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旅行的高中议论文

原创: 语文研究组 万唯中考 2018-06-04议论文重要吗?不那么重要!难吗!不难!但差那么一分,你都可能无缘心仪的高中。我们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分值。“七嘴八舌

原创: 语文研究组 万唯中考 2018-06-04

议论文重要吗?不那么重要!难吗!不难!但差那么一分,你都可能无缘心仪的高中。我们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分值。

“七嘴八舌”说考情

河南说:我们议论文考得比较有趣,隔两年考一次,预测2018年考议论文。文章多为读书学习、成长励志、哲理思辨类。基本是4题,12分或13分。主要考点有论据、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及作用、句段作用、内容理解。

河北说:我们议论文10年6考,下设3~4道小题,9~12分,设题较灵活。文章一般为读书求知类或热点话题。考点有论据选择、论证思路、主观表达、中心论点提出方式、论证方法及作用等。

山西说:近2年我们议论文选文侧重于实用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2016年围绕“读书”,2017年围绕“写作”。2题13分,1个常规考点+1个读写结合的非常规考点。常规考点多考查内容理解、词句理解与赏析等,非常规考点融入微写作,考查写议论性文字、谈观点及看法等。

安徽说:我们一般是偶数年份考议论文,奇数年份不考。所以,18年伙伴们提高警惕。议论文选材主要为读书学习类及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考点常规,主要有把握论点、论证方法与作用、段落内容及作用、内容理解、概括论据等。

湖南说:我地市太多,就挑着说。郴州、长沙议论文都为3道题6分。文章主题为修身立德、哲思启迪和读书学习。常考考点有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分析补充论据、分析论证思路。

江西说:我们主要考查生活哲理和读书求知类,每年3~4题13分,文章无段标,均是简答题,文章字数在1000~1300,主要考点有把握中心论点、论证思路、议论文语言、内容理解与概括、词语的指代、拓展(不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以往我们说明文和议论文交替考查,2017年考查的是议论文,2018年预测江西考查说明文,但在改革的浪潮下,说不定会考查哦!

山东说:滨州不考议论文,济宁可是会考的。济宁议论文主要考查生活感悟和人生哲学两类。近3年每年3题10分,均是简答题,文章字数一般在800~1400,主要考点有内容理解与概括、把握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思路、补充论据。

说来说去还得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 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个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熟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人民日报》2017.10.9)

1.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那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读书时怎样才能做到有益的“遇见”?(3分)

4.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5.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读平庸的书籍只会无端损耗你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

B.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面越广越好,所以

读书只须匆匆而过即可。

C.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这种立体“遇见”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D.第⑤段加点词语“或许”指可能但不肯定,表示猜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案】

1.(4分)(1)指读那些平庸的书。(2)“茅塞顿开”一词形象地指出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解开了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

【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词语的指代意义一般在这个词语的前面寻找答案,此处结合上文的句子“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理解回答即可。(2)题分析题干可知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茅塞顿开”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这里结合上文句子“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2.(3分)举例论证,举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王竹溪、黄子卿、华罗庚教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答题范围是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答题方向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然后细读这一句,可知是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王竹溪、黄子卿、华罗庚教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的例子;最后结合上文中的相关句子“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3.(3分)读书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读书面要越广越好,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要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析题干可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然后细读全文,明确答题段落在文章②~⑤段,并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读书面越广越好”“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进行概括回答即可。

4.(3分)这一段首先提出读书是主观能动的行为,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的观点,然后选取梁启超还原历史真相的事例进行具体论证,最后总结指出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具有重要意义。【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这篇文章,并明确其层次,第一、二句为第一层,直接提出本段的观点,第三、四、五句为第二层,梁启超还原历史真相的事例进行具体论证,第六句为第三层,总结全段,指出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的词语即可。

5.(2分)B 【解析】B项,结合第④段句子“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可知题干“读书只须匆匆而过即可”分析不正确,故理解错误。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蒋骁飞

①心理学家曾用一部乏味的纪录片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②第一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赠品”送给观众。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完那部卖座片后,可以继续免费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许是纪录片太乏味了,没有一位观众坚持到看完才离开影院。

