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女大学生旅行被遣返

本文首载自西洋参考(iwestbound)遇到熊孩子只能忍?怎样才算熊孩子?儿童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似乎难住了所有人。最近又发生熊孩子导致全家被遣返“惨剧”。不如看看美国人,如何

本文首载自西洋参考(iwestbound)

遇到熊孩子只能忍?怎样才算熊孩子?儿童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似乎难住了所有人。最近又发生熊孩子导致全家被遣返“惨剧”。不如看看美国人,如何“收拾住”熊孩子?

每逢假期,熊孩子都会掀起一场浩劫。

在餐厅里,他们撞翻服务员手上的热菜、弄乱其他桌客人的餐桌,在滑溜溜的地板上,肆意撒欢奔跑。

在旅途的火车、飞机上,他们大声喧哗,大吵大闹,穿着沾满泥巴的鞋,站在座椅上一蹦一跳。只要有一个熊孩子,整个车厢都没法正常休息的。熊孩子喝水把水洒了一地,零食吃的座位上都是,还吵闹玩游戏。

熊孩子是无所不在的,这时你不能抱怨,因为每一个熊孩子背后的家长,他们只会说:“一个大人还不让着点孩子!”55岁的外籍人士刘某,坐高铁,从上海虹桥出发,去宁波开会。刘先生坐在车厢的最后一排,在他前方有三个家庭,每家都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人讲话就非常大声,小孩也比较吵闹。

刘某就指责他们,希望小声一点,没想到,一位爸爸坐不住了,走过来要跟刘先生理论。争吵过程中,这个男人的老婆突然冲过来就给刘先生一个耳光,造成左眼球出血。

2017年7月,福州地铁里,一个熊孩子在站台候车时,出于好奇,按下站台紧急停车按钮,造成1号线列车临时停运。

2017年5月大连宋女士陪着4岁的女儿辰辰,跟朋友去饭店吃饭,到了面馆后大人们坐在了角落里。辰辰躲在旁边的凳子底下玩捉迷藏儿,玩的时候突然大叫一声,有点吵闹,没想到坐在邻座的一名年轻女大学生突然冲了过来,直接踹了辰辰一脚。

现在中国的“熊孩子们”,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8月初,从中国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一个中国“熊孩子”不断骚扰邻座日本籍华裔小哥,小哥建议其父母管教孩子,父母不但不管教孩子,还辱骂小哥,最后演变为肢体冲突。飞机落地后,一家三口被FBI海关执法人员直接遣返回中国。计划好的暑假旅行泡汤了!

据《中国日报》报道,熊孩子一家三口前往美国过暑假。熊孩子旁坐着一位日本籍的华裔年轻男子,飞机一起飞,熊孩子不断骚扰对方,包括直接用脚踢。年轻男子忍了一会建议熊孩子父亲管管,然而这位父亲并不理会。

年轻人多次和这家人提意见,在起飞三小时之后终于忍不住站起来,以激动的口吻骂了这家人。

旅客描述,小孩的父亲立刻站起来维护孩子,年轻人仍然不断辱骂,和小孩父亲对骂起来,后来年轻人爆了一句粗口,彻底激怒了小孩父亲,于是他掐住年轻人的脖子,年轻人试图反击,两人隔着孩子扭打在一起。

飞机落地时FBI、机场安保、边防安全等20多名执法人员已经等在了出口。因为是熊孩子父亲先动手,美国海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拒绝他们一家入境并遣返回中国。

在国内,最常见的是“熊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追逐嬉戏,一旁的家长也高谈阔论,嬉笑怒骂,全然不顾旁人,俨然把公共场合当成了自家客厅或者游乐场。

一次和朋友在餐馆吃饭,两个年轻妈妈分别带进来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们一落座就拿出iPad玩游戏,两个妈妈也参与进去,四个人时而欢呼,时而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其他食客投去嫌弃的目光,但他们似乎毫无知觉,依然故我。

