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小猪佩奇去旅行

近日,关于小猪佩奇被某流媒体视频应用平台封杀的消息引发热议。有网友发现,在该短视频平台搜索#小猪佩奇,已经找不到相关内容。同时“封杀小猪佩奇”的话题也登顶了微博热搜。

近日,关于小猪佩奇被某流媒体视频应用平台封杀的消息引发热议。有网友发现,在该短视频平台搜索#小猪佩奇,已经找不到相关内容。同时“封杀小猪佩奇”的话题也登顶了微博热搜。

目前尚无官方说明小猪佩奇被禁的原因。网络上关于封杀最普遍的分析和猜测是因为小猪佩奇这个元素和“社会”的联结。小猪佩奇的文身、手表、背包等装备最近风靡网络,并被贴上了社会象征的标签。这都源于一句“小猪佩奇身上文,掌声送给社会人。”

《小猪佩奇》(Peppa Pig)是一部由英国人Mark Baker、Neville Astley和Phil Davies创作、导演和制作的学前电视动画片,2004年在英国首播,2015年被引进中国。故事的主角佩奇是一只正在上幼儿园的小猪,二维动画线条简单,色彩明快,情节也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佩奇一家人的生活,还有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故事。对白简单幽默,家庭气氛浓郁,主旨是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

早在小猪佩奇登录中国前,佩奇已是全球知名的动画人物:2004年,开播不足一年的佩奇便踏入了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乖巧可爱的小猪形象深入人心,她所代表的那种温和包容的家庭观同样广受好评。2015年9月,小猪佩奇登录中国中央少儿频道,随后10月登陆爱奇艺和优酷,播放量至今已超百亿。

如果说这部面向2-5岁的幼教动画片受到中国儿童和父母的喜爱尚在情理之中,接下来的发展则叫人措手不及。从深受小朋友和家长喜爱的动画片,到年轻人的潮流新宠,再到明星们的追逐跟风……小猪佩奇通过无数衍生出的表情包、恶搞视频、网络段子以及周边玩具完成了一次形象上的转变——低幼形象和“社会人”气质之间的强烈反差,促使它在社交网络环境中如病毒般传播。

从“粉红猪小妹”到“社会人”,这只来自英国的小筑,是如何成为当前最热的全民偶像,在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内呼风唤雨,有媒体人扒出了它的成长轨迹。

首先在微博崭露头角:2017年7月,名为“休闲璐”的微博大V首次在博文中提出“猪猪女孩”,微博用户开始用“精致女孩”“绿茶”“塑料姐妹情”等流行用语对小猪佩奇及其在动画中的人物关系进行解读,推动了该动画在微博上的话题度。而诸如“学猪叫”“跳泥坑”等动画剧情衍化的段子和模仿视频继续为该话题热度添火加柴。

同时渗入表情包:《小猪佩奇》的极简风格使其称为制作表情包的天然素材,对动画的成人化和流行化阐释继续在表情包中体现,出现诸如“你可拉倒吧”“说出你的故事”等配文并广泛传播。

紧接着在短视频平台中走向大众:佩奇开始在快手、抖音等app上攻城略地,一位用户将小猪佩奇画在背上,并配上“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的标语,小猪佩奇逐渐与“社会人”这一反差巨大的形象联系,延伸出周边手表、贴纸等新梗和话题视频。

随之而来是商业上的繁荣:2018年3月,优衣库、耐克先后与小猪佩奇推出合作商品,淘宝则大量出现小猪佩奇周边玩具、零食、手表和公仔。小猪佩奇IP版权方英国Entertainment One公司宣称其2017年上半年在中国的授权和销售收入增幅超过了700%,预计到2020年相关商品零售额将达到20亿美元。

就这样,这只小猪仿佛一夜间获得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圈受众的共同喜爱,并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意义增殖能力:是B站鬼畜爱好者的新宠,是豆瓣八组成员自我调侃时的“猪猪女孩”,是快手上东北老铁们的“社会人”新标志;有评论称,它就像一个不断汲取新能量和新意象的符号,在互联网的复杂流动中一次次衍生出新的面孔和意义。

2016年6月,一篇《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在朋友圈广泛流传,在这篇文章中,一些短视频平台被描绘成一个“光鲜时代的暗面”,一个汇聚着无数奇葩用户和猎奇低俗内容的平台。这或许是大多数人首次——不管以何种心态——意识到所谓“底层文化”,人们如同张望遥远的野蛮时代一样好奇而又疏离地张望它。似乎没有人想到,这所谓的“底层文化”“非主流”事实上代表了中国真正主流的群体,更没有人想到,两年后短视频平台会如此风靡,以至“农村包围城市”的故事再次在互联网平台上上演。他们不再是某个遥远乡村奇诡而沉默的面孔,而是真实地、积极地参与文化现象的意义构建,并传达自身的认同和价值——“社会”的小猪佩奇便是案例之一。无论人们作何评判,他们确实就在身边。

有评论称,挖掘背后的文化背景,这也可以看作是 “娱乐至死”心态的又一次狂欢——美国传媒家尼尔·波特曼曾说过:一切公众话语权,都以一种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在“小猪佩奇”登顶“社会人”的过程中,现实社会的正统表达正在被这种娱乐方式所消解。在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成年人背着“小猪佩奇”的卡通背包,拉着一串“小猪佩奇”的玩具优哉游哉地散步,这种反差带来的就是一种亚文化形态的崛起,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不在乎社会的眼光,也不在乎你们对我如何定义”。可以说,成为“社会人”的“小猪佩奇们”用一种孩子般的无知与懵懂,完成了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体系的解构,“卖萌”标签成了年轻人融入社交并自我保护的利器。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所谓“社会人”并无贬义,更多的是自我调侃。与此前“旅行青蛙”“佛系青年”的风靡相类似,用小猪佩奇假装“社会人”,是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方式。

然而抛开那些外在的文化层面的因素,让“小猪佩奇”与“社会人”勾连在一起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情感共通。毋庸置疑,“小猪佩奇”的低幼形象和动画片本身的单纯情节与“社会人”给人的成熟、老到等第一感觉存在着巨大反差。但人们常说,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社会人”的标签,为小猪佩奇带来巨大关注的同时,也惹来了争议。《人民日报》刊出评论分析了小猪佩奇的走红路径之后,也称,“小猪佩奇会被玩坏了”。

“时下,不少中小学生以此标新立异,一些人以穿戴小猪佩奇的服饰、手表等互相攀比,更有甚者,少数不法商家假冒仿制相关产品,攫取利益,这些不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需要警惕。毕竟,小猪佩奇再社会,也不能毁掉了孩子的童年,不能逾越规则和底线。”评论中说。(综合整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