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旅行英语

再过一周就是传统的新春佳节了,游学君都能看到整整七天的小长假正在微笑地向我们挥手~在我们即将与家人们团聚的时候,也有一些人,或是因为要完成海外的学业,或是因为工作原因必

再过一周就是传统的新春佳节了,游学君都能看到整整七天的小长假正在微笑地向我们挥手~

在我们即将与家人们团聚的时候,也有一些人,或是因为要完成海外的学业,或是因为工作原因必须留在国外(毕竟国外是没有春节的π__π),不能与家人共享新春佳节。

但换个角度想,传统的新春年年都过,难得有机会可以感受一下在国外过春节,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呢!本期我们的故事主人公Lydia同学,从2017年4月就读 EF海外学年制课程,马上就迎来生平第一个海外新年了。

一年时间,第一次出国,5年没碰英语,独自一人出发,去一个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地方……这些条件摆在眼前,如果是你,你敢尝试吗?20出头,瘦瘦小小的Lydia,就勇敢走出了这一步。

这是一条切换到Lydia同学视角的分割线

今年,是我生平第一次没有计划和家人们一起过。来英国已经整整10个月了,这儿仿佛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熟悉而亲切。几天前打电话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起自己想在国外过年,大半年没有见到我的他们居然通情达理地同意了!

虽然在国外,尤其是我生活的这座英国南部的小城,没有什么过中国新年的氛围,但我已经给自己安排了满满的跨年活动:我将和EF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看春晚、包饺子,给他们讲讲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中国人是怎么过这个传统又意义非凡的戊戌狗年的。

去英国的念头是怎么冒出来的?

我是在广州读的大学,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EF,心中想要出国留学的念头蠢蠢欲动。但自己思前想后、拖延磨叽的性格,导致这个想法直到我毕业工作一年后,才得以实现。

其实在大学中,我完全没有接触过英语,还记得当时装模作样地选修了一门法语,只是为了去看帅哥--我的法语老师是一名帅气的法国男生。出于这样的动机,自然是学多少就忘多少。这次下定决心去提升一门外语,而且是最实用的英语,完全是进入职场后受到的“刺激”--英语流利的人,升职机会比别人大很多。

于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EF的广州办公室,特别装X地对顾问老师强调:“我要去没有中国人的校区!我要发愤图强学英语!”当时心里的O.S.是:中国人布满全球,我就不信能找到一个没有中国人的地方。

后来,真的是啪啪打脸,老师给我推荐了英国南部一个小镇--布里斯托,去到那里之后发现,整个学校真的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只有我一个……

文艺·布里斯托

EF的校区是遍布全球的,我之所以选择英国,是受各种英剧的影响,觉得英式英语很斯文很正统,逼格高,而且女生还能学习一下传统的英式礼仪。

布里斯托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它是英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很宁静也很安全。这座城市没有伦敦的繁华,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布里斯托有属于自己的机场,有前往伦敦等大城市的便捷交通,也有古典味十足的英式建筑,繁忙热闹的海港和周末市场。

如果仅仅靠想象的话,可以听一下香港歌手陈奕迅的《好久不见》。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好似就在说布里斯托这座城市: “你会不会突然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布里斯托的咖啡店,几乎布满了每个角落。布里斯托的文艺气质,就在这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在被涂鸦覆盖的围墙上,在街头的音乐艺人的吉他声中,在热闹非凡的音乐节中。

到达布里斯托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我觉得自己属于这里。

从听不懂到流利说

既然我来布里斯托的目的是学习,那么课堂体验一定要浓墨重彩地书写下。

到目前为止,我在布里斯托待了快满一年了,刚开始报的是半年的课程,可是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就觉得,天呢,时间也过得太快了吧!我怎么变成了迷恋学习的好学生了?以前在国内上学就像上战场一样辛苦,可是在布里斯托却有一种时光飞逝的感觉,于是想都没有多想就又多报了半年的课程。

▲开始第二阶段课程时,学校为我准备的Welcome Letter

我还记得刚开学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所有的英语问答,都要别人重复一遍我才能听懂。因为胆子小,不敢多说,听不懂也不敢提问。但第一天上完课,我的感觉居然是“还不错哎!”EF的老师讲课好像都有魔法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不会犯困,可以让你一直很认真地听下去,还有与同学们互动、玩游戏的环节。国内的一节课是45分钟,在这边是1个小时,按理说时间是更久了,但却完全感觉不到累。

▲在课堂上要做很多Presentation,但活跃的气氛并不会让我很紧张

半年读下来,我从刚开始的B1水平,提升到了现在的C1,就算老师讲课时速度快一些,我也可以跟得上节奏了。突然有点小骄傲呢~

第二阶段的课,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课程的安排更加紧凑了。除了主修课程外,学员还可以多选一门辅修,可以是音乐、艺术类的兴趣课,可以是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职业课,也可以是雅思、剑桥等学术课。在这些辅修课上,英语不再只是学习的对象,而成为了一种“工具”,学员们用这种“工具”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也是我们老师常常说的,不要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要将英语“应用”出来。

说到学习方法,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三个字:多开口。一开始可能只会蹦出几个英文单词,但只要坚持不断地说,渐渐地就能串联成句,脱口而出了。多开口说,真的很容易形成一个习惯,就好像母语一样,我在圣诞假期回国的时候,因为说了太久的英语,回国和朋友聊天,有时候真的会忘记一些字词的中文怎么说……所以说,语言环境真的很重要!

