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全域乡村旅游

全域旅游的时代,乡村旅游该怎么提升
乡村旅游在“三农”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凸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

全域乡村旅游

全域旅游的时代,乡村旅游该怎么提升

乡村旅游在“三农”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凸现。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近些年,乡村旅游在各地发展迅猛,正在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逐步由快速发展期进入到提档增效的新阶段,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同时创造更大的效益空间,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乡村旅游迫切需要提档升级。

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但真正能拨动心弦、激发消费欲望的产品并不多。

以旅游发展较好的浙江省为例,2015年省内游客每天人均消费为1279元,而乡村旅游仅为98元。

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旅游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很多上马的旅游项目仍然是靠人海战术、门票经济为生的观光型产品,靠综合消费、体验经济取胜的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

乡村旅游的经营效益亟待提高。

乡村旅游的投资势头强劲,但营收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数量增长迅速、效益相对缓慢。

目前乡村旅游大多以餐饮、住宿、采摘为主,这些项目需投入大量资本用于餐厅、客房、设施大棚等经营场所的建设,还需聘用管理、服务、生产等类型员工维持运营,而人均百元的消费水平很难确保项目的良性运转。

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对于已建成的旅游项目的产出、供给、效率和可持续的问题关注不够,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要素错配,而且成为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业态,产业的发展既要深入挖掘农业农村资源,也要积极汇聚旅游、消费、文化、设计、科技等领域要素,用现代理念及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使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在理念方面,由物质消费向体验消费转变。

体验消费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环境为布景,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消费活动。

随着体验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不再停留于物质需求阶段,转而关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购买认为更有价值的体验。

旅游与体验有着先天的耦合性,游客产生的休闲放松、探新求异、社会交往、自我完善等旅游动机,大多需要通过体验消费满足。

因此,旅游不是单纯提供产品与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应遵循体验消费的经营理念。

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的农家饭菜、乡村住宿、农产品等大多仍是以物质消费为主,虽然也不乏精品,但消费者无法从中满足其精神感受。

而且这些产品即便离开了旅游目的地,消费者同样也可以获得,这就大大降低了产品价值。

因此,经营者要转变经营理念,以乡村丰富的资源为载体,营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体验,以独具回味的感受吸引消费者,这才是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

在设计方面,由客体真实向建构真实转变。

真实性是塑造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

有一种观点为客观性真实,关注事物原形的真实,强调展示旅游客体固有的特性,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产品;另一种观点为建构性真实,关注游客自身感受的真实,强调按照游客的想象、偏好、理念等设计产品,让游客体验其所期望的体验。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会追问客体的真实性,而是追求可以沉迷于其中的理想意境,所以很多旅游产品会将美的元素与客体特性相结合,借助艺术的想象和手段营造旅游意境,满足游客的主观期望。

乡村旅游同样要围绕游客的期望设计产品。

由于城乡资源、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景观环境等确实是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不是客观地体验这些原始产品,而是要利用这些资源营造出游客内心所期望的、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体验。

比如,在农业景观中,建造景观小品,烘托出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在农耕博物馆中,将农耕展品与百姓生产生活变迁相结合,唤醒游客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在农事体验活动中,营造热火朝天的劳作氛围,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农耕文化。

在功能方面,由观光休闲向多元融合转变。

产业融合是产业间不同资源、技术、市场、功能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开辟新市场的动态发展过程。

近年来,旅游业倡导“旅游+”,在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基础上,逐渐形成“文、商、养、闲、情、奇”旅游综合要素体系,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

同时,当相关功能与旅游相结合时,不但满足了功能需求,还通过旅游体验实现了功能效用的提升,由此增加了旅游的消费黏性。

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具有很好的基础。

乡村旅游集聚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拥有丰富的乡村体验载体,除了餐饮、住宿、采摘外,农业景观观光、农耕民俗体验、农事节庆活动等也是乡村独具特色的体验资源。

但后者往往与游客的日常消费相距甚远,并不被关注。

若能与相关产业功能融合,其价值就会得到凸现。

比如,将农耕民俗体验与亲子教育、科普实践相结合,依托农耕文化、农业知识,在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孩子性格,感悟农耕智慧;将农业景观与...

