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阿里旅行 延误险

10月中旬,由腾讯持股的微民保险获批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这意味着腾讯终于可以依托旗下的微信和QQ等服务正式开展保险业务了;而早在去年9月,阿里旗下的杭州保进保险代理也取得

10月中旬,由腾讯持股的微民保险获批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这意味着腾讯终于可以依托旗下的微信和QQ等服务正式开展保险业务了;而早在去年9月,阿里旗下的杭州保进保险代理也取得了合法的保险中介资质。

不管是腾讯也好,阿里也罢,初入保险行业,需要做的还很多,但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随着互联网巨头的保险大战打响,一定会影响很多的人,改变很多的事。

保险业务成互联网企业必争之地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介入保险领域,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除开腾讯和阿里之外,百度、京东、携程、滴滴、国美……早就对保险业"垂涎三尺"。

稍微对保险行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几乎每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在保险上均有布局。在旅游平台上,携程、去哪儿、途牛,除了航延误险、航意险,也搭售旅行保险、人身险等;电商平台中,天猫、淘宝自不必说,京东、网易、国美,也有保险商城;到了出行平台,以滴滴为首,堵车险、意外险、车险都有他们可以发挥的空间。

但保险行业向来是入门易,转化难。所以虽然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地布局保险,但除了在特定场景如退货险、航意险等险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之外,在人身还有寿险等险种上能取得多大的份额还需观望。

为什么突然之间那么多互联网企业进入了保险行业呢?作为以流量变现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企业们,电商、广告、金融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其中金融无疑是可以将客户价值最大化利用的一种。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巨头无一不在大力布局互联网金融,保险作为金融业的一种独特形态,自然不会被放过。

保险是一家大型综合金融集团要做生态圈的必备业务。要做金融,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拥有一家自己的保险公司才可以和传统综合金融集团相抗衡,三大主要保险品种:寿险、财险、产险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腾讯、阿里几年来通过并购、合资与官方申请一直在筹集牌照。此次,微民保险的保险代理牌照,虽然没有设计研发保险产品的资质,但却可以通过代理渠道打通腾讯的交互交品,如微信、QQ上都可以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如果说腾讯正在以流量为优势切入保险业,那么阿里就是以电商场景为优势切入保险产品,如与淘宝相关的退运费险。

支付宝和微信,让保险从此不同

随着阿里和腾讯先后入局,保险行业和保险营销行业也将出现新的气象。

对保险公司来说,卖产品靠的大都是渠道和代理,靠的是信息不对称。随着平台型保险市场的出现,产品信息将会逐渐变得透明,这样必然会促进保险公司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且保险公司的也将慢慢减弱在销售上的关注,变为专心承保。

对当下的保险市场来说,理财型的产品占据了大半江山,而保障型产品还不足。因此经常存在有保障需求的人却根本买不到合适的产品的情况。相关的保险产品很少被开发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两个,一是如果产品开发出来了,买的人不多,难以达到保险公司的盈利要求;再者就是用户的需求难以达到保险公司,需求不足,导致没有足够样本支持产品精算开发,简单来说,等于保险公司想开发产品,却收不到需求信号。

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被发现。比如,今年上半年刚刚在上海成立的保交所,就曾做过这样的事:他们接受某偏远地区人群的人身保险需求后,采用竞价的形式吸引保险公司投标承保。除此之外,也有像悟空保这样,发现互联网企业和用户需求、定制保险、再反向找保险公司定制的互联网保险定制平台。

随着腾讯和阿里的入局,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真实的保险需求被发现和响应,最终让消费者获得真正想要的产品。在这一块,腾讯和阿里还大有可为。

另外,微信和支付宝的用户量数以亿计,除了规模上碾压,还有使用率也比其他平台更高。在三四线的城市甚至农村,老百姓可能不用携程,不用京东,不打滴滴,但大都有微信和QQ。前段时间支付宝上给用户推荐健康保险其实就已经引起了不小波澜。本来毫无保险意识的消费者,被突然提示获得了一份大病保险保额,而且体验上极具简化和套路的"引诱"消费者继续加保,引起广泛认知和讨论。同样,尽管之前微信上没有直接销售保险产品,但微信的社交属性也让保险有了增添更多社交属性的可能。比如今年年初,也是腾讯系入股的和泰人寿就曾做过一个"2元钱购买意外险,且能购买多份赠送好友"的活动,充分利用了中国人"礼轻情意重"的心态。

阿里和腾讯的实力,可以支撑他们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更多低费用的产品,这对其他重度依赖高费用的中介市场来说是最致命的。可以想见的是,当两大巨头用低价产品教育消费者后,依赖高费用、复杂产品销售赚佣金的渠道和代理人将面临更大挑战。

对"传统保险从业者"而言,面对互联网巨头的来势汹汹,将何去何从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