③第二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搭售品”捆绑卖给观众。本来,观众只需花费50美元就可以观看卖座片,但现在必须支付55美元,其中,5美元属于其后上映的纪录片的票价。这次,居然有20%左右的观众坚持看完了纪录片。

④第三次,心理学家将纪录片的捆绑价格提高到了10美元,结果有30%的观众直到影片结束后才离场。

⑤第四次,心理学家将纪录片的捆绑价格提高到了20美元,坚持将影片看完的人数上升到50%以上。

⑥第五次,纪录片单独放映,票价和卖座片一样,都是50美元。心理学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数百张纪录片票卖了出去。这次结果有点儿出乎预料,有近90%的观众忍受着乏味的折磨,看完了纪录片,然后满腹牢骚地离开了影院。

⑦心理学家追问那些满腹牢骚又坚持看完纪录片的人:“既然这部影片如此乏味,您为何不早早离开影院,回去做一些更有趣的事呢?”“因为既然来了,钱也花了,还是看完吧!”“花了这么多钱,我要看看它到底值不值?”“万一后面导演开窍了呢?”这些人的回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既然花了钱,如果放弃消费就吃亏了。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购买了一件不需要或不适合的商品,然后为了不造成浪费,逼迫自己去使用它,反而会招致新的损失。譬如,在上述实验中,坚持看完乏味纪录片的观众不仅浪费了购票钱,还浪费了时间,甚至还可能附上了一两个小时的坏心情。

⑧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些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理机制----付出了越多,放弃就会越难。

⑨我有一位朋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在题材上有重大缺陷,一直得不到发表或出版。有编辑老师劝他放弃,另写一篇,但他不愿意:“为了这篇小说,我已经花了五年时间,如果就此罢手,岂不太可惜了!”于是,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他还在不断修改这部小说。其实,很多编辑私下都告诉过我,这部有着先天缺陷的小说,永远不会有出版的那一天。朋友的写作天赋还不错,如果换个题材重新写一部,恐怕将会有另一种结局。

⑩人是一种很不理性的动物,常因为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金钱、时间、心力和情感等),而给未来编造虚幻的希望,哪怕自己早已经意识到前面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人在自己不合适的职业路上屡败屡战,最终仍一事无成; 有人在炒股或投资失败后,四处借钱想要“再搏一次”;有人面对相爱多年的恋人的背叛,而死不放手......

⑪既然,“沉没成本”已无法挽回,如果再为此赔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岂不是太不理智? 所以,在做重大决定或面临人生取舍的重要关头时,要放下自己的恐惧和幻想,才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做出最理性、最勇敢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记住一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选自《知识窗》2018.02)

1.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在开篇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人们看大片和枯燥的纪录片的事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例分析。(3分)

4.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试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5.读完本文之后,你是否赞同作者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 (2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把握论点,可从其位置来分析:标题、开头和结尾处。本文的标题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全文也是围绕这一论点来展开的。所以,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3分)本文文章标题直接点明中心论点,接着通过人们看大片和枯燥纪录片的事件来引出本文讨论的论题,这样写贴近生活,读起来亲切自然,吸引读者兴趣;同时充当本文的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几段的作用,议论文的开头要么点明论点,要么引用名言和借助事例引出中心。这些名言或事例一般是引出本文论题,点明中心等。本文开头引用人们看电影的事例引出本文论题,这些事例既能充当文章的事例论据,又贴近生活,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真实,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3分)举例论证。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开头运用人们看大片和枯燥纪录片的选择来论证“付出了越多,放弃就会很难 ”的论题,同时引用朋友长时间写无价值小说导致最后一事无成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这些事例使论证更加真实可靠,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本文概述了观众对卖座片和无聊纪录片的观看态度以及作者朋友失败的写作经历这两件事例,所以是举例论证。事例与论点之间总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作用时,将两者结合起来表达即可。

