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南郭亮村旅行
天朗气清的星期六,我们一行数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早晨出发驱车行驶240公里来到遐迩闻名的新乡辉县万仙山景区郭亮村。 到目的地后,轿车停泊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风光旖旎,景
天朗气清的星期六,我们一行数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早晨出发驱车行驶240公里来到遐迩闻名的新乡辉县万仙山景区郭亮村。 到目的地后,轿车停泊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万仙山一览逶迤群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将如此巧手。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而后转乘景区内的大巴车上山。核载20人以上的绿色大巴车顺着蜿蜒曲折而又陡峭的公路盘旋而上。行驶在连续转弯处司机熟练的加大油门一路颠簸迎难而上,吓得女生和孩子们惊呼。坐在中间位置的我,也惊出一身汗,同时还感觉可刺激。这里的司机师傅个个都是驾驶高手。
20多分钟后车到达绝壁长廊洞口。司机师傅对全体乘客说想徒步走长廊感受风景的游客请下车,不想走路的坐车继续前进。当时,正值下午两点,烈日炎炎。车内多数人不愿意下车徒步走。我在想:既然来爬山了,就要做好不怕苦不怕累的准备,还要有不怕晒,晒不怕的精神。走,徒步出发。可是,我们同行的还是有女士不愿意下车。那我们一行愿意用脚步丈量长廊的游客先行出发。
久闻大名的挂壁长廊,我们慕名而来了。来,先看看长廊的简介。绝壁长廊又称郭亮洞。被称为世界上最奇特的18条公路之一,号称“太行隧道之父”。在绝壁长廊未修建之前,郭亮村的几十户人家通向外界的路最宽处约1.2米,最窄处仅容两只脚的天梯小道。村里贫困落后,百姓生活艰辛,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任村支书的申明信立志要开凿属于郭亮村人自己的路。于是,从村里挑选了13名硬汉组成了13壮士队。于1972年2月初2开始动工,腰系大绳,凌空作业,“铜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 。之后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没有现代大型机械,没有测绘工具的情况下,郭亮人将民间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浴血奋战五年零两个月,终于在119米高的绝壁上凿出了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的绝壁通途。当初为了清渣、通风、透光而在长廊外侧开凿的35个天窗,现已成为游客欣赏风景的窗口。后人感叹郭亮人修洞的艰辛,又佩服太行人民的智慧,又把郭亮洞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看完文字简介,更加坚定了我们要走上去的决心。从岩洞一路上行要靠两侧最边上行走。因为一辆接一辆的绿色大巴车时而鸣笛从游客们身边呼啸而过 。一路上坡,奇石怪状, 姿态迥异,从沿途的天窗向外望去,一座座奇峰,连绵不断,多层重叠。在晴天丽日下被衬托的无比壮观。这是一条郭亮村村民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在百余米高的红岩绝壁上开凿的人工隧道,使古老的太行山诞生了一条“生命路”、“幸福路”。我们用了40多分钟脚踩前辈人的劳动成果大汗淋漓的到达山上与大家汇合。
据导游介绍:万仙山俊秀的景色,近年来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众多书画家、摄影家前来写生、采风。书画家张仃六进万仙山,题写“华夏奇观”。张凭、王世龙、侯德昌等书画家、摄影家在这里留下了传世之作。中央美院、广州美院落等100多所艺术院校把万仙山定为写生基地,每年有数万名学生在这里观景习作。
万仙山景色独特,山高气爽,气温与山下相差6度,盛夏季节,山下酷热难挡,山上清凉如秋。自秦汉以来,万仙山上就有人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时,曾路过此地;北宋杨家将西征时曾在这里扎营 ,一个个古寨的寨墙、遗址依然残存,流传着许多故事和传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万仙山撩开神秘的面纱,著名导演谢晋在这里执导《清凉寺钟声》,题写了“太行明珠”,于本正导演在这里执导《走出地平线》,先后有《倒霉大叔的婚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许还山、杨在葆、濮存昕、郭达、潘长江、倪萍等众多艺术家在这里担纲表演,郭亮村被誉为“华夏影视村”、“中国第一影视村”。
景区集雄、壮、奇、幽、峻为一体。景区由中华影视村--郭亮、清幽山乡--南坪、人间仙境--罗姐寨、佛教圣地--三湖四个分景区组成。1990年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评审为省级地质公园。2005年被评审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万壑有声伴天籁,千峰无语立斜阳”。这里有群峰争秀、层峦叠嶂;又有飞瀑流泉,野花丛生,绿树葱葱,实为旅游胜地。( 苏红 李麦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