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旅行怎么收费
克服“管”孩子的冲动通过与无数家长的交谈,我发现没人愿意逼迫自己的孩子,但又都觉得不这么做不行,否则任其自由发展,他们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可悲的是,尽管有
克服“管”孩子的冲动
通过与无数家长的交谈,我发现没人愿意逼迫自己的孩子,但又都觉得不这么做不行,否则任其自由发展,他们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可悲的是,尽管有发达的思维,我们仍然不能控制一些指导我们养育子女的粗浅而模糊的想法。
“管”孩子的动因
一切从何时开始?从儿子最后一个学说话?从女儿第一次参加学前面试失败?从孩子棒球赛失利,还是没有被选进优等生班?
迟早我们要面临这样一个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孩子至少在某些方面确实不是最好、最聪明、最漂亮,总之不是“完美”得令人嫉妒。这让人郁闷,不是吗?前一秒钟你还幻想着孩子容光焕发地接受诺贝尔奖或是全国图书大奖,而后一秒钟却发现和你坐在乱糟糟的房间里的还是那个平常的小子。
其实,认识到孩子的弱点在教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在理想状态下,你和孩子心神相通,能够想出合适的办法帮他们克服所有弱点。但大多数情况下,你能给他的就是接受与慈爱。也许我们的儿子不适合当总统,也许女儿在另一家幼儿园会很出众。有时一点儿努力就可以让事情好起来。孩子不说话,去医院做个检查,看是不是听力出了问题;孩子没有进优等班,和老师谈谈,看看孩子需要在哪些方面稍做努力便可进步。
也许你认为这些做法都不行。你在琢磨听说的一个名师,或者想到了你的邻居——幼儿园一位有力的基金募捐者,也许求他给园长写封信,你过于顽皮的孩子就可顺利入园。也许你想找老师求求情,为学校多出点儿力,这样孩子就可以进优等班。
在考虑这些办法时——找老师求情还是在后院搭个篮球架让孩子多练习;给学校捐款还是换所似乎稍差一些的幼儿园,我们都不能避免选择带来的压力。其实,身为家长的压力就是做选择、拿主意的压力。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再加上我们感到有必要“管”孩子,要做出明智的决策就更难了。
别人都这样做
如果有一纸协约,规定父母放下逼迫子女的“武器”,大家都会罢手的。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有我们放松了要求,辞退了家教,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被落在后面,成为生活的败兵。
在球场边、候诊室、家长会上,我们不断听到人们这样那样的私语:“孩子一出生,立刻要抱抱它,否则将来他肯定跟你不亲。”“孩子3岁了,赶快让他学外语,长大再学就难了。”“他们现在不会T型球,将来打棒球就不行。”“八年级数学不好,高中就不让学微积分。”“现在不参加课外活动,对申请大学可不利,大学认为那样的孩子没有恒心。”
美国是个充满机会,每个人都可以一展身手的民主国家。建国者认为民主的含义是人的自由不可侵犯;而在21世纪的母亲看来,民主就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起跑,当然,前18年是父母推着或带着他们跑。
随着生育高峰的到来,家长渴望子女成功的压力甚至在怀孕时就开始了。最近我从电视里看到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神情严肃地讲述自己生孩子的经历。听从专家建议,他们吃着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以净化身体,为怀孕的最佳时机做准备。4个月后,专家说他们可以尝试了。就像期望的那样,他们立刻怀了孕。孩子未出世,似乎已占尽先机;整个怀孕阶段,他们严格的饮食制度丝毫没有松懈。
从怀孕起母亲就感到孩子的健康、聪明以至终生的幸福都系于己身。因为专家说要如何如何才能生出一个更好的婴儿,她们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否则以后埋怨自己:“如果没喝那么多咖啡,孩子一定会得到联邦奖学金。”“要是那时多吃点胡萝卜,他的视力一定比现在好,空军飞行训练学校一定会录取他。”“当初要是让她吃一年而不是两个月的母乳,她该不会得这种可怕的过敏症吧?”那真是追悔莫及。
今天的母亲最懊悔的是不能以“完美”的方式生下孩子,因为她们错误地相信,如果事前严格遵守那些规矩和教导,事情一定会非常顺利。我认识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士,她生第一个孩子时,事无巨细皆以“科学”为据,结果孩子还是得开刀取出。后来她说:“我太失望了,甚至有点儿不喜欢这个孩子。他出生后的头几周我老是回想分娩的过程,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如果准备得再好点,是不是能把孩子自然生出来?”
