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苏东坡,旅行

例子苏东坡
古人旅行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著名的旅行家徐霞

苏东坡,旅行

例子苏东坡

古人旅行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

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是有仆人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的。

仆人队伍更为壮观的也大有人在。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

旅途中发生的事!我和女儿出去旅游,在途中看到苏轼正用一块大石头...

1.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

旅游是指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

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活动。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行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

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世界旅游组织指旅行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55公里。

1. 旅行(1)释义:主要指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

(2)结伴远行:《礼记·曾》:“三年之丧练,不羣(qún 同“群”)立,不旅行。

” 汉 刘向《·辨物》:“麒麟……不羣居,不旅行”。

宋 苏轼《台记》:“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 ,杖履逍遥於其下,见山之出於林木之上,累累如人之旅行於墙外而见其髻也”。

(3)技术定义: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

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2. 旅游(1)释义:“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2)发展历程: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旅游网站纷纷落户。

促进旅游这个行业大力发展,旅游网经这些年的发展后已多如牛毛,旅游网站的发展也日趋成熟。

关于苏轼的小时候的故事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

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

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

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

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

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

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

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建宁二年,送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日:“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缓,弓怖俱亡,日:“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滂由母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日:“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顾谓其子日:“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六岁入学。

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

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苏东坡和另外一个学生是最受老师夸奖的。

那个学生是陈太初,后来也考中科举,但是出家做了道士,一心想求道成仙去了。

陈大初在晚年时,一直准备白昼飞升。

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

朋友给他食物金钱。

他出门之后,把那食物金钱全散与穷人,自己在门外盘膝打坐,在不食人间烟火之下,就准备脱离此红尘扰攘的人间世。

几天之后,他呼吸了最后一口气就不动弹。

那位朋友叫仆人把他的尸体移走。

但是当时正是新年元旦,在一年如此吉祥的日子,仆人们不愿去搬运尸体。

但是死人说了话:“没关系,我可以自己搬运。

”他立起身来,自己走到野外,在一个更为舒适的地方死去。

这就是一般所谓道家修炼之士的“白昼飞升”。

幼年时,苏东坡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

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

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

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

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

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

这种情形在孩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

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

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

他们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

他们想用做砚台,非常合用。

砚台必须用一种有气孔的特别石头,要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

这种好砚台对书法艺术十分重要。

一个上品砚台往往为文人视为至宝。

好砚台是文人书桌子上的重要物品,因为文人一天大半的生活都与之有密切关系。

父亲给孩子一个砚台,他必须保存直到长大成人,他还要在砚台上刻上特别的词句,祝将来文名大噪。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

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

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

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正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

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膊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奖励文学艺术。

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

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

正是在这个时候儿,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

幸好在这位大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

虽然苏东坡记载了不少他成年时代做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的传记作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病的结构形态。

苏东坡倒丝毫没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

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旅行lǚ xíng 基本解释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横越全州的旅行详细解释1. 群行;结伴而行。

《礼记·曾子问》:“三年之丧练,不羣立,不旅行。

” 汉 刘向 《说苑·辨物》:“麒麟……不羣居,不旅行。

” 宋 苏轼 《凌虚台记》:“方其未筑也,太守 陈公 ,杖履逍遥於其下,见山之出於林木之上,累累如人之旅行於墙外而见其髻也。

”2. 远行;去外地办事、谋生或游览。

唐 耿湋 《客行赠人》诗:“旅行虽别路,日暮各思归。

” 唐 欧阳詹 《南阳孝子传》:“ 贞元 九年,某旅行 虢州 。

” 丁玲 《阿毛姑娘》:“在这旅行之中, 阿毛 所见的种种繁华、富丽,给与她一种梦想的依据。

”3. 远行的人。

《太平广记》卷三二六引《异闻录·沉警》:“奉使 秦陇 ,途过 张女郎庙 ,旅行多次酒肴祈祷。

苏东坡的《终了》是什么

《苏东坡传》·第二十八章 终了作者:林语堂 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岁,留在身后的是一代死亡、颓丧、疲惫的文臣学者。

