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学旅行宣传口号
在我国现有的1.8亿处于K12阶段(即幼儿园至12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参与游学、夏令营的人数近1000万人次,比例预计在5%左右;3年内,这一比例有望达到10%--这是携程旅游四月份发布的
在我国现有的1.8亿处于K12阶段(即幼儿园至12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参与游学、夏令营的人数近1000万人次,比例预计在5%左右;3年内,这一比例有望达到10%--这是携程旅游四月份发布的《2017-2018年度游学旅行市场报告》中的统计数据。
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能力有意愿将孩子送去国外参加游学、营地类旅游,2018年预计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按照携程方面的表述,游学、营地类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消费观、教育观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刚性需求,成为不少家庭寒暑假的“标配”。但同时,报告也指出,在此类项目的供给端依然存在价格虚高、标准不明、品质参差等痛点。
游学、营地类旅游已成为很多家长消费观、教育观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刚性需求,成为不少家庭寒暑假的“标配”。但同时此类项目的供给端依然存在价格虚高、标准不明、品质参差等痛点。CNSPHOTO提供
专家建议,鉴于目前夏令营、游学等教育旅游市场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家长在选购时一定要替孩子把好关,多方考察后理性选择。
夏令营成暑期热门
花费不菲报名参加夏令营或海外游学,大多数家长的初衷是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充实假期生活。
暑假来临,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既充实又愉快的假期?给孩子报一个夏令营或者短期游学项目,正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与此相对应的,市面上各种教培机构、旅游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更是五花八门。
“从五月中旬就开始了,微信里经常会收到一些培训机构的招生老师推送的夏令营活动。”北京的李女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说。她刚刚花费近6000元给11岁的女儿报了一个为期9天的封闭式双语拓展营,“既能练习英语,又有一些户外活动训练,对孩子的英语和社交能力都有好处,女儿的许多小伙伴都报了。”李女士说起报名的理由。
为了解暑期游学市场的情况,记者梳理了几家规模较大、提供夏令营或游学业务的机构网站。
从主题上看,商家提供的夏令营项目涵盖心智锻炼、军事拓展、英语培训、学能训练、游学体验、艺术、科技、体育等多个细分领域;大多数夏令营项目的行程以“学+玩/游”为主,还有少量专门针对升学而设置的封闭式技能培训班;提供服务的商家数量很大,类别包括综合/专业教育培训机构、专业营地组织、旅行社、留学机构、公立/私立学校等;从目的地上看,国内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比较热门的海外游学路线包括欧美、澳洲、日本、东南亚等地。
夏令营活动的持续时间从5天到21天不等,千元以下的低价营数量极少,大多数报价在5000-10000元之间,也有3万以上的高端营。海外游学项目的价格基本都是一万元起步,有些指向欧美名校的研学夏令营定价高达4万-5万元。
一位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别看一些海外研学项目费用动辄数万,却很受家长欢迎,有些暑期海外游学项目从去年冬天就已经开始报名,热门路线的名额已经报满了,其他路线也有的排到了八月下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花费不菲报名参加夏令营或者海外游学,大多数家长的初衷是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充实假期生活。一位家长表示,只要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内,他都支持孩子多出去开拓眼界、锻炼身心。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并不在乎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选择夏令营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出去玩,只能请机构代劳,“花钱买省心”。
还有小部分家长坦言,报名是受到周围人的带动,看到其他同学去参加夏令营,如果不给自己孩子报名的话,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而且也担心孩子在同学中落后或被孤立。
“商家紧紧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把产品的宣传语都设计成‘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这一类的话,好像不给孩子报个暑期培训班补习功课,或者报个夏令营出去玩几天,就会被其他同学甩到后面。其实也是在变相贩卖焦虑。”一位受访家长这样对记者说。
热闹背后存隐忧
暑期教育旅游市场热火朝天,但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是将“教育”与“旅游”简单结合就可是称作游学,游学产品的本质属性是教育产品,需要高水平教育内容设计、专业人员和大量资源投入。但在利润的驱动下,一些机构给普通的旅游产品贴上“游学”标签,价格翻了一倍不止,但“学”的效果怎样,就很难考量了。
一些家长反映,给孩子报名参加的一些暑期活动游和玩的比例居大,学习成分较少。而且有些项目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集中在一起,缺乏针对性,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位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认为,有些夏令营项目其实就是把教室里上的课搬到室外某个环境不错的地方,再加上一些素质拓展训练,就可以把价格抬高几倍。
其实我国针对研学旅行已经出台过规范性要求,在去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国家旅游局这样对研学旅行进行界定: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而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做出了细致规范。文件规定,境外研学旅行一般以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为主体,赴境外研学旅行团组的带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即一位老师最多带10名学生;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一半。
不过有专家表示,关于“只游不学”,理解不能偏颇,“游”和“学”的比例是难以界定的,教育旅游包括名校游学、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等不同形式,由于形式不同,每个项目中“游”和“学”的占比也并不相同。
专家建议:理性选择
受访人士表示,鉴于目前国内教育旅游市场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项目时应多方考察,理性消费。
虽然夏令营、游学等概念在近年来持续火爆,但相比有的国家每年90%以上学生参加研学修学旅行,我国教育旅游市场发展程度还比较低。根据行业统计数据,我国的游学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的利润增长预计可达到30%-50%,未来3-5年内将发展成千亿规模。这也使得以前只有学校和教育部门才能够开展的教育活动,变成旅游机构、教培机构、个体经营者都参与进来的创收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夏令营、游学等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也是学校课外实践的重要环节。但鉴于目前国内教育旅游市场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重发展轻规范,重创新轻诚信,重快捷轻安全,重效率轻公平,因此就需要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项目时多方考察,理性消费。
“家长在选择相关产品时,要看组织机构是否有正规营业执照,教练或带队老师是否有相关资质,可以向之前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其他家长询问了解,或者实地考察。对于一些海外游学项目,可以直接与当地承办机构联系,向他们求证项目是否属实以及商家承诺的各项行程能否如约落地。”刘俊海建议家长,一定要认真谨慎对待,特别是针对一些档次高、价钱贵的项目,务必要将各项事宜都落实到合同上。
此外,刘俊海还强调,除了提供教育旅游产品的机构加强自律外,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乱象,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用够用足用好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处罚等权限,规范行业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王立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