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2015年陕西省旅游收入

2015年全国旅游收入是多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是多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根据目前25

2015年陕西省旅游收入

2015年全国旅游收入是多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是多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

根据目前25个省(区、市)公布的数据,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广东、天津、山东这7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14153元;北京排第二,为13503元;江苏位列第三,为11516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三个收入突破1万元的地区。

目前,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末位,仅为6212.87元;甘肃排倒数第二,为6258.56元;宁夏倒数第三,为6272元。

甘肃增幅最高 17省份增幅超全国从收入增幅来看,甘肃、新疆、江西、贵州、青海、湖北、河北、天津、湖南、云南、安徽、四川、宁夏、福建、北京、重庆、陕西这17个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了全国水平。

河南则与全国水平持平。

其中,甘肃增幅最高,达到了10.6%,其次是新疆,为9.6%,贵州和江西两省增幅同为9.5%,并列增幅第三位。

广西增幅最低,仅为6.9%。

多数地区的收入增速跑赢当地GDP增速。

如,北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3元,增长8.4%,跑赢了6.8%的一季度GDP增速;河北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98元,同比增长9.0%,跑赢了全省6.2%的经济增速。

2015年中国人均月收入有多少:中国员工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约合人民币4134元,该数字引发热议。

尽管中国人均月薪位列所调查76个国家的第57位,但网民还是纷纷惊呼“拖后腿”了。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报道称,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近日发布72国工薪阶层收入调查报告,称全球平均月薪水平为1480美元(约合人民币9327.7元)一个月,一年工资不到1.8万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约合人民币4134.4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72个调查国家(地区)中的57位,也就是倒数第16,不得不说寒酸。

此外,中国香港和澳门分别排在30位和52位。

世界人均月收入1480美元忽略全球最贫穷地区,ILO首次粗略地计算了全球平均工资,范围涉及72个国家(地区)。

其中,卢森堡工资水平高居榜首位置,月平均工资达到4089美元,将近全球平均工资水平的3倍。

ILO经济学家是这么计算的:首先,收集列入统计的每个国家各个领域平均工资,与该国劳动者人数相乘,得出各国的总收入后,将所有列入统计的国家总收入相加,除以全球劳动者人数,以此计算出世界人均月收入应为1480美元,也就是一年接近1.8万美元。

1480美元的月收入不算小数目,但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

事实上,ILO的这组数据并不尽善尽美,首先,它无法统计所有国家的收入状况,没有包括像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其次,统计的仅是工资,个体户或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没有被纳入统计范围内。

在发达国家,九成劳动者都是工薪阶层,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率要低得多。

尽管中国工资水平并不高,但BBC报道称,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计算,因为人数较多,中国员工的平均工资对全球数据的影响巨大。

工资反映生活质量严格来说,这里使用的美元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美元”,而是被称为“购买力平价法货币”,但它们在价值(购买力)上是相当的,也就是说,各国的人均收入被转化为以美元购买力为基准价值的数值;这里所说的人均月收入,其实是这一收入在美国的购买力。

“假设一个人在中国的月收入是1500元人民币,如果拿到银行去,只能兑换到200美元。

”ILO经济学家帕特里克·贝尔瑟解释,“但在中国人们可以用 1500元买到的商品,其价值在美国折算成美元的话,则相当于400美元。

”这就是ILO此次首次公布的数据的真正意义。

贝尔瑟指出,全球工资水平其实仍相当低,“世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是比较低的,尽管一些地方十分繁荣”。

●数据意义贝尔瑟认为,ILO的工资数据的意义很大,“毕竟工资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

它会告诉你,世界上其他人月底能拿到多少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跟你比起来怎么样,他们有能力购买什么,可以多久出去旅游一次,可以承受什么价位的住房,比人均GDP更有含金量。

”谁在拖中国人均月收入的后腿?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日前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做了最新统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月收入是1480美元、约合人民币9327元。

其中,中国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656美元、约合人民币4134元,位列所调查72个国家和地区的第57位,不到均值的一半。

其中,卢森堡的工资水平是最高的,月平均工资达到4089美元,接近72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3倍。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总收入是23979元人民币,相当于每月2000元左右。

以上这段新闻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又给平均工资拖了后腿,另外还有一点疑惑:为什么国外统计的月收入会比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高出一倍多?事实是,该数字并非名义上的收入,而是购买力平价换算之后的收入,这显示的是实际的购买力。

从以上...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旅游接待量达1.45亿人次、总收入约984亿...

洛阳的世界遗产三项六处分别是:1、龙门石窟;2、中国大运河(其中洛阳境内2处: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共有】3、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其中洛阳境内3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与陕西、甘肃、新疆共有】洛阳是中国重要的国际化旅游城市 洛阳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产品,截至2011年,洛阳有世界地质公园两家: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区五家,即龙门石窟,龙潭峡、白云山,老君山和鸡冠洞,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

3A级以上景区数目位居全国之首。

据旅游部门统计,2015年,洛阳接待国内外游客104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00.4万人次,增长19.6%。

旅游总收入780.0亿元,增长29.8%,其中创汇收入3.09亿美元,增长28.6%。

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39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21处。

年末共有星级酒店6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91家。

洛阳是一座风光秀美、独具魅力的优秀旅游名城。

现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15家。

“北方千岛湖”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山岳经典·十里画屏”老君山、“北国水乡”重渡沟,以及龙峪湾、天池山、西泰山、神灵寨等风景名胜,兼具南北风光之神韵。

市区及周边分布着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四大森林公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伊、洛、瀍、涧、黄五条河流纵横其间,长达20余公里的洛 浦公园穿城而过。

洛阳牡丹始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形成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多个品种。

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蜚声中外的国家级文化盛会,跻身全国四大名会之一,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洛阳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

洛阳市被命名为“中国牡丹花都”。

...

