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使 龙门石窟
#旅行安全#请问龙门石窟要门票吗?门票多少?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自然风光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
#旅行安全#请问龙门石窟要门票吗?门票多少?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自然风光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
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和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一日游是否来得及?
根据你的时间安排你是可以逛完的。
按照您的时间,龙门石窟是完全可以游览的完的,龙门石窟景区门票是120元/张,含四个景点: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这四个景点若都游览到,需要3——4个小时左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所以景区的相关服务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景区有寄存物品的地方。
您是在龙门高铁站下火车,晚上又到洛阳站乘坐火车,所以建议带上行李去龙门景区游览,因为高铁站和洛阳站不是在一起的,相距有比较远的一段距离,若行李较多,可在景区售票口旁边的游客服务中心办理寄存服务,切忌,不要再景区前面的步行街的商家那里寄存哈! 游览结束后,您直接取了行李,步行至景区外面的公交车站台(步行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乘坐81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下车就是洛阳火车站了,车费1.5元,公交时间需要1小时左右。
...
龙门石窟少林寺求旅游攻略
门票:龙门石窟、白园(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点实行一票制,票价120元(2009年2月1日起执行)。
位置: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
开放时间: 春、夏、秋季:上午7:00-下午6:30 冬季:上午7:30-下午5:30 每年4月1日——10月10日 夜游龙门 晚上6:30——10:00 ,晚上9:00停止售票。
景点交通: 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可从洛阳火车站乘81路公交车前往,车程约40分钟,打的前往35元左右。
还有从市区其他地方坐53和60路也可以到达。
龙门石窟与少林寺之间也有对开的班车: 龙门→少林:票价130,最早上午10点发车,最晚14:30 少林→龙门:票价110,最早11:30发车,最晚下午4点。
(票价包含门票、车费、导游服务费,每天四班。
) 可乘坐81路:洛阳火车站----龙门石窟;60路:谷水西----龙门石窟;53路:平等街----龙门石窟; 【最佳旅游时间】 [1]春季干旱,夏热多雨,秋季温和,冬季寒冷,年均气温15度左右. 可在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兼赏牡丹而游龙门石窟. 对于不凑牡丹热闹的游客,龙门石窟最佳旅游季节无疑是秋天,秋高气爽,登山而游,实为快事....
洛阳龙门石窟中秋旅游年票能用吗
全国的旅游年票或者河南省的旅游年票都不包括龙门石窟,只有洛阳本地的年票在龙门石窟可以用,每年除了五一十一,牡丹花会期间不可以用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可以用,直接持年票和洛阳本地身份证或者洛阳本地院校学生证或者洛阳本地工作的证明,无须到售票处,直接走检票通道就行了
洛阳龙门石窟介绍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
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
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
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
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html?wtp=tt 【洛阳牡丹栽培历史】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牡丹这一名称的发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 )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
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
《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
”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
开元中盛于长安。
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龙门石窟的详细介绍资料,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1]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另外两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
龙门石窟画册(28张)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2]开凿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龙门石窟夜景图(17张)彩。
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
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
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
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
但至今龙门石窟(16张)千年历史,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见得其面部神韵。
卢舍那大佛双臂被人砸去,难以见其整体造型,但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其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
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
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主要洞窟潜溪寺、宾阳中...
洛阳龙门石窟开始进入旅游旺季了吗?
进入4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逐渐迎来旅游旺季。
据龙门石窟景区管理处介绍,景区每天迎来中外游客超万人次。
龙门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
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状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
诗人们留下的“中断若天劈,凿山导伊流”、“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诗句,是极好的写照。
又因地处隋唐“龙庭”所在都城的正南,故亦称“龙门”。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评价:“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
伊阙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时洛阳南面的门户和屏障。
,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主要由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等组成。
这些景点或山青水秀,曲径通幽;或奇峰怪石,流泉飞瀑,令许多游人流连忘返。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故宫读后感第20课故宫写拓展与交流,文章是怎样按照文章的叙述顺...
故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化古迹,我们有没有亲身体会到故宫的人文魅力呢?我没有亲身游览过故宫,这是很遗憾的.但我读了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弥补了这个遗憾. 黄传惕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故宫的宏伟,犹如身临其境. 作品首先介绍了故宫的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让我们简单的熟悉了故宫 其次介绍了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以一游览者的眼光介绍了从前向后的游览故宫所看到的一切.,以总分的说明顺序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接着介绍了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分别介绍了它们的作用.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游览完观全景,从景山离开这次故宫的旅行. 全文条理清晰,内容简练,语言真实准确而又不失生动.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带领我们走完故宫,让没有去过故宫的人也可以领略到故宫的建筑奇特和文化底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