▲与那么多外国同学在一起,天天说英语,比在国内苦哈哈地背单词进步快多了!

此外,国外的课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完全不教语法。也许日常的口语中,不用过于计较语法,但当遇到需要英文写作的时候,就明白语法的重要性了。语法就像是一门语言的地基,如果打得不结实,在读到英文高阶的时候会很吃力。

我和我的外国同学们

当我入学的时候,整个布里斯托校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校区里看到的亚洲脸,很多都是日本人、韩国人甚至东南亚人,直到半年后的第二阶段课程,才陆陆续续来了2-3个中国同学。

▲我的同班同学们

EF的校区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认识多国的朋友。比如我自己,就认识了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日本、韩国的小伙伴们。平日下课后一起觅食,一起逛街,周末的时候还会组团报名学校的短途旅行。其中我玩得最好的是韩国的同学,我甚至向她们学会了说韩语。一次游学还能get两种语言技能,太值了!

我属于比较开朗的那一类,如果是偏内向的同学也不用担心,学校会安排很多活动,让大家热络起来。比如打羽毛球、排球,还有其他的户外活动。欧洲和南美的同学大多非常热情,所以结交外国同学一点也不困难。

一次游学体验两种住宿方式

EF在海外的住宿方式有两种:学生公寓和寄宿家庭。因为我的课程时间很长,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所以前半年选择了学生公寓,后半年转去了寄宿家庭。在公寓里确实很自由,自己独享空间(我住的是单人间),自己煮东西吃,跟大学里并没有什么区别。

▲公寓的厨房是我最爱待的地方,可以用当地的新鲜食材做各种好吃的。

相比之下,寄宿家庭就会有一些拘束,回家太晚会吵醒家人,吃东西也不能随心所欲。但住家的这段经历,却让我真正深入了解了英国当地人生活和文化。

我的住家是一位老奶奶,与她一起生活,我体会到了很多国内常常被忽略的事儿:比如,晚餐是最好的聊天时间,不应该在看电视中度过,学习到了放下手机认真听别人说话,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远比虚拟世界的聊天更重要,也明白了为什么外出就餐一定要先预定,这是对别人的礼貌。英国人看似过着很传统、很缓慢的生活,没有送外卖、预定餐厅的软件,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比沉迷在虚拟空间中交流的我们更亲近。

▲我在寄宿家庭的温馨小天地

布里斯托的校区在市中心,离学生公寓和我的寄宿家庭都不远,步行半个小时以内,非常方便。如果住得远一些,也可以乘坐公交车。布里斯托的公交系统很发达,基本5-10分钟就有一班,站台有时间显示,不怕错过班次。到了圣诞节这样的大假期,只有一小部分的公交会停运,大部分线路都依然畅通。

唯一的不便利是,当地的商铺关门很早。有时候晚上五点半放学,已经很难买到东西了,只能趁着下午没有课,或者周末的时候去大采购。

谁说小镇生活一定单调?

作为一座文艺之城,布里斯托有一个特别文艺、浪漫的户外活动--热气球。每年的8月中旬连续四天,每天清晨6点都会有一场壮观的盛宴--大量的热气球同时升空,伴随着日出薄雾,五彩斑斓的热气球占领着整个天空。

作为一枚爱玩爱浪的射手座,我怎么可能错过尝鲜呢?

看着熟悉的景象变得越来越小,河流、农田、山丘、建筑物就像积木块一样,凉爽的晨风与火焰的温暖交替着,再加上清晨雾霭中透出的橙色朝阳,仿佛身处在童话世界一般。

平日里,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在大街小巷瞎转悠,找各种美食饱口福。谁说英国的食物都是黑暗料理?食材新鲜、有机,即使用简单的烹饪手法,依然是一道美味。

周末或者放下长假,我也会约着同学们一起组团报名学校的短途旅行。大家最爱去的就是伦敦,国际化的大都市,放开来买买买。布里斯托的周边还有一座古老的小镇--巴斯。那里的罗马浴场保留了公元一世纪的皇家传奇,对于喜爱英国历史的人来说,很值得一去。

我的课程将在今年四月份正式结束,我也将回归工作。有朋友问过我,花一年时间去国外游学,没有收入也没有积累工作经验,值得吗?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是超值的。一个女生,不管你有多漂亮的外表,那也只能是一时的,但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修养确实一辈子的。

海外的这一年,我不仅仅开阔了眼界,更收获了英伦文化带给我在涵养、气质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变得更大胆更自信了,也更期待回到祖国后,凭借我流利的英语和国外生活的经历,收获更宽广的职业平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