其实,任何一位产科护士或医生都会告诉你,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尽管更好的孕期照顾确实可以让生产更为顺利,婴儿更加健康,但就算最有节制、知识丰富、意志坚定的妈妈在生孩子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出现问题。但在有些母亲心里,坏运气似乎是不存在的,她们相信,如果有什么事发生在这些未来的莫扎特、伦勃朗身上,一定是自己努力不够。
十个专家有九个都这么说
我们逼迫子女,因为专家说这的确有效。他们向家长推荐最合适的育前饮食、婴儿大脑发育促进剂、儿童成长计划,最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家长尽量委婉地对孩子说“不”。尽管我们自己从未尝试过这些东西,但我们依然相信如果不从一开始就抓住每个能促进孩子成长的机会,他一定会被远远落在后面。
事实上我们信以为真的那些“成长剂”、“补脑剂”的效果经不起科学检验。很久以前,我们的父辈养育我们时,他们认为子女的聪明或愚笨是遗传决定的。C.波特先生和他人合写的《大脑的工作》一书这样写道:“智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通过教育或训练习得。幸运的是,它可以轻松测量。”这就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思想。父辈们根本不读什么育儿书籍,他们认为,除非与那些天才的思想家、音乐家或运动者联姻,否则就只能看着子女在命运的摆布下生存。这样养孩子多么简单!
回顾过去,今天的父母只感到不可思议。我们生活的世界,婴儿发育成长的方方面面都被视为大事。20多年前,一项“奇妙”的研究发现,子宫里的胎儿可以辨别母亲的声音。听到这个消息,准妈妈们开始用充满慈爱、极富情感的声调与之“交谈”,试图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培养还是个胚胎的孩子。受此现象启发,孤星公司推出了“宝宝之音”,一种“听肚子里胎儿的声音,与之交谈,放音乐”的设备。该产品的广告词写道:“想有一个更聪明的孩子吗?快用‘宝宝之音’吧。它能让你和孩子联系紧密,提高智力、促进成长。”言下之意就是说,不这么做就会生下个笨小孩。这样说来,即使肚子里的孩子偷听到的是“请帮我搬一下东西好吗?我给你1美元。”或者“你们店里有女厕吗?”他也会受益非浅的。
知道宝宝能辨别母亲的声音,得出必须与它交谈的结论,使诸多妈妈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徒添烦恼。
提到婴儿音乐,你大概听说过“莫扎特效应”这个说法,一个叫阿尔佛莱德的法国医生发明了它。1993年,威斯康星·奥斯克大学的一个研究进一步“证实”,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空间想像力。该研究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而且研究结果后来遭到质疑。即便如此,人们还是相信给未出世的宝宝听莫扎特会使他更聪明。几年前《金钱》杂志报道说,一所新泽西州的社区艺术院校为睡在肚里的宝宝们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是让他们“聆听”莫扎特、威尔第的音乐。尽管收费高达70美金,那些充满责任感的妈妈们还是趋之若鹜,相信这样可以刺激胎儿大脑的发育。
有钱就有幸福
我们希望子女幸福。怎么才能幸福呢?几乎不用想,似乎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金钱。
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如果你问一个怀孕的妈妈希望孩子怎么样,她通常会说:“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就好。”她也的确是这样想的。孩子大一点儿时,如果你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通常是“幸福”,但这个答案已经不那么明确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幸福”代替了“健康”成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但“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从哪来?图书馆里充斥着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的书籍,而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停下来,思考一下幸福和我们为孩子定立的目标到底有何联系,这是非常有益的。
