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报道
穿越时空,畅游天地,鉴古知今,察往思来。
在孩子的认知中,大庆这座城市应该存有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是富有气韵、风骨和底蕴的家乡;
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驿站,多少故事在
穿越时空,畅游天地,鉴古知今,察往思来。
在孩子的认知中,大庆这座城市应该存有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是富有气韵、风骨和底蕴的家乡;
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驿站,多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多少历史在这里沉淀。
大庆博物馆,不仅仅是全市青少年的研学目的地,更是我们大庆学生应该知晓的文化起源点,而博物馆课程则是首选的研学载体。
小博士,请你带上放大镜,走进博物馆。
市直机关第三小学成为我市首所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践学校
我们如同从万年前归来
3月15日-19日,市直属机关第三小学三年组全体同学,以班级为单位,走进大庆博物馆,进行《致敬博物馆·守护国家宝藏之远古那些事儿》(以下简称“远古那些事儿”)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此课程由大庆日报联合机关三小设计完成,并由大庆日报研学旅行策划服务中心执行。秉承“走出校园,有意组织,集体活动,亲身体验”的原则,机关三小此举是大庆市中小学中开展的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壹
把博物馆变成大课堂
拍摄照片近千张,撰写讲解稿超万字,历时两个月,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终出炉
大庆博物馆在“远古那些事儿”中化身为年迈的“老爷爷”,通过“寻找失去的记忆”为主线,重点探索“远古那些事儿”中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了解古大湖的形成、变迁和消亡;掌握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进化,以“猛犸象的一封求助信”为线索引导孩子们寻找生命的起源,古化石的分布,猛犸象种群的出现、兴盛、灭亡;学习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发展,感知石器时代先民遗迹、青铜时代文明曙光、辽金时期的勤耕强弩和清朝时期的驿站文化。
生动有趣的故事、丰富多样的道具、精彩纷呈的讲解、关联紧密的主题、专业精美的探索手册,大庆日报研学策划服务中心将以上这些元素紧密地结合,为机关三小的同学们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博物馆课程。
120个知识点,全部以不干胶贴纸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带着思考出发、带着疑问寻找,参观、记录、实践、反思、串联的方式使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知识梳理、结构串联的方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庆日报研学策划服务中心与机关三小校领导反复进行细节方面的讨论和调整。校长刘祥、副校长王晓梅从学生的年龄层次、理解能力,以及“远古那些事儿”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划调整,并集合家委会成员,听取各方意见,提出安全预案,从课程质量到安全隐患事无巨细,多方面保证了《远古那些事儿》研学旅行课程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们的课程,让博物馆会说话、让历史变鲜活、和文物交朋友……
贰
化身求真探索的小博士
一路思考,一路讨论,与博物馆“老爷爷”的三个家庭成员“对话”
“为什么咱们博物馆里的披毛犀化石没有角呢?”
“野驴竟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羚羊和盘羊属于牛科动物吗?是不是写错了?”
“老师,你不觉得陶鬲的样子怪怪的吗?哈哈……”
在大庆博物馆,大庆日报研学旅行策划服务中心“蔬菜联盟”的辅导员们挑选学生感兴趣且知识含量较高的展品,重点讲解,有启发、有思考、有提问、有讨论、有沟通、有互动……
“博物馆老爷爷”有三个“家庭成员”,分别是东北第四纪自然环境、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大庆地区古代人类文明。“家庭成员”中发生了好多稀奇古怪的事。为此,机关三小三年组的300余名学生全部化身小博士,找寻“老爷爷”消失的回忆。
机关三小三年组共六个班级,分三天、上下午完成了“远古那些事儿”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班主任和家委会成员负责学生的安全和接送工作;大庆日报研学旅行策划服务中心“蔬菜联盟”辅导员负责制作研学手册和全程讲解,各环节前期筹备到位,300余名学生全部顺利并高质量地完成了此次活动。
叁
因研学走进了研与学的殿堂
延续远古事儿,用捏泥塑、推演假说、写文章记录下不寻常的一课,“这才是真正的研学”
“三个家庭成员拜访完毕,我们如同从万年前归来!”
“我们感觉到大庆不仅是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还是一片满载历史、积淀多彩文化的神秘之地!”
机关三小三年二班的同学完成博物馆课程后这样说。
此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推出,得到了机关三小三年组家长的肯定,同时也备受四年组、五年组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我也带孩子去过博物馆,而且还不止一次,对于这里孩子并不陌生。但是像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充分细致了解大庆博物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整合知识点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课程!”李宜凝同学的家长告诉记者。
“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四年组呢?这样的活动形式真是太好了!”当活动照片在朋友圈转发,好几位机关三小四年组的家长留言,期待着下次四年组的出行……
学生们在别开生面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求知、认知、感知,立体式成长。与以往的参观不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不寻常的一课……
“泥塑延续远古事儿”,机关三小的同学们返回学校后,进行“加餐”,带着研学课程未尽的余温,动手制作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的小泥塑。走出课堂,又回到课堂,将脑海中的化石形象变成手中的泥塑。
“假说追究远古事儿”,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孩子们结合博物馆中文物的“未解之谜”继续寻找答案,通过查找资料和推测,产生科学假说。
“文字记录远古事儿”,孩子们还将第一次参加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后的感受变成文字,呈于笔端。
……
机关三小三年组的同学们还会发生哪些与“远古那些事儿”有关的故事呢?《大庆日报》将持续报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