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创作
《100个旅行家》人一生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其余一半在熬夜或是睡觉。有时候想起来,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甚至没有,现代人的焦虑多数因此。当我接触很多旅行者时,试图窥探他们的生

《100个旅行家》
人一生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其余一半在熬夜或是睡觉。有时候想起来,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甚至没有,现代人的焦虑多数因此。当我接触很多旅行者时,试图窥探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现一种即细腻又奔放的人生。
他们用脚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对立关系,在用创作,将时间与空间统一。与其说他们是走遍世界的旅行者,我更愿意称他们是心灵的旅行者。
是时候重新定义旅行者了。旅行还有多少种可能?旅行者如何迎接生活?
在高压焦虑的时代背景下,我试图从一个个微观个体中寻找答案。从本周开始,我将陆续采访“100个旅行家”,希望从这些人的生活中,你我能得到答案。
这是“100个旅行家”的第一篇,描述一位靠作品走遍天下的旅行人生故事。
@叫我张思成(《驴影微行》策划人)

@叫我张思成(《驴影微行》策划人)
旅行家张思成,微博@叫我张思成。我们聊过最有趣的话题,恐怕就是他的网名了。同行住在一个房间,他报着电脑鼓捣半天,哀愁地说:“我这个微博身份认证通过不了。”我问原因,他说,“原因是涉嫌假冒明星。”
这位假冒明星的旅行家,大学时期羡慕旅行达人,毕业后带一千块,两次远走云南。这对他之后的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先后从事过金融、业务公关,最终投身旅游行业,如愿以偿做起了旅行影视。
如今,他的工作就是旅行。旅行对于常人,会产生一笔不小地开支,但他吃住行基本公费,多数还是甲方赞助,唯一支出仅仅是买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儿。作为专职“旅行家”,他的收入除了薪水,再加一些传媒类收入,基本保持在月入2、3万的状态。这其中工资大概占比40%。
当我问道旅行是工作还是爱好时,他说60%是爱好,40%是工作。
“自己喜欢,又有一定收入”,这是他对现状的描述。一方面作为领头人,创作旅行影视作品,另一方面运营微博,分享旅行趣闻与感悟。将生活过成想象的模样,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么幸运。

来自西西里的张思成&高阳
但幸运背后,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多数时候不可言说。就业压力、平台选择、职业规划,这些现实中不可规避的困难,若是统统平安度过,除了一些运气成分,其余恐怕都是坚持的结果。
张思成自然也不例外,2016年开始,拜访不同旅游景区,希望与他们达成合作。策划之后发现,商业链并不完善,于是聊得很多,但大多没有下文。后来他又在全国范围撒网,包括联系国外的旅游景区,想把“旅游影视”这个产品推出去。
《微影驴行》节目,现在已经趋于成熟,但一路走来,可谓一波三折。他最初想做一档“一个人旅行,结实许多陌生人”的旅行类节目。与他只身前往云南的经历相似,一个人上路,相识陌生人,发生一些故事。
一个人旅行固然神秘且舒适,但变作一档节目显然不容易。于是转做旅行攻略,介绍目的地,教人们体验等等。由于节目内容五花八门,第二次尝试也面临失败。
最后,他通过研究各大视频平台,总结旅游景区现状,将聚焦点放在文化挖掘,与内容产出上。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形成闭环,盈利方向多元化。现在团队一共七个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人专门负责宣传发行,有人负责策划编导、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等。
今年六月份,结束了上一季《驴影微行》,新的一季将在八月份上线。我能约到出行和采访,也是因为两季节目的空档。他介绍下一季节目,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以前当做旅行节目制作,之后将做品牌化运营。但这一切,都是坚持的结果,未来也将依赖于坚持。