有关旅游景点的论文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13.9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

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3%%。

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

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

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

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

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

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

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26.8亿元。

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

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

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

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

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

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

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

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

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

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

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

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

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

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

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

“龙头村”如何从“名不符实”到“名副其实”?

近日,“虽然本身就叫龙头村,也是县里的旅游‘龙头村’。

但很长时间,村子都有点‘名不符实’。

乡亲们没有因此致富,旅游业成了摆设,中看不中用。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平说。

龙头村地处陕鄂渝交界处,优异的自然条件为龙头村发展旅游提供了基础。

齐整的规划下,颇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让龙头村一度成为陕南地区被寄予厚望的乡村旅游新标杆。

但在2012年短暂风光后,龙头村的旅游业便逐渐冷清。

接下来的几年中,龙头村游客稀少,旅店餐馆生意萧条,特色店铺相继关门,重金打造的仿古街区无人问津。

当地群众向记者坦言,在那段时间里,龙头村的乡村旅游徒有其表:“看着热闹不挣钱,我们还不是得一样外出打工。

”这一切,都让2015年当上村支书的张吉平焦急不已:“我认真分析过原因,请过专家学者调研考察。

当时的龙头村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村里又缺乏其他产业。

劳动力留不住,服务跟不上,没有乡村特色产业,旅游缺乏特点,龙头村的旅游就陷入了困境。

”必须让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两条腿走路”。

张吉平积极联系相关专家,和县镇领导汇报商议,规划龙头村的发展方向。

“旅游是面子,产业是里子,没有旅游业,地方特色产品难宣传、缺销路;没有产业支撑,旅游业就是花架子,鼓不了群众的钱袋子。

”为了提升龙头村的旅游品质,让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开门迎客笑脸迎人的服务人员,张吉平带着村民四处观摩学习、搞培训,还给村里旅游服务的各环节建立考核评分制度。

而在产业方面,张吉平想到的是盘活龙头村山上的15平方公里林地。

无公害的蔬菜水果,林间散养的山鸡,为山下的农家乐、客栈提供了优质食材,也让仍旧依赖种植养殖的村民享受到订单农业带来的显著增收。

以平利女娲茶和绞股蓝为代表的茶饮产业,长久以来就是平利县的经济支柱。

龙头村适时改造周边茶园,将种茶、采茶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

2000亩的优质茶园里有标准化的观光步道,有休闲体验区,有特色表演。

赶上采摘季,游客可以自采自炒,充分体验茶农的辛劳和乐趣。

在一系列措施的共同努力下,龙头村逐步走出旅游困局,发展渐入佳境,步入正轨。

2016、2017年,龙头村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了30万人,保守估计,年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2017年,龙头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3000元。

2018年清明小长假,龙头村旅游异常火爆,住宿、餐饮全部供不应求,手工制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更成为当地村民新增收入爆点。

旅游“龙头村”真正实现了“名副其实”。

龙头村小甑酒坊店主刘中清告诉记者,此前他一直在外打工,看到龙头村旅游红火了,他也选择返乡开起了农家乐。

“游客这两年越来越多,我一年的纯收入有20多万元,在家门口能挣钱的感觉太好了。

改革开放60年与生态变化

一、60年不懈探索和追求,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以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标志,逐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始终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1950年5月16日,政务院发出《关于全国林业工作的指示》,指出当时林业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是“以普遍护林为主,严格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

1963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共七章四十二条,这是建国以后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有关森林保护工作的最全面的法规。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生态建设运动。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恢复了林业部。

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绵延4480千米的风沙线上,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项被邓小平称为“绿色长城”的生态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森林法(试行)》,并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1981年,经邓小平同志倡导,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从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亿万民众年年履行植树义务,持续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

1991年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全国人大修订了《森林法》,颁布了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7年8月,又明确提出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利用十几年的时间投资数千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着不懈努力和创新发展。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林业的“三地位”,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9年6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会议贯穿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主线,突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任务,确立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四地位”,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独特地位”。

二、60年不断耕耘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林业辉煌成就 (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是发展现代林业、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建国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根基和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森林资源明显增长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有力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初步形成了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增加到18.21%。

森林面积达到26亿亩,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8亿亩,增长44%。

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1/3。

人工林保存面积发展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1/3,居世界首位。

全国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15.2亿人次,植树538.5亿株。

2000—2005年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而我国年均增加405.8万公顷,我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的53.2%。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减少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等重点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对生态状况脆弱、生态地位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治理,呈现出森林植被增加、局部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

三北工程:造林3.67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了保护我国珍贵的天然林资源,在98、99年试点阶段投入114亿元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0-2010年投入962亿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