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旅行的说说
大多数人都喜欢旅行,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但如果你问他,为什么旅行?每个人的回答却不太一样。一,长见识最常见的回答是,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旅行可以长见识。大家有个共识:读书
大多数人都喜欢旅行,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但如果你问他,为什么旅行?
每个人的回答却不太一样。
一,长见识
最常见的回答是,看万卷书,行万里路。
意思是,旅行可以长见识。
大家有个共识:读书长学识,旅行长见识,经历长胆识。
我们觉得,相比学识,见识和胆识更重要,前者是书本上的,后两者是亲身经历的,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促进作用。
去旅行,去看新东西,可以长见识。如果是户外旅行或打工旅行,因为需要亲身体验,还会长胆识。
这样说来,花费不太大的话,是很划算的一种教育。
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这样的回答,怀着功利性。
因为旅行有用,我才去旅行,它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才喜欢旅行。
说服家长,比较有效。不是么,他们都希望,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爸妈,旅行很有用啊,还不让我去?
其实我们心里也清楚,喜欢去旅行,未必是因为它“有用”,主要还是觉得,老子去旅行,心情就是好!
二,暂时抽离
为什么心情好呢?
因为走着走着,发现周围都是新的,接收到大量刺激,觉得一切都美好。
旅行,让我们暂时抽离了眼前的生活,脱离了那些条条框框和各种眼色,跳到圈子之外,感受各种变化。
是的,旅行让我们觉得,原来生活这么丰富。还有好多事情,是我没见过的。
所以才有人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你问看了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但如果你不让我看,觉得太可惜。
现实的生活,实在太枯燥了。每天两点一线、固定作息,见到相同的人和事,心都磨出茧来了,再不出去看看,真要憋死了。
不少人把旅行当放风,只有放出去,才感觉还活着。
一旦心情好了,艳遇的概率都会增加,因为双方都跳了出来,不再斤斤计较,看谁也都顺眼了。
而旅行,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时空,让你尽情去想象。如同看到山清水秀,想象自己也可以在这里生活。
也难怪有人说,旅行有治疗作用,可以治愈忧郁症。
所以,每次旅行快结束的时候,会觉得好失落,心想:好不容易出来了,怎么又要回去,又要去面对那些烦恼,一遍又一遍。
如果每天一睁开眼睛,一切都是崭新的,那该多好啊!
我过去爱写游记,不是要拿稿费,只是想留住那种感觉。那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那种一望无际的感觉。你觉得你还年轻,还有各种可能,去经历更多……
三,堵住别人的嘴
也有人去旅行,没那么多感慨,就是为了堵住别人的嘴!
在你身边,肯定有过这样的人:去了一个地方,没完没了说个不停。
都说那地方不错、很有名,你们都去了。那好,我也去一次,拍张照、留个纪念。再有人说起,可以淡淡地回一句:哦,我去过。
别人也不好那么兴奋了。
不得不承认,旅行有一种炫耀功能。
如果不那么孤傲,至少可以在别人谈论的时候,也插上一二句。
虽然我们知道,那些有名的地方,已经不再是那个样子了。那些风景,也已经被同样的角度拍过千万遍,但我们还要拍它,而且要把自己拍进去。
是啊,它再有名,但是没有我。现在有我了,为它弥补一点缺憾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看风景,只是为了拍照。拍完走人,不留遗憾,免绝后患。
四,人在旅途
关于旅行,听过很多种说法。
前些年流行的,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有一种跟它相反,但更豪迈:天下没有远方,哪里都是故乡!
也有宿命般的,意味悠长:上帝造人,首先让他旅行,其次才是乡愁……
还有更玄的,联系前世今生:
你所看到的地方,其实已经来过,你所遇见的人,其实早已熟识。在这人世间,你我都是来者。
昨日是他乡,明天即异国。
当然,还煽动性的:我还年轻,我要上路!或者,去旅行,去遇见未知的自己!
……
等等,等等,说法各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旅行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自己从未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羡慕那些一直在旅行的人。总感觉他拥有的,比我们要多。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商家就会炒出什么人,说他(她)是旅行达人。
卖了房子环游世界,或者只带几块钱,就穷游了天下,随身还带着好几个摄影师。
有时只带了一条狗,就扬帆远航了,他和他的狗,很有爱心地出现在了很多个国家……
也不全怪商家,因为这是我们心底的诉求。他们只是在想办法,把旅行换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满足我们的想象。
旅行不会变老,因为总有人奔向灿烂的远方。
对于远方的思念和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绵延不断,比单个生命更长久。天长地久有时尽,消费旅行无绝期。
但,我们都知道,看遍天下美景,吃遍天下美食,玩遍天下美女(男)——这个目标过于宏大,只能在武侠小说中实现。
雷锋同志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旅行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旅行中去,最终是玩不完的。
五,旅行的归宿
关于旅行,有一种看法,你可能不一定想过。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旅行,他最终会不会感到虚无,是不是全都浮光掠影,根本没在生活?
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去旅行的时候,把别人当电影看,反正不在里面生活。
吃不惯、住不惯,我们也会劝自己,来都来了,就忍一忍,入乡随俗吧。长时间居住,肯定不习惯,闹不好有种族冲突。
最熟悉这里的,肯定是当地人,而不是旅行者。
如果你真的热爱某个地方,不是走一遍,而是住下来。不止住下来,还要挽起裤脚,娶妻生子,和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这样一来,你就不是行者,而是常住人口,反过来一想,这跟你之前的生活,又有多大区别?
旅行的心态,种种的美妙,也就彻底消失了。
凡是全身投入的,大都是悲剧,比如我们的生活。凡是不必太投入,只需袖手旁观,就会变成喜剧,比如去旅行。
这样一想,就会觉得,那些真正的旅行者,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他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所以,相比到处跑的旅行,旅行的心态更重要。
这种心态,就是你随时可以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看自己的生活。所有的苦痛、泪水,都变成命运的玩笑;所有的欢乐、笑容,都是珍贵的见闻。
有丑恶,也有善意;有肮脏,也有闪光,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出戏。你是戏中人,你是景中物,几十年来浑然不觉,跳出来一看,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真是太有趣了!
很幸运,写作给我提供了这种旅行的心态。
我所追寻的东西,似乎永远在前方,而且即便是过去的事,也会随着旅行而逐渐改变。
因为你的过去,会随着你走过的路,而逐渐变化。这不只是你过一天,就增加一天的那种新鲜体验,而是更把更遥远的过去——那时你还是一个孩子,和现在的这个你,联系在了一起。
每一次走到一个新的地方,你会再次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你已淡忘的情感,不复存在的故我,或者你已经失去知觉的事物,正潜伏在某个异地,守候着你的到来。
它不止在异国他乡,也在你的身边。
是的,这便是旅行: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______
我叫刘杰文
曾是IT技术男,忽然惊醒,换了种活法,爬山探险,长居藏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