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的境界

你的生命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悟过的道。不同的旅游境界,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界与胸怀。不管在哪一重境界,最重要的是美景不可辜负!赶紧出发吧,让我们在路上,看过一些景

你的生命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悟过的道。

不同的旅游境界,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界与胸怀。

不管在哪一重境界,最重要的是美景不可辜负!

赶紧出发吧,让我们在路上,看过一些景,认识一些人,听一些故事,感悟一番道理……

一是应目,身临其景,赏心悦目。

在这一境界的旅游者,强调的是看山水风光,到名圣观澜。

身临其景看到了山的奇峰罗列、海的波涛汹涌,草原的绿意绵延,森林的植被丰富,古建筑的风情各异。

回归自然,心旷神怡,伴一段旅程,是一路见闻。

旅游就是要速看、多看,一次玩多个景点,去多个国家,强调到此一游。

重要的不是能看见什么,而是看没看到,去没去过。

有人调侃这种游法是“上车睡觉,停车尿尿,下车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但是我在朋友圈爆了靓照”。

世俗庸众之辈,熙熙攘攘,走马观花,匆匆地来,空空地回,美景瞬眼而流,美食穿肠而过,只不过为了满足物欲和虚荣心。

那颗在日常俗务中日益粗糙麻木的心灵,并没有从中获得滋润。

二是会心,身临其境,善解风情。

哈佛大学校长哈佛德鲁·福斯特,做过一次关于生活和旅行的演讲。

每年进行一次旅行,去往陌生地方,是她多年不变的生活规划。在她看来,旅行是认识世界的最佳方式,从中可获得自我成长,开拓生命宽度。

相比世俗众人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哈佛德鲁·福斯特的旅行观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知识含量——

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

在此态度驱使下,去往陌生国家之前,她都会和孩子一起接受语言、文化、风俗、摄影等方面的培训。通过预先学习,才能充分融入当地社会和生活。在这样一个融入的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就会获得提升。

有一年,她计划带孩子去意大利。一个月前就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做到对文艺复兴心中有数。如此,到了陌生国度,眼前的一切才会既新鲜,又不会因为完全陌生而产生隔阂感。

这一境界突出一个“解”字,会的是心。

一趟旅游下来,不仅对景点的历史成因、诗词曲赋、民俗文化、特色美食都了然在心,精神上也像是赴了一场盛宴。

看过海,心胸更开阔;看过山,心性更沉静;看过沙漠冰川,对人生的坎坷多了一份“闲庭信步”的淡定。

看到名圣古迹常有“读史读到伤心处,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这种境界的游客,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精神也得到洗礼。

很喜欢这位校长的一句话:“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三是畅神,潜于其内,明心见性。

如果说,上面两种旅行都是向外发现,那么第三重境界的旅行则是向内探索——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意大利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弗朗西丝·梅耶斯是一名教授兼作家,但在她35岁这年却遭遇了人生的困局:

在写作上,她灵感枯竭;

在感情上,丈夫出轨,并提出要跟她离婚。

好友不忍看着弗朗西丝痛苦沉沦,于是送了她一张去托斯卡纳的机票,希望她可以在旅途中获得力量,重新开始。

在托斯卡纳的每一天都是休闲惬意的,弗朗西丝甚至买下了一套别墅打算就此定居,一切看上去都要重新开始。

但弗朗西丝知道自己的内心从未改变,当听到好友提及丈夫的名字时,她还是痛苦得情难自抑,甚至在质疑自己是否有开始新生活的必要和可能。

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于是她再次出发,前往意大利,决心在旅途中探索真我。

影片的最后,弗朗西丝仍旧没有迎来个人的圆满大结局,她还是独身,甚至再次惨遭抛弃,但她已经学会着去跟过去的自己告别,接纳全新的自己。

生活就是眼前的生活,但你却可以用全新的态度去迎接它。

从自己待够了的地方,去随意看看别人待够了的地方,那不叫旅行;

只有身体在路上,那也不叫旅行。

真正的旅行,身体和心灵都必须在路上。

只有这样,在你见众生、见天地之后,才能见自己。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人,生命的过客,想通了,开看了,也就没有什么好执着,没有什么放不下。即便生活中免不了有洪水猛兽的侵袭,柳暗花明的景致依然可以留存心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