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旅行
▲人生困惑、生活难题,请问『如孝法师』明天就是十一假期了。不少人翘首期盼的长假终于来了。当中秋遇上国庆,八天小长假+年假调休,妥妥的15天假期。该去哪里玩呢?读万卷书,行万
▲人生困惑、生活难题,请问『如孝法师』

明天就是十一假期了。不少人翘首期盼的长假终于来了。当中秋遇上国庆,八天小长假+年假调休,妥妥的15天假期。该去哪里玩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的价值绝对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而是游历天下,增长见闻。佛教是很提倡旅行的。佛经中常说,佛菩萨「游化诸国」;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及法显法师,玄奘大师的西行游学;以及行脚僧四处云游参访,朝山礼佛,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教传承两千余年,在世间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壁画、造像等古迹,这些佛教艺术都非常值得欣赏。在此,以梁思成先生的《中国佛教发展史》一文为参考,以历史为主线,给大家推荐一些佛教古迹。假日期间,您可以去亲身感受一下那穿越千年的佛家文化,从佛教艺术中穿越历史,亲见佛陀。

图片丨洛阳白马寺
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等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洛阳。皇帝下令建寺安僧,取名“白马寺”。凡到洛阳的人,没有不到白马寺去看一看这个中国佛教最早的寺院的。
该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图片丨睢宁水月禅寺
公元200年前后,东汉末年,汉朝土崩瓦解,下邳郡(今江苏省睢宁县)官吏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采”(见《后汉书·陶谦传》)。这是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比较具体地叙述一个佛寺的最早的文献。
今天这座寺院已经不复存在,但2013年在睢宁县白塘河省级湿地公园内复建该寺,取名水月禅寺。建筑采用现代元素,并入围2015年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宗教类”最美建筑名单。

图片丨南京鸡鸣寺
公元400年前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法显印度求法,回国后在其著作《佛国记》描述了大量印度著名佛像以及寺塔的建筑。这时很多皇帝都是佛教信徒,大兴佛寺。
我们从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可见当时佛教建筑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而有「南朝第一寺」之称的南京鸡鸣寺的前身就始建于此时。鸡鸣寺现存建筑为上世纪末依明清建制复建。

图片丨日本奈良法隆寺
南北朝时期寺塔建筑形制在中国已不复存在。我们临国日本现存的一些飞鸟、白凤时代的木塔上,多少可以看到中国南北朝时代木塔的形象。
日本的这些木塔虽然在年代上略晚几十年乃至一二百年,但是这种塔型是由中国经由朝鲜传播到日本去的,比如奈良法隆寺五重塔那种类型以及一些相当完整的佛寺组群。

图片丨敦煌千佛崖的石窟寺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不仅仅是佛教建筑建制的完善,佛教造像和壁画也蓬勃发展。
丝绸之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的重要纽带,敦煌是西域人沿着丝绸之路走出沙漠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城市,中国第一个佛教石窟寺在敦煌凿造是必然结果。
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佛教文物。
现存的大约五百个石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到公元十三世纪将近一千年的长时间中陆续开凿出来的。其中现存的最古的几个石窟是属于第五世纪的。
这些石窟是以印度阿旃陀、加利等石窟为蓝本而模仿建造的。

图片丨云岗石窟
公元450-500年,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城外的云岗堡,北魏的雕刻家们开凿了大约两打大小不同的石窟和为数甚多的小壁龛。其中最大的一座佛像由于它的巨大的尺寸就不得不在外面建造木结构的窟廊。
云岗石窟不再有敦煌石窟般保留浓郁的印度风格,而是开始汉化。不仅是建筑,乃至于佛像、菩萨像的衣饰也是一样。
尽管雕刻家努力使它符合佛经的以及当时印度佛像雕刻的样式,但是不可避免地有许多细节是按当时中国的服装来处理的。

图片丨龙门石窟
在公元500年前后,北方鲜卑族的拓跋氏统治看半个中国,取得了比较巩固的政治局面,就从山西的大同迁都到河南的洛阳,建立他们的新首都。
同时也在洛阳城南的十二公里的伊水边上选择了一片石质坚硬的石灰石山崖,开凿了著名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图片丨响堂石窟
在河北省磁县的响堂山,也有一组第六世纪的石窟组群。这一组群表现了独特的风格。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
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响堂山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传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
这里多嘴提一句,在上面所提到的这些石窟中,有很多古迹在战乱中流落海外,像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那样整片的浮雕被分为两片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我们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追回流失海外文物,也颇见成效。佛门里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第三重恩就是「国土恩」,在国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游历大好河山的同时还是要感恩国家。

图片丨五台山南禅寺
南北朝之后就是隋唐盛世,寺院建制日趋完善,建筑群功能齐备,以木结构为主。
目前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现在最古的是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它是公元782年建成的。
虽然规模不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建筑。