微博旅游转发
旅行节目有了起色,@叫我张思成微博,便成了粉丝聚集地。每当优质内容发布,众多景区、旅游局官微纷纷转发。甚至微博官方旅游平台,也会转发推荐。就拿漫路旅行体验官第一期活动举例,张思成发布了青城山《普照寺》节目,@微博旅游两次转发,并提供了一些专业的运营建议。可见涨粉从不是问题,内容才是旅行家的增粉秘籍。
说起旅行节目,张思成眉宇间时而严肃时而喜悦,当我问及团队管理时,他说一次有问题可以沟通,二次有问题直接发薪走人。当时我听了有些震惊,但回头想想,精英化团队管理,的确是高效和高质的保证。
旅行的意义,张思成的心路历程
干货内容到此为止,以下是张思成的心路历程。旅行对于他来说,从不是力气活,而是典雅又传统的行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爱读书就多走一些地方”,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但让我感觉,这要求比读万卷书要难得多。
他的旅行方式也大有不同,更看重感受的力量。
首先,不会故意去景点打卡,只要到达目的地,哪怕躺在酒店也能感受到不同。如果是三天的行程,可能有一天半都在酒店。因为人文、历史多数体现细节上。
其次,主要寻找陌生的感受,而不是走常规线路。这里不得不提起云南之行,与陌生人结伴,前往泸沽湖。别人都去环湖,而他们坐在湖边喝酒聊天,就这么度过两天时光。第二次再去泸沽湖,依然和陌生人聊天,以至于至今也没能环湖。
他的云南之行为何如此神秘
契机很随意。微博上有一个论坛,有几个人聊得比较好,之后共同约会云南,便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旅行。
这对他的生活倒没什么影响,却对毕业后迷茫地心态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来不知道想干什么,旅行结束忽然有了目标。
旅行中结实陌生人,听到许多生活方式,这其中有比他过得好的人,也有比他混沌的人。半个月时间,通常能遇到上百个人,听听别人对生活的总结和愿景,再来反思自己,是个认识世界的过程。
刚毕业,他说辞职就辞职,身上就带一千来块钱。云南之行结束,回来以后因为收入问题,特别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大多数人都是穷游,每个人对花销和时间安排都不一样……
当聊到穷游的时候,我们提起了沙发客。沙发客在国际上很平常,国内却只有及专业的旅行者才会尝试。他也曾接待过沙发客,说了很多故事后总结,信任既是自身的品质,也是人与人相交的基础。
从两次云南之行,到后来旅行成为工作,旅行对于他的意义,已经不能具象去形容,不妨听他描述,“把自己变成局外人去讨论自己”。
旅行教会他换位思考,接受不同文化
旅行不光教会他“局外人思维”,也教会他换位思考。
在西安更喜欢吃面,去了云南,见识了傣族特色,一大桌上来各种虫子,比如蝉蛹、蜘蛛、竹节虫,他特别不能接受。
换位思考,美食认知不同,其实还是文化不同。西安有汉族和回族,贵州有苗族、壮族、土家族等等。每个民族都有不同文化,不论是美食还是服饰,或者手工艺。想要了解就必须深挖文化,摸清他们的历史。
摸清历史脉络,深度挖掘文化,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
他每到一处目的地,必先上网翻阅资料,到了当地与长者聊天。长者脑海里的记忆,在网络上基本没有。比如说此次去青城山都江堰,他会听当地人介绍普照寺一些渊源。当我们一同前往时,发现青城山不仅是道家名山,外山还藏着普照寺这个佛家寺院。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和当地人聊天,听到一些观点很能触动人。张思成听到触动他的故事,会将它变成作品。的确,触动作者的作品,才足以触动观众。
未来的期许与困难
足够多的观众被触动,必将形成品牌影响力。
张思成作为旅行者,不断创作触动人心的内容。他希望有一天,能形成一种独特风格,让更多观众清晰地了解目的地。可坚持创作优质内容,必然要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
但我相信,这些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从他的口中,能听到无数个故事,无数种生存状态,无数个旅行的理由。
有的人因为逃避生活而旅行,有的人因为焦虑不安,有的因为爱情破灭。总之,旅行对于困难,好像有某种神奇功效。那么职业旅行家,又有什么困难呢!
记得某一天在途中,讨论起焦虑的问题,张思成说“你淡定生活就会从容,你焦虑生活就会狼狈不堪”。
如果不谈钱和时间,想去哪里?拍什么?
答案是,玻利维亚。他上学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了很多目的地。其中有一个最特殊,并且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天空之境”。自那时起,他把“天空之境”列在了人生名单之内。
回想完学生时代,他立刻转为旅行者思维,说,其实国内也有类似的地方,比如茶卡盐湖,但是玻利维亚可能是最初的想法,就像初恋一样,每个人的初恋都会记忆犹新。

《100个旅行家》第一篇结束了,再次感谢并恭喜张思成,成为第一期“漫路旅行体验官”的最佳创作者。
结束这次专访,同样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不谈钱和时间,想去哪里?做什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