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主持人带队旅行
吹唢呐的老人 编者按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布依族同胞都会举行传统的民族民俗活动。

吹唢呐的老人
编者按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布依族同胞都会举行传统的民族民俗活动。
黔西南州是布依族同胞世代生活的地方之一,每到节日期间,只要走进布依村寨,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氛围。如今又快到了这个独具特色的布依族节日,贞丰县与望谟县将于4月18日举行相关的活动,想要外出旅行的朋友,何不去感受一下这儿的民族风情,与当地的朋友,度过一个难忘的布依族“三月三”。
“三月三”有感
文/吴彦岗
衣着盛装的布依妇女
如果说贵州是布依文明的直根所系,那么望谟则是这种直根的核心区域,其中缀满了一串布依文明的项链,尤其体现在每年的三月三布依文化节。
本人长期神往于这圣地,而后有幸三次登临此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流,莫不熟悉。
四年前,那是我30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目睹布依文化的精髓——三月三布依文化节。倘若不是赴望谟省亲,我不曾发现,对这片土地竟是如此的难以割舍。三年前,一个来望谟定居的决定将我从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正是这个决定,又一次加深了我对三月三的理解。只身在望谟,那些难眠的日夜,眼前无数次浮现出的场景,是布依人的服饰,是花米饭的香甜,是传承着布依文化的民居。
无端更渡黄河水,却望王母是故乡,我站在天马山顶,感受着浓浓的布依风情,眼望着故乡的方向。
还记得,随着三月三的到来,布依人的热情一点点升温。各家各户打糍粑的声音此起彼伏,揉捏成白白圆圆的糍粑,好似银盘,表示清净洁白,象征花好月圆,食用方法根据个人口感,可盐可甜,可放盐豆沙馅,也可放糖酥麻馅,可以火烤,又可包馅折叠为半圆用油炸,外焦里脆的叫“油炸粑”;还能切成丁或丝,油炸发胀,甘爽脆香。
在“三月三”当天,当望谟县城变成山歌的世界,盛装的海洋,整个县城都沉浸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的时候,而花米饭最具代表性地成了布依族在“三月三”祭祖必须上桌的供品,祈求避灾免祸,来年丰衣足食,花米饭中自有一股独特的植物清香,虽是糯食,但食之不腻,色泽鲜亮,寓意深远。
各式各样的布依特产,油锅里翻滚着的布依米花,有炭火上烤着的粽粑……。双手拎着沉甸甸的布依特产时,好像打了一场胜仗,满载而归,缴获的都是战利品,满足极了,得意极了。
还有“格子花”土布情缘,时代的标志—圆堡粮仓,响彻天地的古歌传唱,惊险刺激的麻山绝技,布依族文化的灵魂—摩经,舞麒麟,山歌对唱,万人糠包……。
也是这个时候,我感觉到,三月三是住在每个布依人心里的,是装进望谟游子背包里的。对三月三的热盼,依旧可以从记忆深处再次唤醒。对布依盛会的期盼,依旧还有很多很多。三月三,得以祈求风调雨顺,得以祭祀祖先,那是漫漫历史中布依人的一丝慰藉。
如今过三月三,心境早不同于以往。只是不停地翻看着日历牌,掰着指头数着三月三的日子,在恍惚中感慨着时间的流逝,却又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早春的望谟,荡起了无数的记忆,激起对“布依盛会”的热情,是故乡,是爱人站在巷口挥手时的场景,所有的一切盘踞在心间,魂牵梦绕。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布依圣境,我的视线开始变得模糊起来,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滑落到了胸前的糠包上。
或许糠包是三月三吉祥物的缘故,糠包闪过眼前的一刹那,让人感到了一种细腻的温馨,一种述说的情愫悄然契合。尤其是糠包在俊男靓女的手上翻飞,涨红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我尽力沐浴在飞舞的糠包里,让心让生命让此刻的思绪赤裸着接受这自然的赐予。
我惊愕,问自己的心:这是为什么?
我竭力用双眸看着舞动着糠包的你,你的腼腆你的丽质,你宛若飘逸的月光。
美,颤抖了我!我用清醒堵塞了自己的思路,掐灭自己的回忆!我们很和谐、很理智,你仿佛一个蓝色的世界,你的心境如蔚蓝色的海洋。你深邃的眸子一眨一眨;我们对视着,对视着一种美,我们站着……思绪怎么也不能从对视中走出来。
我弄懂了,你在世间看不到的颜色,你在世间得不到的慰藉,你在所有地方听到的传说,都不如这里浪漫优美。太多人都在寻求心灵的安宁,而禁锢的内心何时得到了解放,激起的涟漪是在哪一刻获得了平息,曾守口如瓶的过往又有多少话要尽情倾吐,没人知道,但置身在这里,能感觉到心上的结界蓦然早已全部开放。
如果那时有人问我,你在哪里?我一定回复:在通往天堂王母大地上。
它慷慨地敞开了怀抱,用望不尽的碧蓝安放着轻柔的云轻抚着我尘世躁动的心和总是匆忙的脚步。布依人在一片傲人的碧蓝下擎举着苍穹,望谟在繁荣沧桑的岁月里流淌芬芳,它是朝圣者的天堂,横于眼前的祭祀古坛,它在版图上只是一个静止的符号,却超越所有世俗的仰望,古朴、肃穆、庄重……
难忘的“三月三”
文/陈民华
飘香美酒 涓涓细流
在贵阳工作一年,走过不少的地方,也参加过不少民族节日活动,但如今想起来,印象还深的已经不多,只有去年三月底来到的贞丰参加布依“三月三”祭山活动,直到如今,还依然让人难忘。
当日,阳光明媚,从贞丰县城前往对门山村的路上,繁花盛开,一派繁荣的景象。上午九点,对门山村已是一片热闹,村子门口,唢呐与长号齐鸣,一群衣着盛装的少男少女端着米酒,唱着迎宾歌曲,迎接着来自远方的客人。我们走在人群中间,准备进村时,端着米酒的少女就走到我们面前,唱着布依族歌曲,把手中的酒递到我们面前。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就算还未喝酒,也有了三分醉意。端起酒碗喝下后,却有种不虚此行的感觉,布依族米酒既无平时所喝白酒的浓烈,喝完之后,还有一阵余香缠绕口舌之间,可谓代表了另一种风格的佳酿。
进村之后,活动陆续开展,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舞草龙。从小到大,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电视上,看到的都是舞狮舞龙,却从未听说过还有舞草龙之说。但见村民们举着用稻草捆扎而成的龙,在村子中不断行走。随着震耳的乐器,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每当看到精彩之处,在场的观众无不纷纷发出赞赏的掌声。
这些精彩的节目,都是为了“三月三”的祭山仪式而服务的。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每年的三月三,村子里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一个重大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人们以古朴、神秘的方式表达布依族人民对劳动致富的热情,对平安和谐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对粮食丰收的愿望。
跟着祭山的队伍,我们从村子中走到山上。带队的是一名老人,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名老人是村里的“补摩”,是布依族村寨的摩师,同行的还有寨老。但我们很奇怪,在祭山的队伍中,为啥没有年轻人?
同行的寨老告诉我们,每一年的这一天,寨里的每户家庭都要派一名男丁去参加祭祀山神活动,其余老少在祭山神开始后上山“躲虫”,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病疫。直到祭供山神的寨老传令,派人到各路口发出信号,才能回家。因此,在选择这名祭山“代表”的时候,一般都是选择一家人中最有地位的那个,所以年轻人就少了。
仪式中,我们看到“补摩”手执法器带队,寨老们则是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他们舞着草龙,鸣锣击鼓,挨家挨户进行扫寨,摩公念颂祭扫词、打“阴阳卦”,向屋里抛撒豆粒杂粮五谷,贴符章。
紧接着,祭祀队伍来到村子的神山上,举行古寨祭山求雨祈福仪式,山林在村民们世世代代的保护下,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寨老的主持下,祭祀队伍围绕祭祀供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举集雨的工具求雨。摩公组成的祭祀法队,手持法器,对着符咒念念有词,祭祀山神。
祭山仪式结束之后,村民们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准备的长桌宴,热闹的长桌宴,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布依族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看着这些充满着信仰的村民,不觉一阵感动。从小生活在汉族村落的我们,很少会遇到这样的节日的,只有每年的春节让会大家感到节日的喜悦。
贞丰“三月三”更多的是村民们对自身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对门山村子中,看到人们还遵循着这种古老的仪式,不免有些感动,只希望,这些代表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
“三月三”黔西南 有这些好玩的活动