他父亲神宗有子十四人,他只有一子,乃“刘美人”所生,亦在幼年夭折。

他弟弟继位,是为徽宗。

徽宗身后遗有儿子三十一人、几幅名画、一个混乱的国家。

他兄长所开始的,徽宗给做了结束。

他还是任用那些人,遵行那些政策。

王安石的国有资本主义,现在和神宗当政时期相提并论,和“祖制”的神圣不可侵犯一词,使人敬而生畏。

在丰裕国库的方法,在与北方民族兵戎相见两事上,徽宗也步王安石的后尘。

集中财富于国库、于皇家,也许这个政策是为帝王者无法割爱的吧。

但是实行此一政策的皇帝,必须付出其代价。

在徽宗,那代价是丢弃王位,国都沦陷,是在俘虏中死于敌方。

徽宗能画美丽的花鸟,交颈的鸳鸯,但是每一个帝王,只要能忍心对老百姓施虐政而为自己建筑琼楼玉宇园围亭台,则未有不失其王位者。

徽宗登基之时,国家之组织已烂,国家之元气已衰。

有品有才有德之人,乃文明社会产生之瑰宝,要假以长久之时日方能生长成熟。

司马光、欧阳修、范纯仁、吕公著那一代,已是往者已矣。

那一代的人才,或已惩处,或已流放,或因病因老而死,或遭谋害而亡。

清议批评,至大至刚的思想与文章,那种气氛已然室塞,一切政治生活全已污染腐坏。

苏东坡及其门人学士为理想而从政之心,因遭逢迫害过深,已不复再存其壮志雄心,尤其是当时政治的歪风仍与他们的浩然正气相左。

凭皇帝一道圣旨,朝中即可立即出现一代新的正直博学勇敢无畏的儒臣,那可真是难矣哉。

若使一个享有政权滋味八年之久的一个大帮派轻易放下政权,那也是所望过奢了。

不过,苏东坡是暂时有好运来临。

因为在元符三年(—一00)前半年,朝廷要由神宗之后,新皇太后摄政。

那年四月,所有元佑老臣一律赦罪,虽然她在七月还政于其子,直到次年正月她去世之前,她却始终保有强大的力量保护元佑诸臣。

在她在世之日,遭放逐的儒臣,都蒙赦罪,或予升迁,或至少得到完全的行动自由。

神宗的这位皇后,就像她的婆婆一样,天性就能辨别人的善恶,这一点远胜过她的儿子,而且在女性单纯的智慧上,也更有知人之明。

批评家和历史家,沉迷于精炼的词句、抽象的特点,而不能自拔,精研一代的政治与问题入而不能出,有时反而会忘记在对人终极的判断上,我们仍然逃不出两个基本的形容词“好”与“坏”。

