丛》,故宫出版社,2017年10月。

6、《<尚书·高宗肜日>的原初文本讯息蠡探--兼谈历代<高宗肜日>篇研究的主观色彩》受邀参加2016年岳麓书院第七届全国高校国学论坛,获二等奖。

7、《考古及文物所见河北与丝绸之路的文明互动》,《西部学刊》2017年第1期。

8、《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墓志刻成与墓葬遗存分析》受邀参加第二届青年考古学者论坛,2015年11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9、《玉器管钻实验考古的初步研究》,《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第四辑,2017年12月。

10、《南京出土一瓷片所见岳州窑青瓷与迦楼罗鸟装饰造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7期。

11、《面对“瞬变的‘政权周期律’”的历史观考虑》受邀参加第二届“治国理政”复旦大学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载《从中共党史学治国理政:第二届治国理政大学生论坛精粹》,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12、2016年国家奖学金。

13、2016年度河北师范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14、2015-2016学年院级三好学生。

15、2014-2015学年专业二等奖学金。

16、2014-2015学年校级三好学生。

17、主持 2015 年度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新石器时期玉器切割工艺及残留物的显微与光谱分析”(项目编号:201510094003、指导教师:汤惠生、张娅红)已结项,等第:优秀。

18、主持项目:“我国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毁灭性困境研究”获2015年度“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19、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寒假“行走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一等奖。

20、2015年河北师范大学寒、暑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1、2015-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十大最美学霸”。

22、河北师范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六、从未止步,砥砺前行

到了大四。拿到推免资格。王一凡说:“记得4年前在超星学术视频上那一声‘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今天我想给大家主要讲的是……’的熟悉声音,在儿时经常听祖辈也发出这样的徽音依然回荡在的耳畔,这激荡着我的内心。我想要到丰镐去,我要去那赫赫宗周!”这一次,可能一些以前不能改变的东西屈服于王一凡这十二年的努力下,如愿以偿,被录取了!王一凡说:“翻看手机,久久让我感念的是考前一晚,渭莲先生的鼓励:

“一切尘埃落定后,我觉得。我的路又开始了。”在推免成功之后的这两个多月,王一凡又写作完成了两篇文章--一篇有关彭城王高浟及相关史事的,一篇有关甲骨文合集6057正及其所见相关问题的,目前第三篇正在材料的收集中……

这就是我的同学王一凡的这些年,扒着手指算一算,他在考古上,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对于考古、历史学科的痴迷与热爱,培养了他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性格,也给予了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执着信念,虽有老生常谈之嫌,但饱含着对于本学科、本专业最本真的追求之心与奉献之愿!一个真正的考古人,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城市学府都明确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考古人,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青春献考古,古物寄文明。在学科信仰的天地间,他定会始终保持在冲锋的姿态。红旗指路,高峰在前,奋力攀登吧!年富力强的王一凡!

河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系2015·2016·2018被录取为社科院考古系研究生的同学在夏鼐雕像前合影

现在想想,丁人心陷弱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持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也祝开源兄考研顺利!加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