图片丨五台山佛光寺
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全国绝大多数佛寺被毁,数以几十万计的僧尼被强迫还俗。在南禅寺不远处的佛光寺就在此时被毁。
在武宗死后,他的皇叔唐宣宗继位,立即下诏废除禁止佛教的命令,许多被毁的佛教寺院,又重新建立起来。现存的佛光寺大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重建的。
大殿大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充分发挥了这个结构部分的高度装饰性而取得了结构与装饰的统一。
在内部,所有的大梁都是微微拱起的,中国所称做月梁的形式。这样微微拱起的梁旣符合力学荷载的要求,呈现了极其优美柔和而有力的形式。
在这座殿里,同时还保存下来第九世纪中叶的三十几尊佛像、同时期的墨迹以及一小幅的壁画,再加上佛殿建筑的本身,唐朝的四种艺术,就集中在这一座佛寺中保存下来。
应该说,它是中国建筑遗产中最可珍贵的无价之宝。
元兴寺、药师寺、兴福寺、
东大寺、西大寺

图片丨奈良大安寺
要想真正领略大唐(公元618-917)雄风,还是要去日本。
日本佛教初期的建立,归功于圣德太子的推展,在他摄政的三十年之间,下诏兴隆佛法,创建寺院,亲自宣讲佛经及著疏,遣使入唐,将自朝鲜传入中国文化的途径,改为由日本直接与隋唐文化的交流,并以佛教为国教。
日本寺院古迹众多,比较出名的就是南都奈良七大寺。除了前面提到的法隆寺,还有大安寺、元兴寺、药师寺、兴福寺、东大寺、西大寺。
这几处寺院保留大量唐代建筑及佛像,其中有不少都是中国匠人制造,建筑材料也是从中国运送过去的。这些古迹被日本人奉为国宝。

图片丨奈良唐招提寺
提到日本佛教时,不得不提一个中国人,那就是唐朝僧人鉴真大师。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鉴真大师是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为日本佛教南山律开山祖师。于公元763年在日本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唐招提寺是鉴真大师最后一次去日本时亲手兴建的,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
寺内,松林苍翠,庭院幽静,殿宇重重,有天平时代的讲堂、戒坛,奈良时代的金堂,镰仓时代的鼓楼、礼堂及天平以后的佛像、法器和经卷。
御影堂前东面有鉴真墓,院中植有来自中国的各种树木花草,充满禅意。

图片丨天津蓟县独乐寺
挥别盛唐,来到宋朝。中国现存最早的宋代古迹就是距北京60公里的蓟县独乐寺。
保存着两座建于公元984年的建筑;前面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山门,山门之内就是一座高大巍峨的观音阁。
观音阁是一座外表上两层实际上三层的木结构。它是环绕着一尊高16米的彩绘泥塑十一面观音像建造起来的。人可以在不同层的位置从各个角度瞻仰到观音菩萨的风采,即高大雄伟,又亲切慈悲。
建筑斗拱使用的也非常有特点,基本上就是把佛光寺大殿的框架三层重叠起来。在艺术风格上也保持了唐朝那一种雄厚的风格。后来清朝皇帝曾把制作寺院用做行宫。

图片丨正定隆兴寺
前面推荐的中国现存古迹都只有少量建筑群保留,如果想要看完整的建筑群可以去河北正定隆兴寺和山西大同善化寺这两个寺院。
正定隆兴寺是公元971年开始建造的。由最前面的山门到最后面的大悲阁,一共有九座主要建筑。
大悲阁是最主要的建筑,阁内供养一尊巨大的千手观音铜立像。可惜原来环绕着这座铜像的阁本身已经毁坏得很利害。
大悲阁前庭两侧各有一小楼,其中一整座小楼的设计就是为一个转轮藏而构成的,是中国现存唯一第十世纪的真正可以转动的佛经的书架。
与大悲阁相对在轴线上是一个十八世纪建造的戒坛。戒坛的前面有一座平面正方形,每面突出一个抱厦,从而形成了极其优美丰富的屋顶轮廓线的摩尼殿。
这一座殿是十一世纪建造的,是这个组群中除戒坛外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筑。

图片丨大同善化寺
山西大同善化寺现在还保存着四座主要建筑和五座次要建筑;全部是由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到十二世纪中叶这一个世纪之间建成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的寺院。
隆兴寺是在汉族统治之下建造的,深邃而细致,而善化寺是在东北民族契丹、女真统治下建造的,风格广阔而比较豪放。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到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
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图片丨大同华严寺
大同还有一座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其中值得一提的薄伽教藏殿,它是原来规模宏大的华严寺组群遗留下来的两座建筑之一,是一座佛教图书馆,馆内部左右和后面墙壁,是一排“U”字形排列的制作精巧的藏经的书橱(壁藏)。
这个书橱最下层是须弥座、中层是有门的书橱主体,上面做成所谓“天宫楼阁”。这个“天宫楼阁”可以说是当时木建筑的一个精美准确的模型。整座壁藏则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书橱。

