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 旅行箱
“在六条河流与三座山脉的那边就是左拉,一座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终生难忘的城市。那些连贯的街巷、街道旁边的屋宇、房屋的门窗等等,虽然并不显得特别漂亮和罕见,却都能占据你的


“在六条河流与三座山脉的那边就是左拉,一座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终生难忘的城市。
那些连贯的街巷、街道旁边的屋宇、房屋的门窗等等,虽然并不显得特别漂亮和罕见,却都能占据你的记忆。在每个观念和每条路线的转折点之间,你都能确立帮助唤起你记忆的相似或相对立的关系。”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曾有一瞬间,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之城市与记忆(四),代表了许多人对珠海的感觉。建筑物既不簇新也不张扬,甚至连高楼都很少,仅有的一些高层建筑物也被各个花园式的山丘分割围绕着,但它有那么多古老的自然和艺术的生态,环绕的海水拍打着山峦的基石,一动一静的两者似乎达成了恒久的默契,山总停在海将回来的地方,这恰好的迷恋和疏离的温柔,好像被稀释后的龙舌兰酒,酒精全挥发于你所呼吸的空气中,口腔里只留下淡淡的植物甜味。
傍海而生的城市
珠海的城市道路一片崭新,有区别于其它同级别城市的古旧,到处都是新铺好的沥青,它们令那些滚滚的车轮都显得秩序井然。
若想领略珠海最自然与现代相融的景色,要选择悠扬蜿蜒的情侣路。坐在复古观光巴士上,邻座的是返乡探父的女子:
“每次回珠海我都会坐这辆车,它很慢,却可以带我回到过去记忆里的时光。”

汽车穿过一片金灿灿的沙滩,海浪卷起了人们的欢呼,斑斓的遮阳伞下有许多帐篷——看来他们不打算只待一会。
又驶过新月桥旁的珠海大剧院,平静的海中央上伫立着两扇洁白贝壳状的建筑,天色将暗,涛声阵阵,贝壳上闪烁的灯光形成缤纷的图案,映亮了海面、船只与道路,建筑上如烟花般的亮光又倒映在水中,构成另一幅图画,路上的人们便在这奇景中狂欢雀跃。

珠海一年四季都会有凉爽的风吹过,即便是冬天最冷的日子也和北方省份的初秋一般,代价则是夏季过于漫长,对于珠海人来说,一年仿佛只有两季:冬季和夏季。
每年的初春时节开始连绵的细雨,有时的湿度可达到100%,但这并不影响在情侣路旁散步的人们,只要不是雷暴雨天气,沿海的石板路和单车道上都能看到嬉戏和运动的人群。

情侣路的中部除了沙滩和大王椰,还有这座城的标志性雕塑——渔女,从它的由来能一窥这座城千百年来不断扩张的调性。
1982 年秋,渔女雕像正式落成于香炉湾的山石旁,成为一座城的精神地标。情侣路沿岸的建筑已经渐渐融入这座城人们的心中,那些面容舒展的人们穿着轻便的衣服奔跑在这条路上,是诗意般的青春活力。
温暖的阳光仿佛被洋流卷着一般,城市会客厅里的沙滩在眼前久久地缠绵,快艇瞬间跃入辽阔的海面,淡绿色的海水上星星点点,海鸟在蓝天中划过,海岛与建筑仿佛浴缸里的玩具被四散冲开,远方的渔船正在归来,另一边的城市公园近在眼前。

清晨时,天空的亮蓝色伴随着风起云涌,城市并不高耸的建筑物隐逸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即将离开的游人们望着暗蓝的海水出神,脚边放着旅行箱,他们在离别时总爱再到情侣路上走一走,他们也说不清为何离开便会惦念。
太阳已爬上凤凰山的脊梁,金光透过茂密的树木洒向城市,人们闭上眼睛呼吸着海边的空气,它是那么地宁静而令人感动。
仁厚如山的人文沿革
珠海这座城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千百年前它的版图还未扩张,陆地面积很小,从史前至唐宋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靠打渔为生的原始居民,他们属于百越土著人。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便有原始人群的生活痕迹。
旧时经济文化并不发达,比如在三灶岛居住的瑶族,就被封建统治鄙称为“瑶蛮”。宋代以后,那些土著被外来的氏族所驱赶、汉化,至今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还能看到先民的痕迹。