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
活动主题:走进新时代·相约三月三·建设新望谟
活动地点:望谟县城王母文化广场、迎宾大道、余姚大道、天马大道及县内有关乡镇(街道)、村寨、景区
(一)主体活动
1.布依感恩大典;
2.布依糠包万人舞;
3.“民族团结同昂央·社会和谐丽甲习”文艺汇演及“王母传说”原生态歌舞晚会;
4.民族方队巡演。
(二)配套活动
1.布依宝—“户外嘉年华·寻宝三月三”大型户外运动;
2.布依俏—“王母之星”选秀大赛;
3.布依美—“锦绣布依”布依族服饰设计大赛;
4.布依韵—“天籁布依”古歌展唱;
5.布依欢—“激情布依”民族体育竞技体验;
6.布依味—“原汁布依”特色商品展销。

贞丰:“三月三” 祭山节
活动主题:“中华民族一家亲·贞丰布依风情浓”
活动地点:贞丰县永丰街道办必克村
主题活动:
09:00—09:30 迎宾(必克村寨门)
09:40—11:00 祭山(必克村山神庙等处)
11:00—11:30 千人诵读《议榔规》(必克村山神庙)
11:30—12:10 千人糠包展演(必克村山神庙右侧田野)
12:20—13:00 千人打糍粑展演(必克布依文化广场B区)
14:00—15:30 “民族团结进步杯”布依服饰展示暨才艺大赛(必克布依文化广场A区)
16:00—17:30 民族大联欢(“民族团结进步杯”布依服饰展示暨才艺大赛颁奖仪式)(必克布依文化广场A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