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青蛙旅行的状态和情况

文/Erik在《旅行青蛙》风靡之前,也许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中国App Store的游戏免费榜第一,会是一款放置类游戏,而且,这还是一款来自日本的、未经汉化的放置类游戏。很快,这款游戏成为

文/Erik

在《旅行青蛙》风靡之前,也许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中国App Store的游戏免费榜第一,会是一款放置类游戏,而且,这还是一款来自日本的、未经汉化的放置类游戏。

很快,这款游戏成为了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连《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特别为其开了专栏,煞有其事地就游戏反映出现代人那“孤独的灵魂”这一“社会现象”作了一番解读。然而,就如同这些媒体强行为游戏增添人文情结,强行为自己加戏一样,《旅行青蛙》在国内火,也是多亏了国内玩家强行为自己加戏。《旅行青蛙》从未说明玩家需要扮演青蛙的家长一角,而整款游戏平假名遍布、插画偏手绘童话的风格,都说明了这是一款幼儿向游戏。而到了国内市场,青蛙从“儿童的朋友”转化成了“叔叔阿姨的崽”;《旅行青蛙》再次引发了玩家们“孤独的狂欢”。

其实,玩家因为《旅行青蛙》而狂欢,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就和理解文学作品一样,每个玩家都有自由理解一款游戏含义的权利,即便这些叔叔阿姨脑子里想的,是做小青蛙的老爸老妈;《旅行青蛙》是放置类游戏,但如果你非要说它是养成类游戏,那笔者也没有意见。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热度,不在于玩家怎么玩这款游戏,而是在于,《旅行青蛙》将“国内游戏市场的发展不够健全”这一问题再次暴露了出来。

女性游戏市场远未成熟

《旅行青蛙》是一款来自日本的放置类游戏,其首先在2017年12月25日于日区上线,而它在国区的上线时间要比日区来得晚,是2018年1月9日。但来得晚不如来得巧,不同于游戏在日区的反响平平,《旅行青蛙》在国区受到的待遇明显要好太多,其免费榜第一的位置姑且不提,哪怕是畅销榜,《旅行青蛙》在国区也明显要比在日区混得好。

国区的《旅行青蛙》大有成为吸金手游之势

如果仔细揣摩这款游戏在国内爆火的时间点就能发现,《旅行青蛙》的起势是紧跟在《恋与制作人》之后的。就笔者个人在朋友圈和微博的观察来看,刷《旅行青蛙》状态的,和刷《恋与制作人》状态的大致上是同一批人。尽管很难查到《旅行青蛙》如今的男女玩家比例,但从百度指数能够看出,搜索《旅行青蛙》这款游戏的玩家,女性玩家占到了绝大多数。

《旅行青蛙》的女性玩家占了大多数(截止至2018年1月24日)

因此,《旅行青蛙》这款原本是“幼儿向”的启蒙游戏,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女性向养成类游戏”。女玩家从去年年底的疯狂“养男人”阵营纷纷转投“养儿子”势力——《旅行青蛙》的畅销榜状况证明了女性游戏市场的惊人需求。国内女性游戏市场真的很大,单从《恋与制作人》短短一月营收破亿的数据就能够感受到国内女玩家肥到流油的钱包。但是,市场虽大,问题也同样尖锐:国内女性游戏市场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

《旅行青蛙》在日本市场自上架以来,热度一直没有上过任何推荐,虽然Hit-Point公司底下不止《旅行青蛙》这么一款放置类游戏,同门的《猫咪后院》甚至还有真人电影,但其最高不过免费榜23的排名,说明这些游戏在相对更为成熟的日本手游市场里承受着相当大的生存压力。事实上,放置类游戏从来就无法吸引日本女性玩家,日本女性玩家有着更为宽泛的选择余地。数据显示,日本女性游戏市场规模在2016年年底就超过了160亿日元。比起《旅行青蛙》,市场有《i7》、《A3!》等更为立体、精致的乙女向游戏供女玩家选择;不仅如此,即便是《怪物弹珠》、《FGO》这类日本国民级手游,女性玩家同样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次元向游戏对于玩家性别的区分是较为模糊的。

笔者倒不是说国内的女性向市场就有多么的不堪,毕竟像《梦王国与沉睡的100王子》这类的乙女游戏都已经引进国内,国内女性市场正在起步。但是,日本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女性玩家口味是不同的,游戏厂商不能照搬日本乙女游戏,更不能连蒙带猜地去揣测国内的女性玩家究竟喜欢什么、想玩什么;单靠立绘和CG这种纸片人老公就想赚到女玩家的钱,未免有些痴人说梦。事实上,国内女玩家无论是基数还是质量都相当不错,《恋与制作人》的出现也许正巧戳中了国内众多女玩家的痛点,但是营运商的态度却让这一市场的成长受阻:

