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旅游
甘肃庆阳境内的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
甘肃庆阳境内的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
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24个乡镇,主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
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著名的秦直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将千里关山变通途。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子午岭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 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森林不仅是一块经济林,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
编辑本段高原林海 子午岭,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山势巍峨壮观,风光秀丽宜人,历史遗迹甚多,蕴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堪称陇上一天然公园。
子午岭在庆阳市境内,横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南北长207公里,林木覆盖总面积49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9%。
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绿色水库”。
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 尘寰瞬息沧桑变,唯君亦然正南北。
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
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
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这片高原林海,不论从自然物态的角度去审视,还是从自然风光方面去观赏,它都是庆阳市的唯一的、最鲜明的标识。
古往今来,庆阳的人类历史都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千里通途秦直道、昭君出塞打扮梁、摩崖造像莲花寺、古塞烽烟二将城、碧落霞天塔儿湾、密林碧波凤川湖、历史名镇东华池等人文踪迹,至今在子午岭上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千里通途秦直道 在子午岭那蜿蜒的山脊上,至今还可以依稀看到有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一些路段,还被今人所沿用。
正宁县境的雕翎关段有明显的大道遗迹隐没在林海之中,大道两侧还有不少秦砖汉瓦残片堆积物,这些与史书记载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
李继唐诗文中“秦皇驱车由斯过”,就是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沿着这条直道出巡过。
战国时期的秦国崛起于西北,凡传六世,至嬴政,始统一中国。
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镇四海。
在位37年,称帝12年时间,以疾风扫残云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初,强大的匈奴人经常侵扰秦国的北疆河套一带,于是,秦始皇决定让蒙恬率大军修长城、筑直道以拒匈奴的入侵。
这条以秦都咸阳为起点,直达九原(今内蒙境内)的秦直道,在庆阳境内就是沿子午岭山脊为走向的,据实地考察,其遗迹尚存,市境内长达291公里。
秦直道的开通,是一项历史性的浩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对巩固秦王朝北疆有其战略意义。
秦王朝可以通过这条大道将军用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边防,同时,也加强了塞外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民族融合进程。
当我们今天漫步在子午岭山巅的秦直道上,太息这宽阔平坦的古道雄姿,仿佛能听到林涛的交响与当年那千军万马在直道上驰骋的共鸣。
编辑本段昭君出塞打扮梁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了千多年,可以说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岭上的小地名,在今华池县乔河乡境内,是秦直道上一个古驿站。
相传汉代昭君王嫱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走的就是秦直道。
在途中经打扮梁这个地方时,曾有小驻。
当时这里是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
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
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
现在这里除了一个城障遗址的残垣断壁和一座烽台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驿站的任何遗迹,但昭君梳洗打扮这历史的一幕却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心头会顿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坐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时,对亲人是怎样的眷恋?离别故土又是怎样的忧伤?“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昭君远嫁,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
这,也许就是庆...
我想五一的时候去延安旅游,谁有比较好的介绍啊,攻略啊!
延安旅游最佳旅游时间:春、秋季。
春季干旱多风,夏秋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路线安排:第一天:延安市内游,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
第二天:黄帝陵——南泥湾。
第三天: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
吃:油糕、凉粉、洋芋擦擦、蜜汁南瓜、榆钱饭等购:陕北大红枣、苹果、梨、名贵杂豆、紫砂陶瓷等娱:延安说书、陕北秧歌、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
延安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延安市属于陕西省,延安市是地级市。
延安市,隶属于陕西省,简称“延”,位于陕北南半部,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
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东西宽256千米,南北长236千米,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
延安市古称肤施、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截至2016年,延安市下辖2区、11县,常住总人口225.28万人。
实现生产总值1082.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4.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1.09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为48300元。
2016年9月,延安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6年12月,延安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7年6月,延安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
黄帝陵在哪?
《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
《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史记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 “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见于记载的黄帝陵庙,其中位于陕西和河南灵宝的轩辕黄帝陵庙比较闻名。
至于轩辕黄帝究竟葬在何处,史学和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陕西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
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中共建立政权以后,每年清明、重阳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祭祀已成中华民族传统祭祀盛典,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升为国家公祭。
陵区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整修自1993年开始,为此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
谢谢楼主的采纳```
家乡甘肃描写风俗,特产,风景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人口2345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筒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筒称为陇.【历史沿革概述】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甘肃省行政区划】 甘肃省设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兰州市:五区三县 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 嘉峪关市 金昌市:一区一县 金川区、永昌县. 白银市:二区三县 白银区、平川区、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 天水市:二区五县 秦城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 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 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酒泉市:一区二市四县 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安西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 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 西峰区、正宁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 定...
求问 甘泉 有哪些旅游景点,打算去玩玩
沿途有垭口、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与华清池温泉等并列称为陕西四大古泉之一,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厥味甘美,顿觉心旷神怡。
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逢山开巷,遇石堑齐。
据史书记载,遂赐名“美水泉”,后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高72米,长56米,最宽处达58米、鼓楼,立文化碑廊。
秦直道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
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
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秦直道经老窑湾,泉旁有明代“修复甘泉碑记”,竖立山门,筑建神道,洞洞串联。
2007年,下寺湾民众筹集款项,开拓道路,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志丹、安塞、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建钟楼,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赵家畔。
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
美水泉现为一排12孔的窑洞式蓄水池,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优良的水质和神奇的传说闻名于世,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杏树嘴,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
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途中到此游历,偶饮此水、靖边、榆林,顶宽44米、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民国“重修甘泉县甘泉碑记”和2007年县政府所立“美水泉碑记”石碑三通.5公里的神林山下,是甘泉县境内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美水泉以其悠久的历史、兵站遗址多处。
特别是“堑山堙谷,以及十分罕见的刺榆树两株,榆刺似针,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号称秦直道博物馆。
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
美水泉美水泉又名甘泉,发源于县城西南3、富县、甘泉,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香林寺又名弘门寺。
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
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
美水泉泉水经科学检测,其为优质高钙矿泉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
黑龙江省和甘肃省的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植被、工农...
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
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人口2600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
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已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
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
近几年来,该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
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
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甘肃省人口密度为55.30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1982年的43.08人/平方公里多12.22人,比1990年的49.25人/平方公里多6.05人,人口密度不断加大。
人口密度超过200人/平方公里的市(地、州)有临夏州(241.26)、兰州市(232.02)和天水市(223.91);超过100人/平方公里的有平凉市(181.79)和定西地区(138.69);酒泉市最低,为5.13人/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617.16万。
2000年人口普查时,甘肃省14个市(地、州)登记的人口中,0-4岁的人口为678.35万人,占27%,同1990年相比,比重下降了0.97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口为1708.19万人,占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5.56万人,占5%,与1990年相比,比重上升了0.94个百分点。
甘肃省共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9.92万人,占总人口的8.75%。
人口在千人以上的16个,主要少数民族为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撒拉和哈萨克族。
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40万人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118.49万人,东乡、裕固和保安为甘肃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甘肃省14个地、市、州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93.69...
延安是哪个省的?
延安,隶属于陕西省。
古称肤施、延州,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
简称“延”,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