我实在忍不住了,走过去对他们说:对不起,能不能请你们安静一点,因为影响到其他人了。其中一个妈妈抬头瞪了我一眼,大声说:孩子天性就是活泼的,你家没孩子哪!噎得我不知如何作答。

感受下“熊孩子”的威力吧

到美国后,我发现大多数孩子的边界感比较强,在家里,他们一样上蹿下跳,大呼小叫,极其活跃。但是,一旦到了公共场合,他们就会收敛很多,和父母低声说话,对服务员彬彬有礼。如果走路不小心碰到你了,他会抱歉地说,“Excuse me ”;如果你和他目光对视,他会友好地报以微笑;如果你夸小姑娘裙子漂亮,她会像小女人一样,微笑着说:Thank you!

小朋友日常交往中,彼此之间也很少说粗鲁的话或者推搡别人。总而言之,他们言行举止很有规范,一看就是有良好的家教。说句实话,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的美国“熊孩子”相较中国少很多。

面对熊孩子此行为,你会怎么做?

西安某小区晚9时50分许,小杜和母亲贺女士一起回家,乘坐电梯抵达2楼。小杜因为好奇,出电梯前把3至27楼的按键全部给按亮了。

同楼的一名业主等电梯半天没见上来,发现电梯每一层都要停一下,随后就跑到监控室里查看情况,发现了是熊孩子闯了祸。说是熊孩子,但小杜已经17岁,快成年了。

于是保安出面将母子俩叫至监控室,本打算批评教育一下孩子,可谁知道这业主上来就直接一巴掌抽在了小杜的左脸上。

根据物业监控,当时小杜把电梯楼层按钮全按亮了。

在美国就很少碰到这种例子,其原因是什么呢?据我观察,一方面,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父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遵守的规则自己首先做到,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父母做对了,孩子一般错不了。

我的美国朋友Deepa家的墙上,贴着几行大字:Be kind to each other(善待彼此); Be respectful to each other(尊重彼此)。平时,她和两个孩子说话总是柔声细语,从不大声呵斥或者用命令的语气。如果姐姐对弟弟不耐烦,大声嚷嚷,或者儿子口出不恭,她就指着墙上的字,看着他们。他们立刻说,sorry, mom。

一个朋友11岁的女儿,今年夏天去北京参加夏令营,与当地学校的孩子开展一些活动。当她听到国内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太难看了,我不想和你一起玩,惊呆了--因为在美国,这就属于bully(霸凌)和歧视了。朋友说,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普遍懂得尊重别人,轻易不说伤害别人的话。因为这些品格上的内容,是父母言传身教和学校学习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家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道德基点,同时,美国主流文化对儿童言行规范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提倡的主流价值观都是爱、尊重、平等、诚实、坚毅等。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下,“熊孩子”自然少了很多。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那你可不是孩子啊”

相比美国娃,中国孩子普遍缺乏边界感

家庭里,如果没有边界感,孩子就学不会独立,不是太粘人就是太“熊” 。美国的父母边界感相对比较强,孩子应该做的和处理的事情,他们都完全放手,从不越位。

有边界感的孩子,知道人与人相处的底线在哪里,长大后懂得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也能推己及人,懂得尊重他人。他不会轻易在飞机上脱鞋,把脚挂在前座的椅背上,也不会轻易在别人排成长队时,面不改色地去加塞。

熊家长嘴上总挂着一句话:“别跟孩子一般见识”

在国内的游乐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侍立在“小皇帝”、“小公主”周围,不停地叫“小心,别摔倒了”,“你渴不渴,要不要喝水”,“那个小朋友,你能不能让妹妹先过去”。一旦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一个箭步冲过去问个究竟。一旦发现是别的小孩不是,立刻开始指责对方。

而在美国的游乐场上,父母一般都站得远远的,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自由玩耍。如果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产生矛盾了,他们并不着急冲过去,而是让他们自己先解决。如果发现他们解决不了,自己再过去。过去以后也不会大呼小叫,立即护短,而是轻声询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了解情况后,有的安慰孩子,有的让孩子道歉,自己也向对方父母道歉。一场风波就这样以平静的方式偃旗息鼓,大人和孩子的心上都不留任何隔阂。