全域旅游时代如何做好乡村旅游

全域旅游时代如何做好乡村旅游,这个问题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全域旅游大的区块下,乡村这一元素如何做好乡村旅游;另一种是全域旅游引领下的乡村全域、全面、全民、全时的发展。

因此,勇先创景认为,全域旅游不是处处发展景区、景点,也不是发展超大型景区,全域旅游有五要素:旅游吸引物、旅游区、旅游交通、乡村、城镇,在全域旅游大的区块下,乡村的发展思路是:没有资源和旅游区依托的乡村,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管理;对有资源和旅游区依托的乡村要开发独具自己特色IP(文化和旅游品牌),打“美丽乡村”牌。

而全域旅游引领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是将乡村全要素进行统筹起来开发,以旅游业为主体,牵动一产、托举二产,打破传统思维,落实居游共享等。

...

为何要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据报道,2017年青海游系统努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树立“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理念,进一步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旅游业的动力和活力,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一流品牌,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档升级,全域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130.4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347.01亿元,增长22.6%。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23.95万人次,增长20.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4.42亿元,增长22.6%;接待入境游客6.45万人次,增长0.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06.27万美元,增长16.0%。

同时,青海全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打造茶卡、龙羊峡、东峡、拉加、俄堡等全省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名镇建设,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拓展全域旅由景区向乡村、由城市向农村广泛覆盖。

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在全域旅游引领下,全省旅游业不仅扩大了新资源,增强了新内涵,而且打造出了新增长极,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约束条件有哪些

据报道,2017年青海游系统努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树立“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理念,进一步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旅游业的动力和活力,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一流品牌,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档升级,全域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130.4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0.3%;实现旅游总收入347.01亿元,增长22.6%。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23.95万人次,增长20.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44.42亿元,增长22.6%;接待入境游客6.45万人次,增长0.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806.27万美元,增长16.0%。

同时,青海全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打造茶卡、龙羊峡、东峡、拉加、俄堡等全省10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名镇建设,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拓展全域旅由景区向乡村、由城市向农村广泛覆盖。

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在全域旅游引领下,全省旅游业不仅扩大了新资源,增强了新内涵,而且打造出了新增长极,并推出超过100项各类活动催热冬春季旅游,提高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率。

...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约束条件有哪些?拜托拜托各位大神积...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

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

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

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

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 ”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

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

”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

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

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

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 “旅游 ”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在此过程中,“旅游 ”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 ”,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

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

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2010年,成都市大邑县在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理念下,以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指导和目标,率先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新理念.

在全域旅游营销大环境下,如何做好乡村旅游营销?

营销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所以建议采用多种渠道同时进行。

在互联网大潮的影响下,新兴的网络营销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乡村旅游除了搞好特色产业,还要关注口碑,了解游客需求,加以改进,当然正面积极的评价也能通过游客传播出去,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另外,节假日借势也能凸显区域特色,比如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般都会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借势节假日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传播本民族文化和乡村特色,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带动旅游相关产业。

(来自智汇)...

为什么说特色小镇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

全域旅游要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受到乡村用地政策、当地产业基础、当地村民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大量人口逃离乡村,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现象。

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例子,如袁家村、明月村等虽然自成模式,发展迅速,但不具有广泛的可复制性。

从新型城镇化角度来看,特色小镇是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且非常有益的实践,特色小镇对产业的要求与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解决产业的问题不谋而合。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目前,乡村旅游以民宿、以及采摘或者一个乡村景区带动的模式也很难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国家大力推广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探索并找到带动乡村发展的一些模式和机会。

未来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依托特色小城镇形成旅游者休闲集散综合服务的中心,同时,相比景区、度假区,基于游客对当地生活体验需求和消费需求,特色小镇更有利于实现及贯彻“菜场即景点,城市公园即景区”的理念,带给游客更好的全域全要素旅游体验。

...

如何打造“全域旅游”?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

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

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

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

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

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

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

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

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

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

玫瑰谷所在的三亚吉阳区博后村,原来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村落,耕地基本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

玫瑰谷公司采取每亩3300元年租金的方式租赁村里2755亩盐碱地种玫瑰开发旅游,安排村民300多人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200多人从事旅游运营管理工作。

公司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的土地租金直接进入村民口袋(博后村土地撂荒之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年租金3300元)。

二是确保村民每月2600至3000元的工资准时发放。

三是确保村民除租金外,每年还能得到每亩最低800元以上的旅游分红。

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四是确保常年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鲜切玫瑰花产品。

村民纯收入超过2万元。

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务工,不必为就业发愁,不担心领不到工资,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幸福和尊严。

2013年4月9日,习总书记在此视察的时候予以肯定,并亲切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阶段推...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

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创新,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

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

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

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

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

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

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

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

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

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

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

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

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

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

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

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

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

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

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

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

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

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其一,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

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

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