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旅游与文化产业
《禅宗圣域》文化产业基地和一般的文化旅游有什么区别?
明清文化——青浦朱家角、七宝老街 园林文化——五大园林(豫园、醉白池等) 近代洋场文化——外滩 近代文学文化——多
《禅宗圣域》文化产业基地和一般的文化旅游有什么区别?
明清文化——青浦朱家角、七宝老街 园林文化——五大园林(豫园、醉白池等) 近代洋场文化——外滩 近代文学文化——多伦路、山阴路文化名人街 近代市民文化——老弄堂石库门群 现代化文化——陆家嘴、张江、外高桥、金桥、孙桥、人民广场 商业文化——四街四城(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豫园旅游商城、徐家汇、火车站不夜城、新上海商业城) 酒吧文化——衡山路 美食文化——遍及上海 佛教文化——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 道教文化——大境阁、城隍庙、白云观、钦赐仰殿 伊斯兰教文化——小桃园清真寺、福佑路清真寺 基督教文化——国际礼拜堂、沐恩堂 天主教文化——徐家汇天主教堂、董家渡天主教堂 。
。
。
。
。
。
。
。
。
海派文化——无处不在,用心体会
文化旅游分析和文化旅游产业分析的区别?
文化产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产业性文化行为。
文化产业是为了提升人类社会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实施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性要求必须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运作,通过有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组织形态对可经营性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企业化经营方式。
文化产业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为核心,以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和经营的效益。
三、文化价值的市场转换性。
文化产业要通过企业运作和市场行为使文化价值转换为市场经济中的商业价值,又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市场消费过程来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传播。
文化产业是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的协作链条,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把不同的参与者连接起来,通过分工协作,使文化活动向生产和服务两个领域拓展,将生产变成文化资源开发,让服务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经市场转换的文化传播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并使整个过程以现代知识产权为基础。
四、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功能。
文化产业的双重性和双重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发掘文化的市场潜能,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利益补偿为目标,以投人产出的效益分析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且以工业化、社会化的批量生产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化的精神价值,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实现先进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规范性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导向性。
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不仅有物质消费,同时还有精神消费。
而精神消费会产生思想的影响力和观念的积淀性,会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情感体验、是非判断和生活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经济性与经济的文化性是互为因果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需要兼顾而不得偏废,特别是不得以牺牲精神文化利益的方式来换取经济效益。
五、高技术和高智力含量的特征。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典型形态,是技术密集型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领域,是技术、信息、人才、知识和智力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资本”与“知本”的彼此支撑,形成文化产业的创意形态、内容产业和非物质经济模式。
正是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等髙新科技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才使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简述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
1985年之前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中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并取得初步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极“左”牢笼的束缚,渴望了解新生活、新知识和新观念,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得到了复苏。
在此宏观社会背景下,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尤其是娱乐业逐渐地从无到有开始起步。
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盒式录音带和录音机开始涌入中国,这一新兴录音设备和制品,由于使用方便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8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录音制品出版社,与此同时,海外录像机和录像带大量传入中国。
1983年,上海市和广州市在全国城市中首先进行录像的生产和经营,自此开始,音像业在中国城市中迅速地得以发展。
1979年,上海市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报道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第一条国内企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和第一条外商广告“雷达表”,1984年出现了第一家营业性的卡拉OK厅,以后又出现了第一家音乐茶座、第一家营业性舞厅等,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演出公司,恢复了外国音乐的广播节目,使群众的文化消费市场逐步得到恢复。
[1]尽管由于当时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化商品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基本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领域的实践,无疑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社会公众原有的价值观念。
比如,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西方传播学进入中国尤其是进入科研机构和大学课堂,不仅引发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大论辩,而且也使中国的传媒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介究竟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还是以宣传为主”、“信息传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
在此过程中,“信息是抽象概念”,“信息传播无视信息的阶级性”等反面意见接踵而来。
然而,在国际新闻媒介参与信息革命和国内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诸如“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事业”等提法终于开始在中国城市中流行;在学术界,这样的提法逐渐成为共识和普遍的学术用语。
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城市文化领域的崭新实践,给中国城市公众的思想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逐渐地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仅仅只是政治宣传(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表现的那样),只具有教化的功能,而且也是一种娱乐品,更是一个经济门类;文化行业不只会花钱,而且还能赚钱。
1985年到1992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逐步扩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文化部门也开始积极探索改革的路子,文化工作者的生存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等显著增强。
面对日渐发育的文化市场,文化工作者逐步摸索出了“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多种经营模式;开始尝试性的调整和转换文化体制,为克服中国文化部门中普遍存在的政企不分、政文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了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建制的转换试验,如在剧团实行院长、团长负责制,在报社、出版社实行社长负责制等;许多城市文化部门开始在实践中寻求改革“大锅饭”分配模式的途径,如1987年沈阳市电影公司对其所属的12家电影院实行了“三挂钩”承包经营。
诸如此类的改革举措,使中国的文化领域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锐意进取的态势。
同时,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
比如,上海市人均GDP在1990年达到5910元人民币,1992年则上升到8652元人民币。
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70%左右逐渐降低到60%左右,人均每年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80年代的4%以下逐渐增加到1992年的7.8%,成为市民家庭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无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不仅产业化的浪潮扩展到了中国文化的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领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以营利为宗旨的文化企业 和广告公司,而且文化产业也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比如,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中国已有图书出版社200多家,出版图书品种1.5万种,总印数33.74亿册。
到1986年,出版社增加到446家,比1978年增长一倍以上,出书品种5.2万种,总印数52.03亿册,与1978年相比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1985年以后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中国公众的文化消费特征越来越朝着娱乐型、多样化、可参与性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社会公众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形态,几乎都是娱乐性的、消遣性的消费文化。
如1986-1987年的崔健摇滚乐;1988年风行的卡拉OK;1989的汪国真诗歌;1990年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1年的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等等。
顺应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性的文化需求,1985年以后,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则是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如雨后...