彼时珠海的文化艺术,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但山河岁月总能留下某些辉煌的记忆,从战国百越之地至汉初的南越国辖地,到唐朝繁盛时期的香山镇,都得益于山海相连的地貌特征。就如香山镇名称的由来,就是寄意于珠海与中山境内处生长着奇花异草的五桂山和凤凰山,山内草木繁盛、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故名香山。
此后香山镇几经沉浮,被不断地划分至东莞县、广州府,直到 1953 年才正式定名为“珠海”,并将珠江口外附近的三灶、大横琴、小横琴、南水、北水、高栏……全部100 多个海岛划归珠海县,县政府设于唐家,隶属粤中行政区管辖。

而散布在珠海各个区的众多祠堂,则是曾经的辉煌写照,如黄杨山一带的赵氏宗祠,均为南宋王朝兵败崖门之后,由散居当地的皇室后代所建,其中又以南门的菉猗堂保存最为完好。又如明代的荔山黄氏大宗祠,记录了族人的吏治。再者还有清同治年间的杨氏大宗祠,则是杨家将后代南迁后的祖祠,保存着朝廷褒奖的封匾。如今杨氏大宗祠隶属的北山村,俨然成为一个古文化与新思潮的完美结合体……

珠海市的露出地层较简单,除广泛发育第四系外,在东北部和中西部零星出露有古生代的寒武系、泥盆系和中生代的侏罗系,地貌形态形成了断块隆升山地与沉降平原。境内河流众多,西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涌纵横交织,独特的地貌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气候,山和海依偎而生,滋养万物。
自然开阔的生活情调
珠海是一座适合漫步的城市,不大,不旧,不新,不沉重。母亲河穿城而过,海将其围绕,所以城市中心得以滋养各种生机勃勃的植物,和那些沉稳柔和的建筑物一起,构成了一个疏朗有致的城市。

这座生态之城如今的常住人口有一半来自内陆各省,广阔的海洋文化让这片土地不存在“排外”一说,甚至究其过去,古老的民俗文化亦早早地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端倪。无论是唐家湾片区内的唐绍仪氏族还是梅溪村内的陈芳家宅,工整开阔的格局早早地和西洋文化结合,呈现出偏离古调的南洋思维。
这里许多人口并非土生土长,或许只有几个著名海岛的原住民才留有地道的珠海血统,他们带着生存上的焦虑来到这片土地,又用文化上的融合得到了精神上的认同。

外来人口与海洋文化对珠海无疑是有帮助的,他们能带来许多不同的价值体验、风俗习惯、新型思想和科技,一个只有单一风格的城市则显得很无趣。
在这里从事艺术工作是被尊敬的,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博物馆里常年都有不断的展览,许多家庭也以读书为孩子的重要兴趣,常年不断的话剧演出、大小音乐会、运动会、文艺表演更是品类繁多,从艺术中寻求某种突破和发展,也许正是这座城总显得恬淡文静的原因。

对于普通的珠海市民来说,生活是简单而无忧的,这里比周边城市更加文明和便利化——不算拥堵的道路,丰富便捷的运输工具;也比周边的城市更加注重家庭氛围——举家去到郊区泡着温泉、吃农家菜、在山野间奔跑采摘,带孩子放风筝、认识动物。
单身的人们也明白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闲暇时刻,在古老村落里看着阳光在墙壁上缓慢移动的痕迹。傍晚的街道上,夜宵摊和烧烤档支起来了,海鲜和酒交替刺激着味蕾,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春光不可辜负,你的神经应一直持有自由。
内容节选自《珠海》第374期
文 | 李仕
图 | 谢儒侦 王卫民 高蒙萌 梁冠贤
王舒予 张雷 柳旌 许心铭 朱泽辉 肖恩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数”说珠海
似与物华故 换取万金楼
营造意境中国

珠海杂志
zhuhai magazine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