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过程是怎样的?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过程是怎样的?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就制定了《环境基本法》。

1923年芬兰颁布了《自然保护法》。

(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

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

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

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

肯尼亚政府就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4)重视当地人利益。

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

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

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 。

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你可以到凹凸会展网上去看看。

加拿大农村生态旅游有哪些发展?

加拿大农村生态旅游项目丰富:包括农村美味、农村农业文 化、农村农业展览、农村传统节庆活动、主题农业之旅,到农场 或牧场住宿或参与骑牛比赛等。

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全方位的接 触是大都市无法提供的。

现代意义的农村生态旅游在加拿大可以追溯到1989年“红 莓湖鹈鹕项目基金会”的成立。

作为一个非赢利性组织,其成立 主要是为了把红莓湖开发成可以保护鸟类生命的生态旅游目的 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红莓湖和周边地区确立为人与生物圈自 然保护区。

1991年,南思•史尔斯成立了一家公司一一专门带游客来参 观自己家的“后院”。

她的公司力推荒野旅行、观鸟之旅、研究 动植物之旅,游客在途中可观赏到壮丽的风景,了解当地人文历 史、地质、动植物分布等情况。

加拿大的农村生态旅游,由此走 向大众化。

据调查,加拿大一般游客中有20.7%是大学生,而在生态旅 游者中,尤其是农村生态旅游者中,这个比例达64.9%。

农村生 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大众游客要高。

美食之旅是加拿大农村生态旅游的一个突破点。

加拿大各省 区独特的气候、土质、水源、海洋潮汐及传统与现代化的耕作方 法等,使农产品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别,美食材料各具特色。

加拿 大旅行经营者根据游客的需要,把美食设计到农村生态旅游之 中,除带游客品尝地道的农村美食外,还组织游客探寻美食材料的来源。

美食与农村之旅的结合使农村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得到 了丰富。

如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安大略省的“地区美酒之旅”、魁北克省的“果汁之旅”等。

加拿大各省还举办形式各异的农村节庆活动和主题农业之旅。

如温哥华的田野节、纽芬兰省的草莓节、阿尔伯特省的南瓜节、 魁北克省的风味国庆日、斯高沙省的苹果花节、曼尼托巴省和萨 斯喀彻温省的秋收节等,以及魁北克省的“农夫生活之旅”、纽 宾士域省的“蔬菜色拉之旅”、缅省的“乡村路之旅”等。

以温 哥华的田野节为例,活动场地周围是一大片田野,旅客可以一边 享用刚采摘或新酿制的美食,一边欣赏现场乡村音乐。

美丽的田 园风光,菜香、果香伴随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以及亲切热情的 乡村音乐,给旅客的视觉、味觉、听觉带来了全方位的享受。

非洲农村生态旅游有何发展?

非洲是世界农村生态旅游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开展农村生态 旅游的国家多集中于非洲的南部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 量游客,这些国家的主要外汇收入就是生态旅游收人。

非洲大陆 壮美奇绝,自然及人文资源独具魅力,有3000多个自然保护区,构成了世界其他地区无法超越的非洲农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绝 佳条件。

农村生态旅游由于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低,非洲农村生态旅游项目组织者和经费大多来源于国际,从欧洲及美洲来的个人、环境或生物保护的多边组织等,与当地人士或机构进行合作,一些国际性的慈善机构及多边组织援助其建设和经营所需的最初资金。

他们在农村地区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对无数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农村生态旅游给当地社区和居民带来收益,奥利佛露营区专门在村里的银行开设了一个账户,并在村委会成员的账户里存人了一笔旅游费。

同时,在奥利佛露营区,游客可以从当地土著居民——卡拉哈里布须曼人那里接受生态教育,学习当地的生态系统知识。

问答题:分析生态旅游的产生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人们环境意识逐渐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业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业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对象”.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例如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碧蓝的大海和舒适的海滩,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 自然取向的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正是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资源,对具有此类资源国家的旅游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生态旅游成长的原因归结如下: ◎ 大众的环境意识普遍提升; ◎ 大众媒体对自然区域的扩大报导; ◎ 可获得与城市取向的旅游活动截然不同的满意程度; ◎ 观光游憩事业及专业旅游的持续成长; ◎ 传统目的地的饱和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近期旅游业发展.