此外,美国人对孩子的态度一直是爱而不宠。国内可能是之前独生子女政策的缘故,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用无微不至的爱把孩子包围得几至窒息。日常生活中,你会看到很多孩子七八岁了还是大人追着喂饭,上初中了还是父母帮助收拾书包,上大学了还把脏衣服打包回去让妈妈洗。

“熊孩子的产生”和“家长的溺爱”脱不了干系。

再看美国人,他们爱孩子,但绝不宠孩子。孩子多的家庭,每个孩子都要分别承担一定的家务,比如做早餐、清洁地板、照顾弟弟妹妹等等。曾经,在一个美国朋友家,我看到她7岁的儿子煎鸡蛋时把鸡蛋煎焦了,但朋友一点都没生气,而是一边说“Good job”,一边教他。我问她:每天早上都是孩子自己做早餐吗?她笑着说:是的,他还经常帮我们准备早餐呢。他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为什么不让他们试一下呢?

一个孩子,如果愿意并有能力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那么他根本就“熊”不起来,而是“牛”起来。

美国也有熊孩子,看美国父母如何有效对付

当然,美国也不是没有“熊孩子”的,而且“熊”的花样和程度相较国内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州两个“熊孩子”跳进9米高的鱼缸,被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救治,并面临刑事指控;比如9岁的孩子偷偷开走父母的汽车,一路惹祸不断。美国人如何对待这些“熊孩子”呢?

别看美国父母平时对孩子很nice ,总是一口一个honey, sweet,动不动就说“Good job(真棒!)”,“I am proud of you!(为你感到骄傲!)”没事就搂过来亲一个,但是孩子真正犯错时,父母对这些“熊孩子”也是不客气的。

他们比较常用的办法是“Time-out”,可以译成“计时隔离”或者“关禁闭”,就是把犯错误的孩子隔离在小房间里一段时间,让其面壁思过。这是美国家长最常用的一种惩罚熊孩子的办法,比较有效。它不是体罚,而是一种精神处罚。让孩子与舒适、正常的环境脱离,孩子有精神挫折感,由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认真反这对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的孩子来说,是很有震慑力的。

“Time-out”是美国家长最常用的一种惩罚熊孩子的办法

美国人“Time-out”的原则一般是,一岁一分钟,两岁两分钟,三岁三分钟,以此类推,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如果中间孩子从房间跑出来了,又要重新计算。

除了Time-out,美国人还有别的办法。比如限制孩子游戏和玩耍的时间。有的孩子喜欢打游戏,每天有十几分钟或者更长时间的打游戏时间,犯错后,家长就会收走他的手机或者IPad,不让他们玩。这可是抓住了孩子的软肋,没了乐子,孩子失魂落魄的,自然知道自己犯错的代价了。

美国朋友Julia,她的女儿Margret和我女儿是同学兼好友。每次到我们家玩,都按与妈妈说好的时间回去。有一天,她和女儿一起做手工,一时忘了看时间,晚了15分钟回去。回到家里后,她被惩罚一周内不能玩iPad,而且不能到同学家玩。因为她家里的规矩是,必须准时回家,如果晚回必须要提前告诉父母,如果做不到,一周内不能玩iPad,不能到同学家玩。此后,她在我家玩时,不停看手表。时间一到,立刻拔腿就跑,一分钟也不延误。从她身上,你能看到,美国父母在执行规矩时绝对是“言必行,行必果”,一点都不含糊。

孩子你不好好教育,日后自有人替你教育 。正因为这位母亲知道,一千句温柔的嗔怪不如让孩子见识一次真正的社会,所以看似莫名其妙的做法,其实恰好说明了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是怎样聪明地教育熊孩子的。

本文首载自西洋参考(iwestbound)。移不移民跟钱没关系,主要看决心。“移民教主”贾葭老师带你看海外。

教育思想网

一起分享教育的点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