国内真正适合女性玩家的游戏,真的不算多,即便有了稍微接点地气的《恋与制作人》,不成熟的行业操作又无法满足女玩家愈发丰富的需求。因此,当《旅行青蛙》这款略显蠢萌的放置类游戏出现时,女性玩家就像捡到宝一样扔下了“老公”,抱起了“儿子”——小青蛙的火热,是女玩家们妥协之下的产物。

乱象依旧存在

女性玩家市场在起步时出现这些问题,比如游戏选择太少、游戏质量不高,等等,其实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阵痛。相对于女性游戏市场的问题,《旅行青蛙》在国区暴露出的市场乱象问题其实更让人揪心。

笔者曾经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一款游戏火了,那么哪些东西会跟着一起蔓延起来?周边?公众号?抑或是同类型游戏?都不是。在对游戏市场进行多次观察之后,笔者得出了结论:能够随着热议游戏一起火起来的,是外挂和山寨。

外挂和山寨绝对不是中国特色,但是国内市场擅长挖掘这种“毒瘤产业”的潜力。“吃鸡”外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而现在,外挂已经将魔爪伸向了《旅行青蛙》。

《旅行青蛙》的百度百科里已经有了提醒广大玩家谨防外挂以免上当的新闻链接。“20块钱即可获得无限三叶草”,这个诱惑有点大。《旅行青蛙》也许看上去是一款放置类游戏,但它其实是一款披着放置类“佛系”游戏外衣的氪金收集类手游。的确,玩家院子里的三叶草长得是挺快的,青蛙出门一趟的时间也足够玩家收好几次菜,但花样百出的旅行食物和道具,是玩家无法光靠收菜在短期内实现的。玩家氪得越重,青蛙才会跑得越远,玩家能够收集到的照片才会更稀有。《旅行青蛙》唯一的卖点就在于照片的收集,毕竟这款游戏连社交系统都没有,玩家无法和别人分享实时游戏状态,能做的也只是点开门帘,默默欣赏自己“儿子”寄回来的照片。这些照片的稀有度,与玩家的氪金度正相关——玩家需要让青蛙携带已拥有的最为昂贵的道具出门,才有可能获得最为稀有的照片;至于怎么获得这些昂贵道具,那就是摇奖(开箱)。

游戏中的稀有的照片长这样

开箱系统,使得原本“佛系”的随缘旅行玩法变成了收集刚需。由于有利可图,才让《旅行青蛙》这种游戏也开始受到外挂的肆虐。相对于外挂的恶劣,国内山寨《旅行青蛙》游戏的出现,在笔者看来就有点荒诞了。《旅行青蛙》的iOS版本并没有汉化,因此名字到现在都是《旅かえる》——游戏名称既可译作《旅途》(旅帰る),也可译作《旅蛙》(旅かえる),这是个日语谐音。这给了山寨商以机会,国内App Store出现了中文名叫作《旅行青蛙.》的山寨游戏,蹭着同名游戏的热度,卖的内容却是跳一跳。要命的是,这还是个收费游戏,30块钱,不知道游戏作者的良心会不会痛。

外挂和山寨,从来都是国内游戏最为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些毒瘤不可能因为一两款游戏被爆有外挂、有山寨而从此销声匿迹,笔者的意图,也只是在于提醒玩家不要上当。而现在,对于《旅行青蛙》而言,它还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由于在中国区商店没有游戏版号,这款手游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在中国区商店下架的危险。目前这款游戏已经上了App Store清榜黑名单,小青蛙的前途,令人担忧。

尽管说《旅行青蛙》是日区游戏,在国区的App Store出现,表面上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不都同样是苹果商店的游戏吗?但是,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在去年下发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来看,这种情况已经被明令禁止。自去年7月1日起,未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移动游戏,都不得上网出版运营;对已经出版的移动游戏的升级作品及新资料片,则被视为新作品,需重新审批。这一条例同样适用于App Store。也就是说,国区已经不支持所谓的“国际版”游戏,这一办法遏制了某些厂商逃避审查的投机行为,即让移动游戏在其他区上线,再往中国区进行转区。对此,苹果方面表态,对版号的审核会更加严格,所以在审查流程上会把关会比以前更细。如果发现游戏没有版号,就会让游戏下架。因此,如果《旅行青蛙》想要在国服继续上线,就必须专程申请国区游戏版号,让游戏在国区合法化。

如果Hit-Point比较重视中国市场,那么《旅行青蛙》的前途是不用过于担心的。广电总局对于认真完成版号流程的公司并不会过于苛刻,已经在申请版号过程中的游戏,总局也不会给出强硬态度。所以说,只要Hit-Point抓紧办理,《旅行青蛙》今后依旧还能够继续和玩家们见面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