图片丨洪洞广胜寺
在山西洪洞县东北部霍山脚下有一座广胜寺,寺里有两个蒙古统治时代的建筑群,一部分在山上叫做上寺,一部分在山下叫做下寺。
寺院最早始于东汉,经历多次战乱,每次战火之后均获重建,历经两次地震也未对主要建筑造成伤害。寺里有保存完好的元代壁画和一座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名曰“飞虹塔”。
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赵城金藏》曾经就珍藏在这里。

图片丨北京广济寺
首先是所谓敕建的寺院,亦即皇帝下命令所建造的寺院。这种寺院一般地规模都很大,无论在什么地区,大多按照政府规定的规范设计建造。例如现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所在的广济寺,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占地面积虽然受限,但是建制院落完整。
有一个广阔的可以停车马的前院,前院和山门相对的是天王殿,前院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前一座供奉的是三世佛,后一座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最后是一座两层的藏经阁。
广济寺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还收藏不少珍贵的佛教经卷、碑刻等文物。佛牙舍利也曾经供奉在这里。广济寺现在也是中国佛教协会会址所在,寺院不收门票,每天都有许多信徒在此修学。

图片丨北京雍和宫
北京还有一处清朝中期的喇嘛庙很有特点,就是雍和宫。
雍和宫是清朝第三代皇帝将他做王子时的王府施舍出来改建的,于1735年完成,是北京城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庙前有巨大的广场和三个牌坊,山门以内中轴线上序列着六座主要建筑。这些建筑部是用传统的汉族手法建造的。
其中法轮殿平面接近正方形,屋顶有三道平行的屋脊。中间的一脊较高,上面中央建一“亭子”,前后两脊较低,各建两座“亭子”,形如「五塔」金刚宝座塔。
寺院最后一进是绥成殿。与左右并列的两阁各以飞桥相连。这种布局是中国建筑中比较罕见的。但其来源并不是西藏而是汉族的古老传统。
雍和宫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万福阁,阁内是一尊高达20米的弥勒佛像。
武汉归元寺、杭州灵隐寺、
庐山东林寺

图片丨北京碧云寺
除了市中心,皇帝也会在风景修理的山林之中修庙,北京郊外西山的碧云寺是这一类型。
这里有甘冽的泉水,有密茂的柏林,有起伏的山坡,有巉岩的山石。碧云寺的殿堂、廊庑的布局都依山傍水,结合自然环境在不同的高度上修建一座座的殿堂。
这里有三处非常有特色的殿堂:一个是田字形的五百罗汉殿,这里边有五百座富有幽默感的罗汉像,把人带进了佛门那种自由自在的境界。(武汉归元寺也有一处五百罗汉殿)
另一个是寺院最高峰的汉白玉金刚宝座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金刚宝座塔。最后一个是以泉水为中心的庭园,走到这里可以销除任何人的一身火气,立刻进入清凉境界。
这种环境优美的寺院在国内还有许多处,如浙江杭州的灵隐寺,以及江西庐山很多著名的寺院,都有相同的效果。

图片丨峨眉山寺院群八大寺庙之万年寺
中国南方地区的佛寺建筑就和北方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四川峨嵋山许多著名的寺院,都建造在坡度相当陡峭的山坡上。
在这里气候比较温和而多雨,山上林木茂盛,因此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个沿着山坡一层比一层高,全部用木料建造的佛寺组群。由于天气比较温暖,所以寺庙的建筑就很少用雄厚的砖石墙而大量利用山上的木材作成板壁。
院落本身也由于山地陡坡的限制而比较局促。但是,只要走出寺门,就是广阔无边的茂林,或是重叠起伏的山峦,或目极千里的远景,因此寺内局促的感觉也不妨碍着寺作为一个整体的开阔感了。
峨嵋山下的报国寺、半山的万年寺、山顶的接引殿等都是属于这个类型。
结语
篇幅所限,本文按年代、类型、特点只介绍了部分寺院。这些是中国、日本数以万计佛寺中的沧海一粟。一个长假时间也有限,大家可以收藏本文,慢慢云游到访。
佛教寺院有的建筑恢宏,有的只有几间房屋,这些不是最重要的。寺院作为佛教重要的弘化道场,最重要的是要佛、法、僧三宝俱全,传授戒、定、慧三学,助人息灭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任何寺院的建筑、造像、壁画都是形式,呈现的核心是佛陀的思想。我们在参访游历这些古迹的时候,要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形式背后的真理。祝愿大家都能在游历寺院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审美、有所敬畏、有所觉悟。
预告
在佛教建筑中,佛塔是值得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型而加以阐述的,所谓有寺必有塔。佛塔表如来心意(佛经表如来语,佛像表如来身),乃如来金刚不坏常住之相。有的寺院已经没了,但塔还屹立不倒。随后,我们将会整理那些一定要去的佛塔。敬请留意。



少一点烦恼,多一点智慧
这儿有你要的人生答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