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旅行13
蓝瑛 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纵178.5厘米横86厘米《明史》并未为他立传,他却是明朝最著有的人物。不读书做官,也不养家挣钱,一生只为游山玩水,最终跑遍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徐霞

蓝瑛 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纵178.5厘米横86厘米
《明史》并未为他立传,他却是明朝最著有的人物。不读书做官,也不养家挣钱,一生只为游山玩水,最终跑遍大明的两京一十三省——徐霞客,他走过的是一个怎样的旅途?
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阴市)人。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是个读书人,后来无奈当了老板。
徐有勉的儿子徐霞客,其实是个天生的读书材料。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载:徐霞客“童时出就师塾,矢口即成诵,搦管即成章。”
抛开家族的科举阴影,徐有勉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儿子们,读书归读书,科考归科考。
徐霞客的家族是江阴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曾有田产四万余亩。家族繁衍,分家析产,徐霞客的曾祖徐洽仍得田产一万二千六百亩。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徐家有些大不如前,但这完全是相对的。决计告别科考的徐有勉,一心振兴家业,而妻子王氏,又是徐有勉的得力帮手。

明代绘画
王氏同样出自江阴城大户,不仅是位大家闺秀,更是一位奇特女子。徐家的主业是田稼,王家的产业则是纺织。王氏嫁入徐家后,与丈夫开辟了新的挣钱门径:织布。徐家的织布作坊,有织机20余架,这在当时已是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徐家的纺织没有品牌,却相当驰名,陈继儒《王孺人传》载:徐家“织布精好,轻弱如蝉翼,市者辄能辩识之。”顾客一看就知道是徐家的产品,华亭、松江(今上海)的市场被徐家占领,家业在徐有勉夫妇手上再度中兴。

游戏
徐有勉夫妇更重要的收获,是老来得子。王氏四十一岁时生下了徐霞客,这时徐有勉的长子已经二十一岁了。当时女子的生育年龄多在二十来岁,徐霞客的出生,算是一个奇事。徐有勉夫妇对这个“老来子”,不能不格外偏爱。
王氏是一位当家理财的好手,一手打理家庭纺织,业余时间还喜欢种豆。王氏种了一大片扁豆,藤蔓形天然的凉棚,“豆实垂垂,机声轧轧”,王氏让织工在豆棚下织布,工作环境优美,劳动效率高,王氏还是企业文化的有心人。放弃了功名之念,徐有勉一心经营田产与纺织。有钱又有闲,徐有勉兴趣是侍弄园艺,然后就是四处游玩。

云龙大案
徐有勉时有远行,有时乘船,有时骑马。有一次,徐有勉骑马外出游玩,不小心堕落马下,掉进了河里。所幸没出大事,徐有勉只是受了重伤,摔折了一条腿,从此跛足而行。这位有钱的徐跛子,时常带着儿子徐霞客游山玩水。
这时的徐霞客,正是上学读书的时候,并且对读书很有兴致。徐有勉对徐霞客学业并不太上心,这要是有了好去处,说声走就走,还带上儿子一起走。
先生教的书,当然还是正统的那一套。读四书五经,以谋求功名为目标,围绕科考的指挥棒,这也是主流的价值观。徐霞客很有读书的天赋,但却喜欢读一些“闲书”。有一次在私塾里偷看一本探险游记,不经意间眉飞色舞,塾师一看原来如此,赶紧向徐霞客的父亲告状,要他管管孩子,这样下去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徐有勉却说:这是孩子的爱好,追求什么功名啊!
喜欢看的书,先生不教,徐霞客只有自己买,自己读。徐霞客特别爱书,有时外出发现新书,手头一时缺钱,徐霞客二话不说,脱掉身上的衣服卖了,弄得家里到处都是书。

明代绘画
读了近十年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五岁的徐霞客参加了一回童子试,自然没有考取。没有人有他读的书多,也没有人知道他读书干什么。
明季的社会,已经有点乱,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有勉又遭遇盗匪绑架,徐家上下乱作一团,只有王氏格外冷静。徐家与人并无冤仇,灾祸肯定是冲着钱财来的。王氏决定不报官,找通黑道的中间人与绑匪交涉,甩出一笔钱,赎回了丈夫。遗憾的是,徐有勉没有妻子老道,与绑匪争执时被打成重伤。一年之后,徐有勉不治身亡。
这一年,徐霞客十八岁。

明代装束
十八岁,意味着成年,徐霞客与兄长分家。与父亲相比,徐霞客学会父亲的游玩,也喜好上了游玩。但父亲理财的本领,徐霞客一样不会,也毫无兴趣。尽管罗氏是把当家的好手,但母亲太了解儿子了,仍旧不放心。母亲王氏与徐霞客生活在一起,帮助徐霞客当家理财。
成年的徐霞客依旧悉心读书,但读书又不去参加科考。除了读书,徐霞客依然不经营家业,没事就四处游荡,到处交友,成为乡邻眼里的“白相”——不务正业之徒。有一天,徐霞客竟然对母亲说:我要出趟远门玩玩。
王氏一听,兴奋地说:好啊!什么时候带我出去看看?
后来,年迈的王氏还真的与儿子一道,出了几趟远门,共同游山玩水。天启四年(1624年),年届八十的老母,跟随徐霞客游玩了常州荆溪、句曲(茅山)。

明代绘画
以现有的《徐霞客游记》疏理,徐霞客的旅行始于二十一岁,终于五十四岁去世前的一年,有明确出游记录的年份计达二十年。徐霞客的一生,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是在旅游的路上。实际时间,应该远不止这些。
饱学而不求功名,父亲赞同,母亲支持,这时的徐家,已经与大明传统的价值观彻底决裂了……
(选自拙作《明朝大博弈》)

明朝大博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