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小学生研学旅行融入课堂教学

2016年底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得到快速发展。
以广州市为例,至今已经有不少学校尝试研

2016年底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得到快速发展。

以广州市为例,至今已经有不少学校尝试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们通过研学旅行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运用,如何通过“行万里路”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呢?

实践:学校探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脚踩的每一块砖都有历史,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有故事。” 11月8日,广东实验中学初一级南山班82名学生来到西安古城墙下,开启了为期5天的研学之旅。

行走一座城,触摸一段历史,感知一种文化。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在旅行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广东实验中学教学处的同事们筹备了一个多月,他们根据西安的城市特点,充分汲取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家长们的意见,在此次研学的行程中融入了语文、历史、英语等多个学科课程内容,又加入了很多校外实践、拓展课程的内容。

例如,在出发之前,每位学生都会收到一本研学册子,包含了有关西安的丰富的文学作品和各学科的作业,语文科要求学生在出发之前背诵两首和西安有关的古诗,英语科要求学生写英文版的游记,历史科则让同学们在陕西博物馆找出历史教材上出现过的文物并作简要介绍,等等。

而在研学途中,学校也有意识地给学生们安排实践性的课程,例如当学生们参观碑林博物馆等著名旅游景点时,学校专门请来了导游作全程英语讲解、交流,让学生一边接触历史知识,一边提升学习英语。

苦恼:缺乏专业机构提供研学产品

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的省份,不少学校早已零散举办了研学旅行活动,但大多都在特色班里作为特色课程开设。“能不能让普通班的学生也参与到研学活动中呢?”有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学校老师发现,由于目前广东省研学旅行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和评价标准,对于学校来说,每组织一次研学旅行,需要考虑到课程结合、组织难度和安全性的问题,全校范围内铺开研学旅行尚存在不小的压力和困难。

“首先的问题就是安全,事实上每一次研学旅行,老师都承担着安全压力,我们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开心出去,平安回来。”曾负责带队研学旅行的某中学老师表示,安全问题也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每一次研学,学校都会做好安全预案,但由于学校人力有限,每次研学旅行的人数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学生的安全,也保证研学旅行的质量。

此外,由于多数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都是学校老师自己开发,因此每一次研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量也非常大。“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后期很难真正带学生进入研学旅行的状态。”

也有学校老师表示,虽然之前也尝试过找公司和机构合作,但是对方提供的研学旅行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单一,在课程设计上也比较薄弱。

思考:研学旅行如何真正做到“学”与“游”兼得

近年来,以冬、夏令营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持续升温,然而“只旅不学”“走马观花”等问题也开始凸显。

此前,就有多位家长向记者反映,有些游学团与宣传大相径庭。一名学生家长说,她去年给孩子报名的东南亚游学团,团中竟然有成人拼团客,旅游过程中还有人妖表演;另一名家长则投诉,给孩子报名了德意游学团,结果只游不学,很多景点甚至没有导游讲解。“这与普通的旅行团又有什么区别?”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学”与“游”兼得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应实施国内研学、出境研学、入境研学一体化运作,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并能开阔国际视野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强化双向交流、中外交流,强调行中学、行中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谋求全面发展。此外,也需要政府部门形成系统规划和机制,建议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经费统筹机制和安全责任机制,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等等。

“研学旅行的模式是一种学习方式上的变革。学生在旅途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说,是在另一个时空重新认识了自己。” 某中学副主任表示。

“研学旅行能够推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传统模式以及仅仅只是刷题、提高成绩的现状。”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表示,研学和旅行是两个核心概念,研学是研究性学习,旅行是走出校门,而且不仅仅是个人旅行,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带着课题和任务,有组织有目的有学分管理的一项教学活动,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源于:金羊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