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旅行的导游词
刘彦妮 潘 峰 丁 斌 李 俊
我是谁?
这不是一句哲理性的诘问,而是一次自躬式的反省。在长铁一中,答案,就在知行合一的系列研学课程之中。
溯源我国的研学旅行,可追及
刘彦妮 潘 峰 丁 斌 李 俊
我是谁?
这不是一句哲理性的诘问,而是一次自躬式的反省。在长铁一中,答案,就在知行合一的系列研学课程之中。
溯源我国的研学旅行,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史载孔子招徒讲学,率弟子们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开阔眼界,实现抱负。
诚如校长曾庆桂说:教育是把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我们要培养的人,应该是有境界修为,且富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宏大视野和时代精神的合格公民。
基于这样的认识,长铁一中在开展研学旅行中,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系统设计,并将研学旅行体系建设提高到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贯穿古今的人文精神,在当下的长铁一中得以秉承和弘扬。从2011年的即兴式游学,到现在的系统性研学,配套了企业、农村、红色教育等实践基地,形成了历史、人文、自然、艺术、新技术等方面的精品课程,实现了践行知行合一、回归现实社会、注重综合学习的目标。
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一位学生的感悟或许是长铁一中研学课堂最为青春的解读。
遇见此时最美的“我”
回忆起2016年的夏天,易汝娟依然感觉是“热浪扑面”。以塑造并提升青年学生领袖素养和领袖能力的第三届亚太青年领袖大会在郑州举行,长铁一中派了五位同学和两位老师参加,易汝娟即是学生中的一位。就是这7天的研学,让一位羞涩的女孩蜕变成了一位开朗的少女。
解读,应该从长铁一中研学初衷的第一个层面打开: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感、坚持、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要根据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学校的主体性,强调学习性、探究性、目的性和责任感,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培养学生成为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有全球眼光和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在那短短的7天里,易汝娟不但结识了来自四海八方的朋友,了解了多元的文化,更是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活动结束后,她和在此期间认识的美国朋友仍然保持着联系,通过聊天,她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提升。高考中,131分的英语成绩也为她争得了更多机会,顺利地进入了湖南师范大学。上了大学后,英语依旧发挥着作用,大一第一节英语课,老师要求每个人做自我介绍,待将近100个同学介绍完后,老师选她为英语课代表。
当然,这不是易汝娟的目标,只是她的又一个台阶。大学毕业后的遇见,她希望能代表的是湖南,甚至是中国。
一次研学旅行,改变的不只是易汝娟,另外四位同学通过此次活动收获了自信与认知。回校以后,待人接物、文明礼仪、与人交往都明显不同;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增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上升很快。五位同学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研学旅行成为了一种常态。对长铁一中而言,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但它一定要有别于学校内部的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特别强调开放性和生成性,无论研学课程设计得多么完善,多么严谨,一定不要忽视它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否则就只是把学校课程搬到了野外,搬到了社会。研学旅行并不是回避玩,不是不能谈玩,孩子们就是去玩的,在研学过程中轻松地学,自由地学,这样才能保证研学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才能保证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相互畅通。
遇见未来最好的“我”
一篇日记,袒露着高一学生李悦今春参加宁乡湘都学农基地研学活动的感受与领悟:“两天一晚的学农很累,但很值。拔草虽说是最简单、最轻松的劳动,但从未亲身实践过的我,手指还是被杂草划伤,不过,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小小地体会了一把轻伤不下火线。我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很棒。”
打开长铁一中研学初衷的第二个层面,解读更为有力:教会学生养成担当、谦和、文明、包容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和团队合作。研学旅行是个体性的,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通过旅行增长阅历、锻炼意志、修为人格;研学旅行也是群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体悟人生与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在长铁一中看来,研学旅行在注重集体性之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够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体验感受,这是家庭和学校课本不能给予的。
展读今年五月长铁一中“我们走湘西,先生在边城”初一年级湘西研学之旅的课程设计,看到的是学校的用心与匠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是生活组成员,负责后勤服务;有的隶属宣传报道组,每天要当“小记者”,及时采访报道;有的是活动策划组,需要根据每天的活动路线,策划各种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有的是导游组,需要写导游词,每到一个景点,还需要给同学们讲解。
学生谢莹表达了如下的感言:“三天的湘西研学旅行活动,受益匪浅。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我还是第一次。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出发;在一个景点停留的时间;针对一个共同的课题或者一个任务,团队成员要如何配合,怎样分工;这些繁琐而新鲜的经历,使我第一次体会了责任与义务。一路走来,谢谢老师和同学的陪伴。是你们让我知道只有融入集体才会体现自我的存在。”
“要么出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谢莹的感言揭示了研学旅行的意义: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中去锻炼,在有设计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角色意识和担当精神,让他们在压力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一定的任务,践行自己的责任。这种形式是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真正收获爱与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未来的路,怎么走才是最好?不断引向深入的研学旅行考验着学校和教师。在长铁一中,不管是老师,还是班主任,都无一例外地担任过“研学旅行”向导的角色。“与学生一道成长”,这成为了长铁一中对每位教职员工的基本要求。
今年仲春,青年党员、班主任王特老师以研学旅行团中“老师向导”的身份,参与了前期策划、线路设计、环节安排,并全程带领学生完成了研学的所有科目。他的思考表达出了长铁一中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唤醒人,培养人,发展人。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在开阔的天地里寻找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的未来。课堂可以培养人,但仅有课堂是不够的,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