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旅行的内容
6月27日,网传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因暴雨暂时关闭,抱着一丝侥幸和期待,我们一行人依然踏上西成高铁的旅途。行至都江堰,没想到天朗气清,景区早已恢复秩序,丝毫未受气候影响,我们的

6月27日,网传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因暴雨暂时关闭,抱着一丝侥幸和期待,我们一行人依然踏上西成高铁的旅途。行至都江堰,没想到天朗气清,景区早已恢复秩序,丝毫未受气候影响,我们的心情也因这好运气而明朗起来。
三顾都江堰,是被她浓厚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秦统一六国,不光靠白起征战四方杀人如麻、商鞅变法重农奖军;更依赖天时地利,以及兴建水利。郑国渠让关中地区富甲一方,都江堰成就了伟大的西蜀粮仓。陈仓、汉中、襄阳三地,历朝历代兵家必争,多多少少都因为它们是西蜀咽喉。老话讲“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足见成都平原生活之安逸。
蜀地并非自古富饶安逸,正一教创始人张陵,耄耋之年入蜀传道。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激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要继续用符、丹为人治病,佐国佑民。传说他得太上老君赐符,在青城山修炼千日后,设下神坛抵抗鬼兵魔王。
对本土宗教有兴趣的话,能知道道教分为两派,一派为全真道,一派为正一道。正一道全名正一盟威道,因奉道者需出五斗米,故名五斗米教。五斗米本是蔑称,但因饥荒义舍,在民间便成了代称。全真道耳熟能详,多因为金庸武侠小说。创始人王重阳,在终南山一脉传道授业,全真七子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马钰之妻孙不二,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七人在王重阳羽化后,纷纷自立门楣,其中以丘处机最为出名。
两派历史时期不同,很好区分。正一派可以娶妻生子,因此张陵创始,由其子孙世袭相传;而全真道因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不能饮酒吃肉娶妻生子,戒律与汉传佛教颇为相似。
名山哺育宗教,水利养育百姓,百姓入教奉道,宗教明确信仰,这一切在青城山和都江堰之间,有机结合并形成闭环。
宗教的原始教义,多是劝人向善、救苦救难等,是人类最美好的期望,基督教、天主教如此,佛教、道教亦如此。
二王庙的建筑,并没有采用对称风格,而是依山而建,正顺应了都江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二王庙隔壁是水龙王庙,一边敬人一边敬神,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观念,人得道便是神,敬神的核心多是敬人。
穿越云雾,登上青城山,眼前呈现的,是道家对于蓬莱仙山的想象。山外青山楼外楼,楼上坐个神仙在摇头。如果真的有仙境,我想大概是这个样子。雾气中一面影壁,大道无为四字若影若现,仿佛仙侠剧里的景象,此时体会寻访和思辨的本质,恍如隔世。
“上清宫”三字,来自蒋中正,笔直字方一望成行。据向导说,十年浩劫中,道士们以书法作品为由,并盖上横幅,拓着毛体“为人民服务”,才保全了这块匾额。如今来看,包容当是文化的品质。也有人拿字如其人,来比较毛蒋二位,毛体挥斥方遒,中正体不逾规矩。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政客,或是赫赫有名的学者,“到这里他就是铜肝铁胆也要回头向善,入此门任随你紫袍金带亦须合掌皈依”。借用青城外山普照寺中一副对联,换一个维度,观察历史和文化,发现每个人在当下都进退两难。因此我突然变得豁达许多,这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隐隐感受到某种敬畏。
都市生活看似进取,实则如曲线救国般荒诞,并非生活的原貌,所以寻访思辨之后,还要窥视最本真地生活方式;旅行在行为上进取,实际上却能感受时间流逝,让人认清生活本质。(作者:耶律律)
(图文由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提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