首先可以肯定,即使追求幸福不像球场里的球童捡球那么简单,幸福仍旧是值得人去追寻的目标,而且《独立宣言》也宣布,幸福是人人享有的权利之一。那么我们要问的就是如何才能幸福?或者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如果说注重营养、运动以及良好的医疗都不一定就能保障孩子的健康,那幸福就更是无可寻迹。我们只好把幸福分解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应付的东西。比如学习成绩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工作、薪水甚至最终的“幸福”,家长就会觉得该在这方面下些功夫。
我们常常用最明显、最容易的方式来理解幸福。对5岁或10岁的儿童来说,幸福就是能用很多的钱买想要的东西:比如好吃的糖果、玩具、大电视、迪斯尼乐园旅行、新衣服、电脑……孩子逐渐长大,对金钱的认识也愈加清楚。到了五年级甚或更小的时候,孩子就知道和周围的人攀比了。他们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各种知名品牌,或跟母亲说:“马克家里有个大撞球桌和JACUZZI按摩浴缸,而我们只有一个小游泳池。”“杰西卡有一个越野山地车,而我只有一辆普通车。”“约什坐私人飞机去杰克森·霍尔滑雪了,马克去的是佛蒙特。”
这种“攀比”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加剧,父母也很难置之不理。四年级的邻居小孩背着最昂贵的小书包可能无所谓,但五年级孩子盛大的生日晚会却让人不敢忽视。我见过一个四年级学生参加的生日晚会,晚会在购物中心举办,活动是给每个小孩50美金,让他们在里面疯狂采购。你也许听说过FAO施瓦特举办的“超级不眠之夜”,花上1.7万美金便可以邀请15个孩子去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他们提供的精彩活动绝对会让你的孩子成为朋友中的宠儿,如应有尽有的糖果、午夜探宝、DVD影碟和价值100美金的商店购物券。“攀比”心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交友行为,一位家长六年级的女儿不邀请同伴来家里聚会,她吃惊地发现是孩子觉得自己的家不够气派。
现在的孩子处于一个充满竞争和贪欲的时代,名牌、别墅、豪华轿车……孩子们耳熟能详,尽管家长也许对此漠不关心。电视上,各种物品充斥着屏幕,如果现在他们还不知道MUDD,GUESS,CK,或BIGSTAR牌牛仔裤的区别,很快就会明白的。
一次,一个15岁的孩子被母亲带到我的诊所,她担心孩子饮食上出了问题,但孩子看起来健康、美丽。谈话后我了解到,上学后孩子体重增加了10磅,母亲为此极为生气。“我给她买衣服已花了几千块钱,要不把那几磅减掉,休想让我再给她买衣服。”母亲的话让人不安,因为这孩子还在发育,体格定下来之前,体重还得增加好几磅。孩子对体重倒不怎么在乎,却继承了母亲强烈的消费意识,她偷偷告诉我最喜欢的香水是“DONNAKARAN”牌的,其次是“DKNY”。
最近《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开列了一个18岁高中毕业生的购物清单:PRADA背包,KATESPADES、GUCCI、PRADA皮带,几条SISLEY牛仔裤,一大堆倩碧化妆品,BOBBIBROWN眼线笔,MAC润唇膏,天使香水。这些名贵商品并非是有钱的父母或亲戚送的,而是用她暑期当救生员挣的钱买的。
苏珊·法露迪女士关于女权主义被商业化有一段议论,发表在《新闻周刊》上。她说:“在消费社会,经济独立意味着‘向上爬’,人的潜能便是努力‘拥有全部’。”孩子给父母的“攀比”压力可以让最坚定的朴素主义者改变对金钱的看法。毕竟,当从工作、生活的社区或配偶那里期待幸福已不大可能,那么如果金钱可以给自己宠爱的孩子换来一点儿幸福,有什么舍不得呢?况且这样还能减轻我们因工作或离婚而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负疚感。
毫无疑问,利他主义的社会风气已不复存在,诸如“不要问这个国家为你做了什么……”的话已被遗忘。新世纪是“赢者为王”的天下,人们关心的是:“谁是有最多玩具的孩子?”
消费至上的风气弥漫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现在,尽管家庭在逐渐缩小,我们平均占有的住房面积却是50年代的两倍。家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房子里安装着环绕音响和连接互连网的ADSL、DVD机、刻录机、笔记本电脑、迷你CD播放机、登山装备、汽车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能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性格,会比“逼迫”他们去追求物质的成功更容易让孩子幸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