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英译
能把 The Leisure Seeker 翻译成《爱在记忆消逝前》,成功"碰瓷"《爱在三部曲》,一定是深谙中国电影引进的资深老手。如果直译的话 ---《求闲者》,听起来就是小众电影,不会有
能把 The Leisure Seeker 翻译成《爱在记忆消逝前》,成功"碰瓷"《爱在三部曲》,一定是深谙中国电影引进的资深老手。如果直译的话 ---《求闲者》,听起来就是小众电影,不会有太多票房。(P.S.《爱在三部曲》依次为《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 事实上,《爱在记忆消逝前》,本身是公路片,而公路片注定是少数人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既然能"碰瓷"爱情圭臬《爱在三部曲》,自然还是有很多感人之处,给人以生活的启发。 说是延续,不仅是影片名这么简单,最终主要的是情节。 《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的是步入老年后的迟暮爱情,而《爱在三部曲》讲述的是,青年的浪漫热恋,壮年的明辨迷恋,中年的危机爱恋。 具体来说: 《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的是一对老夫妻开着老旧的房车前往海明威的故居,在路途中不断回顾过往人生的故事。 既然是公路片,一定讲究公路片的模式(一说指南),这也是众多影迷常拿来称道的地方: 第一条:给自己找个伴,有点奇怪的那种。 约翰是以为文学教师和作家,艾滋海默症让他的记忆越来越差,甚至会忘记妻子和儿女的名字,但是却清楚的记得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妻子艾拉患有重病,主要住院。 怎么看这两个垂垂老矣的病人,都不应该是这部片的主角,而正是因为主人公的特殊化,才让这部片的情感得到充沛的表达。 让他们开始旅程的是,妻子要住院,而两人不远分离。 疯狂。 不疯魔,不成活。 在人生的最后之际,是向死而生的信念促使他们走在寻找回忆的旅途上。 第二条:一辆车配上好天气,比较张扬的那种。 两个老人的公路之旅,得要各项设施都得齐全的车——房车,名字就是影片的英译直译,求闲者。 吃喝拉撒睡,一辆车,包管所有。 但这辆车又不是各项技能牛气冲天的豪车,而是一辆契合老人的"老年"房车,速度不快,设施陈旧。看起来就像是三个老人的公路之旅,但总归,有车了。 有了车,天气也不能差,夏天的温度与阳光,正是适合老年人出游的季节。 他们就这样,开往西锁岛的海明威故居。旅途上,回忆着 70 年代与孩子们度假的旅程。 第三条:一起干点蠢事,让人翻白眼的那种。 如果在还是一直坐着房车到处溜达,那还不如在医院好好躺着,免得受罪呢。 在路上,就一定都得做一些蠢事。 约翰,毕竟是海明威的死忠粉,必定是不遗余力地和人谈及海明威,哪怕是餐厅服务员也不例外。滔滔不绝地自我表达,完全不知服务员的尴尬,老顽童的形象就这么立了起来,也让旅途增加一些笑料。 如果海明威只是约翰记忆中最直接的表达而导致的哈哈大笑,那么在他失忆后的"胡编烂造"就真的让人捧腹大笑。 一个老人一本正经地讲述着自己出轨的事,生怕妻子不知道自己曾经是渣男…… 就这样,一个忧伤的故事里,有了很多欢乐。 第四条:遇到一些事,莫名其妙的那种。 两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家,在旅途上制造的一些欢乐绝对不会是对无聊和枯燥的应对之策,而是而无意间酿造的意外事故,只是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 旅途中碰到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主观意愿下想要发生的,那一切都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甚至触目惊心。 每一场热闹的小高潮之后,总是让观众感到哭笑不得。前一秒老人的任性妄为,让人捧腹;后一秒救护车的鸣叫,让人恐慌。 这也是影片叙事的得到之处。 最后一条:要解开一些心结,不可告人的那种。 人从青年到老年,从见自我到见众生。白先勇有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儒、道、释。 既然我们还活着,就不应该白白活着。 儒家把生命的意义归于积极与至善;道家把它归于堪破积极的徒劳与至善的虚伪;而佛家则是明白这徒劳虚伪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儒怕死,道怕活,而佛是向死而生。 在爱情里讲述对生命的思考,从小我中思考大我的存在意义,才使得病痛渐渐远离人身。 我们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能被多爱一点吗? 我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能活得更快乐一点吗? 艾拉和约翰在生命的最后,在加勒比的海风中,携手等候夕阳落幕,是最美的迟暮爱情。 爱情,没有模板,但有同样的对生活的希望,对彼此的尊重。 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很真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