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一个人旅行要不要跟团

文 | 虢雪前段时间,悠悠信誓旦旦跟我说:"我决定做一个饱读诗书的美女子!"我问她准备怎么做?她递过手机,页面上写的是"人生必读的100本名著"。悠悠跟我说:"小狮,你等着

文 | 虢雪

前段时间,悠悠信誓旦旦跟我说:"我决定做一个饱读诗书的美女子!"

我问她准备怎么做?

她递过手机,页面上写的是"人生必读的100本名著"。

悠悠跟我说:"小狮,你等着吧,我要用两年的时间,把这一百本书全部读完!"

她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几个人,又在朋友圈立起flag,并且在网上下了单,先买了十本,准备在三个月里读完它们。

起初,悠悠的兴致很高,只用了半天就读完了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立马发了朋友圈,大家纷纷点赞。照这个速度她还真有可能读完剩下的书。

有天我临时想起来,问了她一句:"悠悠,你读到哪里了?"

她忽然有点生气,随手抱起了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说:"虽然我才读了两本,但我一定能读完剩下的!"

我心里说真的为她捏了一把汗,《追忆似水流年》这样的煌煌百万字大部头,想要通读下来,那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其实在她读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时候,我就提醒过她,别急于完成指标,因为书中有大量土耳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悠悠却不以为然,她认为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只要是好故事,就不存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结果读完后,她说:"真没意思。"

两个月过去,第三本《追忆似水流年》悠悠仅仅翻了不到一百页,就扔在那里了,其它的书甚至连塑封都没有拆掉。

后来悠悠就再也没有提到读完一百本名著这件事了。

她中间不死心,又搜了一个史上最有意思的十本书,想买来读。结果又匆匆开了个头,就不了了之了。

在我心里,我是支持悠悠读书这件事的。

但对于她用书单的形式来指导自己看书这件事,我始终持保留意见。

首先,铺天盖地的书单列表文化已经逐渐丧失了指导读书的意义。

现在,仅微信公众号上做书单的平台就有数千家不止,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百种的书单问世。

每年推荐的书目多达数万种--就拿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犹太族每年的读书量72本来说,72本已经是目前为止人类每年平均读书量的极限。

铺天盖地的书单充当了人们焦躁情绪和阅读贫瘠的急先锋。

它像旅游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所有的旅游景点都是人山人海的情景一般,看似提供了一种阅读氛围和最佳的阅读环境,实际上,它也产生了一种破坏。就像鲜美的蛋糕带来了美味的同时,也带来了脂肪。

它的过于冗胀让人陷入了书单崇拜的误区之中。我们的阅读世界里充满了"一生必读"、"不容错过"、"没看过某某某就等于不了解某某某文化"……事实上,这个领域热闹非凡。而读书的本质,却并非热闹。

热闹带来和指导的只是狂欢和亢奋,以及背后的各取所需。

但热闹不属于读书的全部,它只是其中极为渺小的一个局部,以局部的光环来引领全部,显然这样的引领已经丧失了很多的意义。

其次,书单的主观性大于客观性。

很多书单背后,都有一个指向明确的意图--卖书。它只不过是把华丽的书封文化进一步浓缩成了一份理智的意识形态,简单地说,就是书单的公允价值正在迅速贬值。

每个出版社都会推出以自己出版为主的书单,每个公众号也都会推出自己喜欢的书单,每个营销方都会推出能创造商业价值的书单,这些都是主动行为。我们看到的书单,很多只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书单,而并非你真正需要看到的。

比如某个名为"年度10本最佳人文著作",你会发现这十本书几乎出自于同一家出版集团。

你能想象全世界的人穿一种颜色的衣服,看一种类型的书籍,吃一种口味的食物么?

再次,书单最大的价值是适当的辅助。

越来越多的人把书单当成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指导。

要知道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李白,依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没听过"存在主义"和"意识流"的曹雪芹,依然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

如果哪个书单上说"人生必看的50本书,你没看过你的人生就不完整"那这个书单大可不看。

没有什么书是必读不可的。

洋葱的香味再浓郁,也不能抢了牛排本身的味道。

辅助的功能如果被过于放大并且推崇,那这是对阅读本身的一种绑架和侵犯。所谓喧宾夺主,即是如此。

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浅阅读的,有的人天生喜欢深入挖掘,有的人沉迷于好的故事,有的人陶醉于文字本身的曼妙文采。

仅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在我的身边颇有几位喜欢阅读的朋友,但他们几乎没有人是通过书单的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阅读的,而且也几乎没见过任何一个人,把某个"人生必读的50本书"照单通读下来的。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读完过《红楼梦》,你能说他们的人生是存在巨大缺陷和不完整么?

那照这么说,曹雪芹之前的小说家都不完整,屈原之前的诗人都不完整,这样的说法显然立不住脚。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人会沿着某个特定的读书脉络逐渐形成自己的读书框架。我有一个朋友就是。他先是看《明朝那些事》然后过渡到《万历十五年》,再往上回溯看的《明史》,读完之后又喜欢上了杨慎和冯梦龙,从《三言两拍》往上又捯回了《史记》的"列传",他读书的方法就是刨根问底,在过程中不断开枝散叶,既有主干,又有枝叶,读书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用他的话说:"就像探险,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惊喜。"

悠悠读书,就显得很程式化了。

她想通过一个书单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殊不知,在这样一个既有滑稽演员自传,又有意识流,既有"存在主义"又有"黑色幽默"组成的大杂烩里,你很难做到什么类型都喜欢,都沉浸。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曾说的那样:"一个人假如没有好恶,那这个人一定非常无趣。"

读书亦是如此,一个没有好恶和充满好恶的书单,都是不足取的。

因而我个人是推崇自我阅读的方法的。一个人如果真的喜欢读书,那他的读书轨迹大致上都会由浅入深,由博入精,你不必担心他永远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

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他即便是有了这么一个科学严谨的书单来指导,也是对于读书没有多大的指导效用的。

每年成千上万本书正在不断被生产出来。

我们无须陷入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之中。成为阅读的奴隶。

在一次采访中,我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把书读完。

其实到了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要读的书其实已经读的差不多了,有些书,薄薄一本其实已经将千百本书的道理讲得很明白透彻,其他的只是充当了一种点缀而已。

就像有的人仅仅读透了一本《论语》依然可以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一样,而不是巨细靡遗,眼中看到的书都要一网打尽才算是读书才算是阅读。

说了很多,我最后想说:如果你喜欢一本书,不要因为各大榜单上没有它就怀疑它的价值,也不要因为它上过多少排行榜就觉得没有读过就是自己浅薄鄙陋,就像你喜欢一个姑娘,你不会因为大家公认的好姑娘的标准才喜欢。

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跟团旅游,不再迷恋那些名气大的要死的风景名胜,他们更愿意另辟蹊径,更愿意在不怎么有名的地方体会真正旅行的意义,就像我们读书,也无需跟着别人的脚步亦步亦趋,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探索发现的能力--

你追随的,永远都不是一个榜单和列表,而是你自己的心意。

作者:虢雪。

编辑:虢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