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带孩子旅行计划表

“带娃环游世界”引发吐槽最近有篇网文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给自己五岁孩子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没有让

“带娃环游世界”引发吐槽

最近有篇网文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给自己五岁孩子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上3万元一年的早教班,也没给孩子上8万元一年的双语幼儿园,未来也买不起800万元的学区房,但是他们愿意辞去工作,带孩子一起去“环游世界”。

文章中每一幅精美图片之后都附上一句话:墨西哥城瓜达卢佩圣母堂,想让你懂得贫穷的边缘;耶路撒冷哭墙,想让你明白,虔诚的人们在期待着灵魂深处无尽的救赎;墨西哥太阳金字塔,想让你了解,种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千年以来绵延不休;黄石公园,你看到慢吞吞的野牛,一触即发的沸水熔浆,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清澈水面;在华盛顿,你在林肯纪念堂里第一次听说了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天啊,足够多了,就是这40句“想让你知道”、“想让你看到”深深地刺痛了一群人,而文章结尾他们却说“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

先是一位专栏作家毛利听出了这篇网文的“不协调音”,她称自己“顿时气炸了”。她嘲讽道:“买800万元学区房是庸俗,带小孩环游世界就不庸俗了?”

然后是一位儿子3个月大就离婚的单身母亲,几乎愤怒了--“没有学区房,也没法环游世界,我就该跟孩子道歉吗?”

这位单身且辛苦带娃的母亲说:“每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完美的童年,然而每个人有不同的经济实力和资源,教育理念也大相径庭,构建的童年必然有着天壤之别,没有任何标准可作衡量,任何走心的付出都值得尊重,选择与你能力匹配的都是最好的爱。”

接着,名为“莫讲”的自媒体,把吐槽升华为理性的分析。文章认为,这种励志文是“鸡汤”,而且很可能是有商业利益驱动的“毒鸡汤”。

“买不起800万元的学区房并不可耻,因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真正可耻的,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有钱人,他们为了炫富,为了流量,为了粉丝,为了打赏,完全不顾穷人的实际情况,就忽悠穷人辞职去环游世界,这才是最可耻的。”

这些广泛的争议、吐槽,正是反映了当下人们对教育理念的巨大分歧。我们该如何反思当下的教育?该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

反思之一:应试教育并非全部

就《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而言,应该看到其“正面”的一面。它提醒我们认识应试教育的不足。

买学区房、上培训班、考个好大学、再找个好工作,未来争取成就一番事业,这是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这个期待无可厚非,很多家长正是通过一层一层的应试教育闯关夺寨、挤上“独木桥”,才在大城市有了立足之地,他们当然也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复制这条“成功”之路。在中国当下,优秀的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品。如果家庭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通过购买“学区房”,这条路也许更好走些。

但是,这些家长应该仔细思考一下,他们如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在社会拥有自己的一个位置,仅仅依靠的是那个大学牌子吗?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周边的同学、朋友、同事,你就会发现:当年那些在学校考试成绩强于你的同学,如今在生活的美好程度、自由程度上可能并不如你;身边很多同事、朋友生活美满、事业成功,可是他们并非名牌大学毕业。

这就说明,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来说,学校提供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把孩子的全部人生押宝于“学区房”也是远远不够的。

反过来说就是--年轻的父母们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重任都寄托在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大学上,教育无法承受如此的“重担”。

一方面,当前教育体制尚有不足之处,能够提供的教育并不完善。

学校主要提供智力方面的教育。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创造力、想象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创造力、想象力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然而这两方面的素质培养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是被严重忽略的,因为对这两项能力的认同、判定具有主观性,无法通过标准化的考试体验出来。

怎么办?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弥补这个短板。

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无法取代家庭教育。

这主要体现在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上,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是相近的,决定孩子未来不一样的人生--主要还是非智力因素。

在国外,非智力因素也被看作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就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靠人际关系和他为人处事的能力。”这“ 85%”所指的正是非智力因素。而这些素质的培养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更离不开父母的引导、熏陶。

所以,仅仅学校提供的应试教育,并不能满足孩子成长发展的全部需要。

反思之二:家庭教育不等同“见世面”

由上面的反思,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不应该把家庭教育等同于简单的“见世面”,更不能等同于为孩子拼命花钱。

《新京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也指出:“不管是800万买学位房,还是带孩子环游世界,都表明了现在很多人育儿费时又费钱。但不论是花费数百万环球旅行式的教育投入,还是800万学区房式教育投入,这些建立在高额投入上的教育竞争,是否真的符合教育价值与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很多家长,他们会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表”,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盲目地让孩子“增长见识”。例如:这个星期日去“玻璃博物馆”参观;下个星期日正好达利画展来到中国,也要去看一下;再下周则是“汽车博物馆”。