上海有哪些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
上海能体验历史文化风貌的景点非常多,徐家汇滨江+美术馆;4、南翔古镇+古猗园 ,朱家角,练塘古镇,万国建筑群见证着上海被领略过的过去:1、外滩+外滩源,完美还原了老上海建筑风貌,其中有60年代的南京路,纯净版的马勒别墅,远一点的推荐朱家角,可以去南翔或者七宝、1933老厂房,弄堂小街,依萍跳河的外白渡桥等等,非常值得一去,七宝老街,龙华寺,静安寺,下海庙。
上海也算是有部分江南水乡的特色,如果想在离市区近点的地方体验;3、上海影视乐园,中华艺术宫,这几个景点都属于比较艺术,能体现上海艺术历史的地方,外滩美术馆,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高耸的建筑群象征着上海经融中心的现在;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低水平供求关系与非对称结构性矛盾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
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
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
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汇总,我们的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来(1998或1999年)进入统计的产值大约是6000多亿(1998年6240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12.9亿元(1998年),国内旅游收入2831.92亿,图书报刊355亿元,邮电通讯是1235.1亿元(1998年),音像制品12.7亿。
(广告业等尚未计入。
以上两个大致相符的数字不过是分别从供需两个方面描绘了我国文化市场的规模,却还无法得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可以令人满意的结论。
略做分析就可以看出,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更何况,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时,消费支出中吃穿用类比重大大下降,住房类基本不变,而文化精神消费类支出开始大大上升;第三产业应该占到GDP总量的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的产值所占比例也大大增加。
我国目前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的比例(33.2%)低于这个标准达6个百分点,其总量大约是5000亿人民币。
尽管我们可以去除由于消费习惯和体制因素而出现的误差,并去除可能用于非文化类消费的支出(如医疗等),余量也应该有3000至4000亿人民币。
对于这3000至4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缺应该做如何理解? 一种解释是,我国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被大大压抑了,因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成长。
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比如说,根据我国文化产业部门各种散见的数字,我国的电影业、电视业存在大量的经营不善和亏损,许多作品出版后无人问津,库存积压严重;而一些作品却不明原因地骤然获利。
有统计表明,电影的生产近年来在走下坡路。
1992年我国共生产了170部故事片,为近10年来之最,此后1995年是146部,1996年是110部,1997年是88部,1998年只剩下82部。
我们本应不断增加的观众都上哪里去了呢?近年来,火爆一时的传统文化娱乐业如歌厅舞厅等经济效益迅速下滑,成为亏损行业。
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
还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我国居民事实上已经实现的文化消费有相当一个部分没有被列入统计。
目前音像界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容量计算方法,即根据居民的消费类视听技术设备的拥有量估算音像制品的市场容量。
根据这种方法,我国居民目前大概拥有:电视3.5亿台、CD机1000多万台、VCD机3000多万台、LD影碟机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1500多万台,等等。
如果按照每个硬件每年均需要10件(套)新的音像制品统计,据信每年音像产品的总销售额应有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但根据有关部门1996年的统计,我国的音像制品只有不足20亿元的正版收入,占总量的2-3%;根据1999年的统计,正版收入约有50亿元 ,即使由于政府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正版率有所提高,据信实际市场规模也应该在1500亿至2000亿左右。
这方面的事实说明,有相当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流失。
我们的文化市场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文化市场巨大的供求差别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经济安全问题的隐忧。
目前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经达到9万亿元左右,银行存款约7万亿元,随着我国在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出,人们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真空。
加入WTO后,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大举进入,迅速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限开放"的政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里遭遇严峻挑战。
近年来,人们频繁地看到这样的数字: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园区
找不到现成的定义,学了四年文化产业,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写写看吧。
文化产业园区,就是根据某一个定位集中起来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在某一个地区的集合。
例如首批15家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中,定位于发展与网络、数字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相关文化产业的园区至少有7家,占到近一半;“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园区有2家,若算上定位“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打造国际文化社区”的田子坊,一共3家;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的园区有3家;另2家分别致力于发展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
不过有的时候一个文化产业园区里的企业并不一定都是一个行业的,也有可能集合了几个行业。
比如上海的张江园区。
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过程中,特别关注园区定位,要求园区的产业特色能体现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趋势两方面的结合。
文化产业园区能够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剂”,与定位明晰密不可分,也是本市文化产业园区区别于一般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