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见多才能识广
杨莉红是语文名师,也是情境教学的探索者--她把大自然当做最生动的课堂,带给学生无与伦比的美学体验。回归家庭教育,聚焦研学旅行,杨莉红的“情境理论”是否同样用在女儿身上了呢
杨莉红是语文名师,也是情境教学的探索者--她把大自然当做最生动的课堂,带给学生无与伦比的美学体验。回归家庭教育,聚焦研学旅行,杨莉红的“情境理论”是否同样用在女儿身上了呢?
女儿:圆圆 6岁 人民小学学生
妈妈:人民小学教师 杨莉红
行万里路 转变思想意识
女儿圆圆2岁的时候,杨莉红就带着她出去旅行。别认为孩子年龄小,就得把她拘在家里。杨莉红说,“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孩子经历过的情境、喜欢的风景,都刻在她的脑子里,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之后的言行举止。”
第一次研学之旅,杨莉红选择了峨眉山。山很高,圆圆的小身板受不住,母女俩决定坐一段索道。低空时,刚好看见一个年轻小伙儿背着老人下山。当时圆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直到很久之后,女儿突然有感而发,“我以后好辛苦哦,要背奶奶爬山,手上还要牵着爸爸妈妈。”
也是这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杨莉红深刻地意识到,“每个小孩都是一张白纸,在成人武断地预判他们‘不懂’的时候,其实他们已不知不觉被周围改变。”
她分享,我们强调行万里路,从而见多识广,此处的“识”--是成长意识、思想意识。一路所见所闻,成全的是孩子今后的所悟所为。见微知著,只有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灵成长和情感升华。
有的放矢 找到重点突破
尝到“甜头”之后,每年寒暑假,杨莉红和女儿都在路上。
2017年寒假,俩人直奔台湾。出发之前,杨莉红买了两本书,听了很多讲座,做好知识储备,以便女儿有疑惑时,自己可以见机解答。
孩子年幼时,主要得靠她自己去体会。等到年龄渐长,家长就要担任好引导者的角色。像这次去台湾,杨莉红会不动声色地对女儿发出“一千零一问”:这个101大厦为什么建这么高却不倒呢?难道是因为中间这个大球稳住了它的“腰”吗?我们重庆解放碑的环球金融中心也有78层楼呢,怎么它没有大球也不倒呢?
从两人的一答一问中,答案渐渐浮于心间。
杨莉红认为,亲子旅游和亲子研学本身就存在质的差别。倘若只是带孩子去网红景点打卡“到此一游”、或者换个更洋气的都市卖场打麻将、购物,这样的亲子陪伴毫无意义。关于亲子研学有一种观点很热门:知识点由学校的老师负责教授,家长如果在旅途中过度功利,总是希望孩子劳必有得、行必有获,不仅会淡化亲子游的意义,而且也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杨莉红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了亲子研学的注意事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学旅行之前,家长做好功课,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有所预设;其次,陪伴是最好的老师,但要有效陪伴,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动态,保持良好沟通;水满则溢,每日行程不宜安排太满,以免走马观花,研学旅行的真谛是有的放矢,集中一两个点进行深度游览、研究,孩子获益更深。”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231-232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