4.(3分)首先引用人们看大片和枯燥纪录片的不同选择引出文章论题:付出了越多,放弃就会越难,接着列举作者朋友长时间写无意义小说的事例进一步证明在现实生活中正确抉择的重要性,最后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放弃,勇敢抉择,做出最理性、最勇敢的选择,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回答此类题目,一般注意三个要点步骤:(1)提出了什么论点;(2)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3)得出了什么结论。具体分析的时候可以用“首先”“接着”“然后”等表现先后的词语来体现思路的顺序。

5.(3分)同意作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抉择,因为已经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努力,所以半途而废或者选择放弃就很可惜,舍不得,从而选择坚持,殊不知越陷越深,这时,勇敢放手,重新抉择,反而会获得成功。生活告诉我们:付出越多,放弃就会越难,但是只有勇敢做出明智的抉择,才会走向成功,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回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最后再总结,最好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回答,同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等。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

李 昱

①行走于人生旅途,一个人总要面临诸多选择。有时候,决定经过了充分酝酿;有时候,摇摆常在一念之间。古人云,“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关键时刻如何管控好自己的念头,可谓人生的重要课题。

②据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老百姓为表达感激送上一方端砚;包拯发现后,将砚抛入江中以示还于端州。“包公掷砚”,丢掉的虽是一物,摈弃的何尝不是心中“恶念”。古人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关乎思想修养,又在关键时刻考验“念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心有所向,则身有所行;心有所守,则行有所规。如包拯者,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而不为所动所诱。

③事实正是这样,一念之善,源于长期的守善;一念之恶,源于长时的趋恶。观察一些落马贪官的案例,他们之所以步入歧途,往往根源于心念放松、信念消散,更在于任由平时小错“积”成大祸。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不自律,一路履历造假欺瞒组织;一些干部平日里遇事不顾公义,自觉有损利益,就会计较没完;还有一些同志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淡漠,甚至跟组织讨价还价,何谈能“顶得上”?“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倘若能够在生活里、日常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这“一念”就不会因时光流转而变化,就能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

④当然,守持善念并非一劳永逸,需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为政者更应该时常扪心自问“为何而从政?”否则,很容易忘记初心、纵容歪念,甚至可能因一念之差,开启向恶的大门。“第一书记”沈浩曾经被朋友“埋怨”,“怎么会到小岗,去哪儿都比小岗强”,他则问自己,“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正是这种心念,才让他带领小岗村翻开了干事创业的新篇章,不愧为“人民的好村官”。党员干部就该反复思量:是否只有“官念”,而淡忘了为民的宗旨?是否只藏“财念”,而贪图富贵、安逸享乐?是否存有“权念”,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如何多些“民念”,为百姓谋福祉,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身”由“心”定,“行”因“念”起,而事在人为,只有时刻把自己摆进去,真心为民、实心做事,才能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

⑤古语云,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古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更应注重身心修为、自我约束。“吾日三省吾身”,洗礼心灵、涤荡灵魂,内正其心、外正其行,才能严以修身、廉洁自律,不断塑造自我。“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由内向外都纯粹、干净的人,才可最终抵达“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

⑥“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绿洲,就不难守住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2017.9.27)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正是这种心念,才让他带领小岗村翻开了干事创业的新篇章,不愧为“人民的好村官”。(“这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绿洲,就不难守住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绿洲”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4.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3分)

【答案】

1.(2分)我们要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下都能守持善念。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即概括中心论点,然后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等关键处进行提炼概括。本文题目“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只是文章的论题,不能作为中心论点,从全文看,可以抓住文章关键句子“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而不为所动所诱”进行提炼概括。

2.(4分)(1)指沈浩面对朋友的埋怨,认为既然选择了小岗村就绝不后悔,绝不退缩的心念。(2)“绿洲”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守持善念后内心的纯粹和干净。

【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词语的指代意义一般在这个词语的前面寻找答案,此处结合上文的句子“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用自己的话回答即可。(2)题分析题干可知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绿洲”本指孤立的有植被的小块肥沃地,这里把内心的纯洁干净比作绿洲,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上文句子“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由内向外都纯粹、干净的人,才可最终抵达‘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3分)举例论证,举包公掷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答题范围是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答题方向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然后细读这一句,抓住关键词“据载”可知是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包公掷砚的例子;最后结合下文中的相关句子“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而不为所动所诱”具体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4.(3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一部《随想录》展示出一位敢于反思自己,敢于解剖自己,崇尚心灵纯净的文坛泰斗形象。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题干要求明确此题补充论据的能力,然后细读第④段,明确这一段的观点是“守持善念并非一劳永逸,需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围绕这一观点选取自己熟悉的相关事例即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表述,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