在总论一个人的事业人品时,他所能祈求得到的最高的那些赞美词里,“好人”一词,终居其一。

苏东坡所曾服侍的几位太后,似乎从未在朝廷大臣和政治之中涉及甚深。

当然,章停是个坚强有力的人,吕惠卿能言善辩,蔡京有精力有才干,但是皇太后现在只把他们归入“坏人”之列。

在五月,那个时代的闲云野鹤式的人物吴复古,又出现了,把苏东坡遇赦的喜信告诉他,并告诉他要调到雷州半岛西边的一县去。

这消息不久就由秦观的来信证实,秦观是谪居雷州,刚刚接到特赦令。

由现在起,苏东坡又要飘泊无定了。

他渡海到了雷州以后,刚到了一个月,他接到命令要他去住在永州(今湖南零陵)。

为了到永州,徒然改变路线,还在到永州的半途中,他终于接到可以随意到处居住的命令。

他若一开始就得到可以自由定居的命令,兄弟二人很容易便在广州会面而结伴北归。

苏子由接到命令调往湖南洞庭湖边的一个地区。

因为那时,苏东坡只是奉令移居到海南岛的对面,离广东还很远,子由已经立即携眷北归,那时以前,他的家眷一直住在惠州东坡的房子里。

等子由到了汉口附近,正往目的地去的途中,他又升了官,恢复了行动自由。

因为在颖州他有田产,别的孩子也住在那儿,他就回到颖州去了。

苏东坡和弟弟子由不一样,他费时好久才离开了海南岛。

他是等搭福建一只大船过海,但是空等了些日子,只好和吴复古、儿子过、他的大狗“乌嘴”一齐渡海。

这一群人一齐到雷州去探望秦观,然后吴复古自己离去,飘然不见。

苏东坡和吴复古二人此生足迹遍中国,所不同者,苏东坡是受别人的命令所驱使,而吴复古则完全听由己意,不受命于他人。

回想起来,苏东坡一定很愿和吴复古易地而处。

那样,他会更快乐,更自由。

苏东坡如今启程北上,我们无须细表。

在每一个他所经的城市,都受人招待,受人欢迎,大可以称之为胜利归来。

到每一个地方都有朋友和仰慕他的人包围着他,引他去游山游庙,请他题字。

在接受命令到湖南赴任之后,他就同儿子,也可以说是长时期的伴侣,从沿海城市廉州北上往梧州,他曾经吩咐孩子们在那里等他。

他到达时,发现儿媳和孙子们还没到。

并且贺江水浅,乘船直往北到湖南行船不易。

他决定走一条长而弯曲的路:回广州,再往北过大疫岭,再由江西往西到湖南。

这段旅程要走上半年,但是幸而他不需要走完那条路线。

十月,他到了广州,又重新和儿孙等团聚。

二子苏造已经自北方到此来探望父亲。

苏东坡在诗文中说自觉生活如梦。

在广州为他设宴者极为繁多。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当时谣传他已死亡。

在一次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

” 苏东坡说:“...

旅行的近义词

游历、观光、出行、旅游、游览游历[拼音]yóu lì[释义]到远地游览;考察游览[拼音]yóu lǎn[释义]从容地到各处参观、欣赏名胜、风景等旅游[拼音]lǚ yóu[释义]外出旅行游览[例句]煦日和风暖,春来百花俏,外出旅游成为春天不变的主题活动。

出行[拼音]chū xíng[释义]去外地[例句]在中国古代,每个官员出行,都有自己的行辕。

观光[拼音]guān guāng[释义]去参观名胜[例句]大理四季如春,景色宜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

描写旅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

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

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的景色,前人记述已很详细了,向北是巫峡,向南面是潇水和湘水,来往的诗人对汇集到这个地方,赏景抒发心情吧?(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邀,写《岳阳楼记》)4、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天,天气晴朗,清新,风儿暖和,欢畅,抬头看,天空大无边,向下俯瞰,地大物博品类丰富,游玩开怀畅快,尽情享受音乐乐趣,实在多快乐呀。

(东晋时,王羲之与友人,今天浙江绍兴兰亭写的诗。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文:从这里向下有一个山洞,平坦而空阔,山泉流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山上五六里有个洞,幽深样子,打探深度,就是喜欢探险的人也未必走到尽头,就是后洞。

( 北宋王安石在回家途中游玩了褒禅山写的游记。

)6、袁宏道《满井游记》节选: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22日天气暖和,与几个友人出东直门,到满井。

柳树很高,位于堤旁,土地湿润,以往空阔开朗,好像是天鹅。

(慢井是明清时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作者袁宏道写的一篇记游小品。

)7、钱谦益《黄山游记》节选: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

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

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

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

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译文:黄山很高,云从山中涌出,旅游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望见山峰,白云似飘带,不能达到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弥漫,遮住天空,山峰在白云上,铺展开云朵,望去就像天海,一下子又散开,好似野鸭和兔子,顷刻间跑得无影无踪,黄山耸立在云层外,天空辽阔,云无所依。

8、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节选: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路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道,一个朝西,走过去什么也没有,一个是偏北方向走到东,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挡住,积石横档在路尽头。

(柳宗元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旅游时写的。

)9、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节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文:月光洒在庭下,好像积满了清水一样透明。

水中的海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苏轼描写了黄州旅游的景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