殊不知,家庭教育一定要懂点教育心理学,从兴趣出发才有效,“填鸭”是无意义的。

应先把家里《玻璃器--璆琳琅玕》这本书拿给孩子看,如有兴趣就去“玻璃博物馆”。如果没有兴趣,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受苦”呢?至于达利嘛,难道不怕“狰狞”的“超现实主义”会把孩子吓坏;如果米罗、毕加索来了,看看也无妨,达利还是等孩子长大后再研究吧。

事实上,很多重要的家庭教育是不需要花钱的,但一定是要花费父母的时间、精力、耐心和智慧。

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方面的家庭教育为例。

可以和孩子共同编故事。孩子晚上经常吵着要听故事,可以利用身边的事情编简单的故事,锻炼他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孩子的世界。

最方便的模式就是“某某历险记”这样的主题,这是一个延绵不断的框架,可以把生活中所见、你想对孩子说的话等任何你希望表达的内容都放进去。操作起来,可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参与。例如:“他们在大森林里遇见了谁”、“这时谁传来奇怪的声音”。孩子们的思维没有束缚,通常非常具有发散性,可以决定故事的发展。

此外,同一种玩具可以有多种玩法。例如普通的积木,可以打破立体结构的常规玩法,变成平面图形;可以和动物模型一起搭“动物园”;可以和橡皮泥结合搭建更复杂的结构(教堂等)。总之,任何一种玩具都可以创造性地尝试新的玩法。

以上这些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不需要花什么钱,也无法晒出“高大上”的图片,但对孩子的成长却非常重要。

反思之三:教育应该回归本质

不论何种方式的教育,也不论家长们倾向何种教育理念,都应该最终反思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育人”,培养真实、独立、理性、身心健康的人。

易中天今年5月在“广东中山基础教育论坛”谈了一段话,也同样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坚决反对‘望子成龙’,而应该是‘望子成人’,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偏离了“育人”这个本质,孩子就不是健全的孩子,轻则带来生活的困扰,重则是人生悲剧。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2016年2月份“18岁史学天才林嘉文自杀身亡”。一个高中生,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被捧为天才,却因忧郁症自杀。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他究竟是怎么了?

他在遗书上这样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这是一个孤独、忧郁的孩子,也是一个顺境中被捧杀的井底之蛙。

如果除了历史,他再了解点自然、科技、艺术、文学,他的思维会更加多元;如果除了研究学问,他再去踢足球、谈一场恋爱,他会知道人生的丰富性和多种可能性。如果他再懂得“可以和历史序列中的人成为朋友”,那也就不会感到孤独。这是一个缺乏挫折教育带来的悲剧。

类似的悲剧还有:最近小有成就的创业者苏享茂,被网站结识仅几个月的前妻敲诈致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再远些,90年代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两次被身边的人投毒,至今凶手逍遥法外,而她自己成为植物人。

苏享茂对身边人对自己财产的贪婪没有警觉;朱令对周围熟人对自己的嫉妒以及愤恨没有警觉。苏享茂、朱令都是智力超群的人,可是在非智力因素上有欠缺,遇到了恶人后便酿出悲剧--其根源是教育的缺失。

相反,如果遵循“育人”的教育本质,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难道找不到好工作?难道不会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所以,信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家长就应该少些焦虑,多些自信。

短评

人生的三种教育

我们的一生大概会接受三种教育:第一种是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教育;第二种是传统教育体制带给我们的学校教育;第三种是“自我教育”,即个人主动地从社会、书籍、别人的人生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自我教育”相当于“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孩子长大到一定阶段才具有的能力。在这之前,孩子无时不刻面对前两种教育。然而,当下中国教育面临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畸形。

如果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不足,肯独立自主、因材施教、投入更多高质量的陪伴于孩子,这个状况就可以改变。

学校教育方面,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话题,恐怕一朝一夕难以改变。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通过买“学区房”可以在应试教育中处于一定竞争优势地位,但一定要明白--不可因此而忽略、放松了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

没能力买学区房的家庭怎么办呢?可能你的孩子只是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落后别人家孩子,但是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不要输给了别人。过去不识字的老太太都会教育子女:“别人富时你给他一头牛都不会理睬,别人穷时给他牛毛都重要。”相信你也有能力给孩子良好的家教。

此外,人生还有“第三种教育”,如果抱着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态度,你的孩子一定会后来居上。

在我们身边,通过“自我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其实很多。

例如笔者一个“70后”朋友,初中时厌学,上了中专。中专毕业就参加工作,工作几年后开始进修大专文凭;同时,他还参加本科自学考试,几年以后拿下本科文凭。之后,他自学法律,几年后连续两次奋战律考,在工作后第十年获得律师执照。在这期间,他本职工作方面也没落下,曾被评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

如今他是基建工程领域小有名气的律师,同时是多个创业项目的老板。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凭藉执着的信念、持续的努力、清晰的目标、经常的反思与精进,个人的命运就可以改变。学区房、环球旅行--还重要吗?(作者:刘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