5.(3分)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析题干可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然后细读全文,明确答题段落在文章③~⑤段,并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倘若能够在生活里、日常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这‘一念’就不会因时光流转而变化,就能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当然,守持善念并非一劳永逸,需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进行概括回答即可。

专家秘招赶紧看

议论文无非就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内容理解、句子含义或作用、语言特点、拓展探究这些点,掌握固定答题技巧,必可事半功倍,想丢分都难。

一、概括中心论点

(1)明确中心论点的特点,根据特点提取或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简明的判断句。

(2)根据论点提出的方式进行提炼。①在标题和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名言警句等引出论点。

(3)位置“四看”法提取。

①看题目: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或提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提示议论的范围。

②看开头:开篇点题,如《谈骨气》中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中心论点。

③看结尾:篇末揭示中心,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等。

④看直接表述句:要留意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注意:上述几种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综合起来运用,会使解题更加快速和准确。

二、论据

(一)分析论据

分析论据时,首先要明确文中列举的句子或段落运用了什么论据,然后联系论点具体分析其作用。

议论文常见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据等。

作用: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另外,使用多个事例论据或道理论据,一般情况下会使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充分。

答题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论证……的作用(或引出论点的作用)。

(二)补写论据

首先,要审清题目,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如果补充事实论据,最好举名人事例,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其次,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论据补写“三要”:

①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②要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③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注意:写道理论据时,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写的名言、格言应有一定的权威性。警句、谚语、诗句等直接引用时要与原文对照,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三、论证方法

注意: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运用了一种论证方法,作答时要找全。阅读思考时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顺序排查就可避免寻找不全。

四、论证思路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4方面入手:

(1)明确问题中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

(2)结合文章,根据论点、论据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3)明确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

(4)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有时候是语段),勾画能提示论证方法、引出主旨或结论的符号或关键字词,划分层次;

(2)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对论据可从论证方法入手,或举例、或引用、或对比,并指出论证了什么;

(3)对于结论、观点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也可以概括。

五、内容理解

(1)分析题干,锁定区域。分析题干,从题干中找寻关键字眼,确定搜索答案的范围和答题方向。即题干中关于阅读全文或某一段的提示。

(2)通读全文,划定段落,提取要点。在此之前,先将全文内容迅速通览,明确文章大致内容,之后再对题干划定的区间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可对重点内容,特别是与答案相关内容做特殊标记,便于提取要点。

(3)整理要点,规范作答。对筛选出的重要信息进行提炼或概括,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在语段中,有概括该段内容的词语或短语,可以直接引用。有的则需要把握住内容间的联系,归纳重点,分点作答。

六、句子含义/作用

(1)阅读题干,明确设问要求,是理解句子含义还是分析句子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理解/分析。理解句子含义,侧重句子的本义和语境义,并结合文章中心论点或句子所在段落的分论点进行。分析句子作用,则侧重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句子的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句子与文章中心论点有无关系等方面进行。

(3)整理答案,简洁表述,注意答案尽可能要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联系起来。

七、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一般有以下几点,在对应到文章中具体分析时,一般只需根据文章表述上的鲜明特征对号入座即可。准确严密,用词准确,科学推理,表述严密。鲜明生动,观点明确,运用修辞,形象说理。通俗易懂,平朴通俗,简洁明了,议论清晰。严谨文艺,严谨文雅,文质兼备,用语考究。说理性强,叙述概括简洁,议论以理服人。

八、拓展探究

(1)紧扣作者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一致;

(2)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

(3)从原文中提炼支持自己的观点、结论的论据,表述要简洁;

(4)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万唯中考首发,欢迎转发、分享、收藏。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源自“万唯中考”官方微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