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上,国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生态旅游并不象人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开始于发达国家,它最初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其中生态旅游开展得最好的国家是肯尼亚,哥斯达黎加等。

尽管生态旅游这个词语如今被非常广泛地使用,但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现今学术界也还存在着一些争论。

不过,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于生态旅游较为统一的认识是:生态旅游是区别于以往的大众旅游的一种非大众旅游形式。

首先,在对于资源的利用方面看,在生态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对于具有显著性的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更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

其次,从规划建设角度来看,开展生态旅游较好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步建立 ROS(recreational opportunity spactum娱乐机会谱系),并开始使用诸如LAC(可接受容量限制),VERP(游客经历保护)等措施来实施生态旅游地的管理工作,如美国的国家公园河道实施以上这几种管理体系以来,已经得到了比较明显的管理效果,并在其他一些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再次,另一个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重要方面就是,强调对旅游者的教育,及公众参与,社区受益。

对于社区受益还都处在进一步的探索阶段。

我国现阶段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上,存在有将“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趋势,认为凡是到自然界进行游览的行为都被冠以“生态旅游”的概念,凡是具有显著自然景观及资源的旅游地都试图冠以“生态旅游区”的名称。

这与国际上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出入。

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起步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生态旅游只是未加检验的概念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环境运动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旅游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开始探讨如何正确利用自然,如何实现旅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70年代肯尼亚所作的研究(Thresher, 1981)证明了野生动物旅游的经济收益远远超出狩猎,很显然,当时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法埂瘁忌诓涣搭惟但隶识还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环境的友好利用。

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经营创新 80年代,有远见的旅游经营者们看到旅游大众对那些老生常谈的旅游地日感淡漠,相反,对于新的旅游目的地,他们则兴趣盎然。

于是,一些旅游企业家从当地人那里租赁或者购买土地,建立了生态旅舍(ecolodge),提供导游服务。

在发达国家,户外活动成为周末外出和每年两周带薪假期的首选,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旅游的潜在利润,生态旅舍和生态旅游经营商纷纷推出旅游线路,前往偏远的地方旅游度假。

欠发达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赚取外汇,另一方面比伐木和农业等其他资源利用方式对资源本身的破坏性小,生态旅游能够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将满足旅游者需求与改善当地社会福利相结合。

3) 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发展的工具 随着生态旅游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当地社会也开始认识到这给他们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机会,发现生态旅游在没有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各种原则和框架也不断建立,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200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各地为此召开了各种研讨、培训活动,在正确认识生态旅游,探寻生态旅游的合理发展模式方面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国内外红色旅游研究情况

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以秦皇岛为例摘 要]旅游业是秦皇岛市的最具活力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20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旅游业越具有文化内涵,就越有内动力和竞争力。

因此,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秦皇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

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也是实现秦皇岛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

文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旅游现已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

可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发展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分为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类。

文化旅游以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顾客,生态旅游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顾客。

例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西藏雪域高原等是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

北京故宫、长城、明十三陵、河南少林武术、山西平遥古城等是典型的文化旅游资源。

而就河北省秦皇岛市而言,既有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海、关、城、湖、林、洞、泉,种类齐全,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天与绿地相映,碧海与金沙成趣,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

境内有五百余华里长城,古老神秘、雄伟神奇,山海关暨老龙头长城浓缩了万里长城各种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北戴河海滨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并与南戴河、黄金海岸旅游区连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海滨黄金旅游线”。

近年来秦皇岛市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较快,也取得了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效益微乎其微,文化资源很多没有被开发为旅游产品。

因此,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秦皇岛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途径 毫无疑问,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既有数量的优势,又有品位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但是有些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不足。

那么如何将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业,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秦皇岛市之所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并非对文化旅游不重视、不积极,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不知所措,不得其法。

借鉴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学者的探索,笔者认为,发展文化旅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妥善处理文化旅游与文化基础研究的关系,使文化基础研究为文化旅游提供学术支持,并提升景区文化品位。

文化旅游离不开文化基础研究,离开了文化基础研究,文化旅游就缺乏学术支持,无法定位,也缺少文化品位。

游客进行文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欣赏优美的景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弄清景区诸景物的历史源流及各种价值。

缺少文化基础研究,对景区的解说就苍白无力,难以满足游客这方面的需要,从而减弱对游客的吸引力。

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燕赵文化、孤竹文化、秦皇文化、长城文化、葡萄酒文化等。

但缺乏专业性的学术团队,地方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缺乏大部头的、研究深入的学术著作,在全国缺乏影响,对外缺乏吸引力,以致很少举行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学术会议。

因此,搞文化旅游,需要文化基础研究为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具体说来,应组织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到景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弄清景区诸景的历史源流和各种价值,帮助景区完善修改解说词;还应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不断提高导游和讲解员的素质。

利用文化基础研究促进文化旅游,又利用文化旅游资助文化基础研究,使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第二,妥善处理文化旅游与文化产品研发的关系,借以使景区增加文化气息,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产品的研发也可以说是文化创作。

文化旅游的基本资源是文物古建、历史遗迹,以及文化创作的产品。

文化旅游景区往往还发售各种纪念品及书画、光盘等,他们更是文化创

生态旅游的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

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Discuss the Economics Concepts of 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 have been as an ideally standard for developing area projects, while nowadays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economic domain department till to the sustentacular industrial in some places.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out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concept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80s, and researched on the strategic ideology on sustainable endgenous paradigm, sounds i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lth of ecotourism, and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ese. This issues paper focuses on economic impact by ecotourism, there are two related, but distinct, economic concepts in eco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Ecotourism Definition Economic 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

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