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旅行讲什么语言
这是我连续第四年在冬天出逃清迈。 每到雾霾、大风或者阴郁温吞天气霸屏我城的时节,我都蠢蠢欲动地想去那座千里之外的小镇。那里总是太阳高悬,波澜不惊,一台摩托车就可以轧遍
这是我连续第四年在冬天出逃清迈。
每到雾霾、大风或者阴郁温吞天气霸屏我城的时节,我都蠢蠢欲动地想去那座千里之外的小镇。那里总是太阳高悬,波澜不惊,一台摩托车就可以轧遍。还有吃一千次都不会厌倦的汤泡饭。
于是今年我又扛着一只半空的箱子出发了。我定了离汤泡饭最近的酒店,每天睡到自然醒之后就去店里报道,轮番吃遍菜单上仅有的几道餐。店家会依照我的要求往每道餐里疯狂加豆芽,满足我时刻急缺蔬菜的中国胃。
这家店的左右两边各立着一家超级网红的海南鸡饭,于是狭小的路口永远停满了各类车辆,慕名而来的客人不论早晚地将大批座位填满,于是这家店总是像缺掉一颗的牙齿一样旷得漏风。
可是他们过得很好。掌勺的老阿姨永远微笑站在灶台前,无论下一个客人会在一小时还是一秒钟后出现,传菜的姑娘们坐在角落里叽叽喳喳地边聊天边准备食材,唯一会说英语的男生总是极其精准地出现在外国客人面前。每日七点开工,四点收工,风雨无阻,绝不例外。
像小说里的大侠之家,有着任何外界因素都无法打乱的生活节奏。




四点之后再犯的馋,就要走到稍远一点的小学门口来解决。放学的学生涌出校门之后,小吃摊早已候在路边。五六个摊位一字排开,有卖饮料,有卖小吃,有卖主食,有卖甜点,分工明确,互不重复。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分散开来,还能给如我一般奇怪的路人留个位置。
无非就是煮个泡面,拌个米粉,煎个香肠,炸个春卷,各种饮料搅在一起加点冰,自制的奶油甜得要爆炸,可就是觉得超级好吃啊,我坐在某个摊子的小凳上,一边被辣得吸鼻子,一边无法停止地埋头吸入。穿校服的学生从我身边打打闹闹地走过,说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像故事里的时光机,是记忆里有味道的风景,还带着操场上蝉叫的轰鸣。






晚上我通常会去尼曼一号。这座建在尼曼路头、MAYA对面的全新社区,被称为当下的「清迈生活中心」和旅客们的全新打卡胜地。新店入住的牌子还没摘完,装修味道还挥之不去,可也不影响遍布广场的车水马龙。





我们到的时候适逢大学毕业的时节,姑娘小伙们穿着崭新的学士服,从早到晚占据着这个新城市地标。我继而联想到清迈大学拥挤而喜庆的校门口,小镇里的所有花商大概都在这段时间里群聚于此,以极其平均的价格卖着大同小异的花束。
天黑之后,陆续有经过改造的二手车开进尼曼一号的小广场,车上装着食材烤炉小冰柜,简陋的音响开始响,就成了烧烤啤酒菠萝饭的小天堂。






泰国进步迅猛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以如此方式蓬勃爆发,复合型店铺早已超过咖啡厅,技多不压身的斜杠青年常常在给这个世界带来惊喜。
正如同已经进驻清迈的TCDC。泰国创意设计中心最早成立于曼谷,始建用意是要将每一件事物的作用最大化,从合作空间到艺术商店,这个由泰国政府背书的中心是与充满创意的年轻艺术家会面交流的最佳地点。

清迈TCDC有一座馆藏超过6,000册设计专业书籍的图书馆,以及完善的多媒体平台。艺术家们定期举办研讨会及作品展,呈现泰北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我到的时候所举办的展览相当有趣,策展人邀请了多位艺术家、设计类店主及普通人,每个人展出一件对自己意义重大的物品。现场既有工艺非凡的艺术品,也有多代传承的古董,既有形态古怪的工具,也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耗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




讲一双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的运动鞋。鞋子很普通,非名牌,拥有者是一位咖啡店的老板。在简短的故事里,他讲述了自己对运动鞋的热爱,觉得穿鞋子充满仪式感,便将其定义为一整天的开始。在拥有这间咖啡店之前,他一直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不知道每天如何开始,也不知道怎样才叫结束。
而机缘巧合决定开启店铺之后,他开始不得不每天按照同一时间起床、穿鞋、出门、运营店铺,艰辛创业,披星戴月,久而久之,人生开始充满了意义。现在他把这双鞋子拿出来,希望每个人都能如此般拥有充实的每一天。
我在这个小小的艺术展里流连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关于自己、关于明天。在前往清迈的飞机上,我身旁坐了一位来自德国的艺术家。这个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已经看不清入境卡上的文字,却精通艺术、建筑、雕刻、语言,玩过极限运动,当过帆板教练,作品被收藏进各地艺术馆,至今仍然满世界飞来飞去的开讲座。最新的理想是能长久地呆在中国,学习中文和汉语文化。
她说我们都应该成为自己短暂一生的主宰者。

三喵流浪记
旅行文化原创自媒体
扑捉一个国度、一座城池、一条街道、一间店铺、一件物品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分享一段旅程、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瞬感悟、一片情怀。活在当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