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中国生态旅游年

中国的生态旅游怎么样?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

中国生态旅游年

中国的生态旅游怎么样?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可以从理论界的研究发展和我国各地实践两个方面来概括:(一)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

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画概要》的档,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档形式得到确认。

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元学者出席研讨。

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

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

此后,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徵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

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

在对实践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关于生态旅游实践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

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

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路的有14个。

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

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

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

1、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着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2、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早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时候,当时推出的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

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

生态旅游有哪些成功案例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

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

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

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

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 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

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十六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 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

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

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对象。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

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

从“三S”到“三N”标志着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中国的旅游业在尝试,并将199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生 态 旅 游 指 南 旅游者应该:尊重地方文化,不要把城市生活习惯带到你所参观的地方;不要太靠近野生动物,同时不要去喂养它们;不要收集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和它们的样品;不要购买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或它们的制品;将所有废物丢入垃圾桶,不要污染水和土壤;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通过访问,对你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更清楚的认识; 通过你的旅游经历,要生活得和大自然更接近,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利于自然保护。

旅行社和导游应该:带着自然旅游和有益于环境的目的来制定计划;选择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的旅游景点;在计划阶段,听取专家、保护组织和当地社区的意见;每个旅行团最好不要超过20人;培训导游,使他们理解和执行生态旅游的概念;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尽量选择由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对环境有益的纪念品;尽量鼓励旅游者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向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征求意见以改进下一次旅行的组织安排。

饭店、旅店应该:选择对环境产生最小影响的地方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建筑物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影响;时刻注意如能源利用和排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要给旅游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适和服务;尽量向旅游者介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尽量和当地的自然爱好者、环境保护团体和旅游者中心及教育机构交流信息;尽量利用当地产品提供食品和纪念品;与当地社区保持沟通;尽量参加与保护自然以及保留当地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

保护区管理者应该:研究保护区的适宜游客量,以便控制和阻止过度利用旅游资源;限制对自然有负面影响的活动并推荐对自然影响最小的活动;建立一种机制,以便使旅游获得的利润用于保护区的保护;建立环境教育设施,例如游客中心、知识讲解标牌;提供有关自然和地方文化的信息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材料;收集科学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管理和...

生态旅游的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

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Discuss the Economics Concepts of 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 have been as an ideally standard for developing area projects, while nowadays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economic domain department till to the sustentacular industrial in some places.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out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concept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80s, and researched on the strategic ideology on sustainable endgenous paradigm, sounds i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lth of ecotourism, and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ese. This issues paper focuses on economic impact by ecotourism, there are two related, but distinct, economic concepts in eco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Ecotourism Definition Economic 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

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

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

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

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

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

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

“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

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

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

该协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形势的产业。

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陆续成为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和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陆开始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

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

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

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相机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旅游。

全国农业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九龙山森林公园位于洪雅县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青衣江北岸。

据眉山市中心城区53公里,据成都市110公里。

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北起规划的洪雅城北火车站组团,南至省道106线,东起升到106线与省道305县交汇处,西至九龙庄园低密度住宅小区,是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涵盖范围内的森林公园。

在九龙山的设计上,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根据九龙山紧靠洪雅县城区,紧邻青衣江畔,处于未来县城发展区域之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将九龙山规划设计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核心的旅游景区。

打造九龙山成为集生态观光、居住、度假、健身、会议为一体的高档休闲养身地。

蓝溪谷生态农业风景区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市王坟镇境内,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邻仰天山,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田园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

境内峰青峦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缠,使人心旷神怡,山谷中有蓝溪 水库,种有蓝莓、大石榴、大樱桃、树莓、黑枸杞、葡萄等浆果,季节性采摘。

谷中除了农作物,生长着密集的黄荆条、荆条花。

工作之余,驱车而至,踏着青草,穿过樟林,走进农家木屋,品尝高淳特色农家土菜和山庄野味,放飞心情,回归乡野,是体验农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绝佳之地!

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早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时候,当时推出的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

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

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最后,旅游专家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专家告诉我们: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

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环保意识,这也是与大众旅游的明显反差。

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各地开展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是一次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化的产物,她的出现,不光是中国旅游新形势的需要发展,更是世界格局下旅游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各地在旅游资源匮乏的时候,刺激各地旅游发展,提升旅游经济的新起点。

2017年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怎么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城市居民对于乡村自然田园风光的向往程度不断加深,乡村旅游也得以迅猛发展。

中国生态旅游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表明,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

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依然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者创造需求就是其获取持久生命力的法宝。

乡村旅游有大众化发展趋势;其次,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要求在提升,乡村旅游经营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科学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铭智旅游策划做过很多乡村旅游规划方案。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一直被视为新时期居民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肩负着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关联广泛的类别,正切实发挥着强劲的带动作用。

显然,繁盛的旅游市场和高度关联的旅游产业对于实现地区发展和民众的就业、增收都意义非凡。

也许,这也是有关部门决心在2017年部署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前提条件之一。

放眼未来,按照既定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围绕三个方面13条具体政策措施,料想乡村旅游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利弊

加强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桂林市副市长 康天保 一、必须认识和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旅游业作为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资源产业,它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所费资源少,环境代价低等优势,因此使得旅游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的替代产业。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希望能够达到怡悦身心、回归自然、疗养保健的目的,因而只有那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生志环境处于良胜循环的旅游目的地,才能激发人们前往旅游的欲望并最终将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在旅游消费心理更趋成熟,人们纷纷走向自然、享受绿色的今天,一流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某些旅游城市最响亮的旅游品牌,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旅游产业做支撑。

表现为: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能力,直接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的发生;再次,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化了旅游城市的经济结构,替代了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推动了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于桂林市而言,以漓江风景为代表的桂林山水自然资源,天设地造的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既不能再生,也无法人工创造,天生的珍贵。

桂林旅游因环境而起,与环境共存,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天然的耦合关系,密不可分。

环境保护是桂林旅游的生命线,大自然亿万年来所造就的优美环境独特山水如果惨遭破坏,桂林旅游也就不复存在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桂林市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河漓江,先后关停并转了27个有严重污染的工厂、车间,减少了数千万元的工业产值,逐步恢复了桂林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

从此以后,桂林市长期坚持不懈地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建立了污染源与环境目标的定量关系,根据环境容量来确定桂林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总量控制,优化决策等手段,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容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少物耗、低能耗、少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坚决拒绝重污染产业。

二是严格执行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对老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逾期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关停并转,到去年 11月底前,桂林市的1058家企业将全面完成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成为广西最早完成国务院“一控双达标”任务的城市;对新建项目,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先后否决了多个在风景区内兴建大型旅游设施和漓江上开发水上游乐园等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有力地保护了漓江风景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三是大力建设和完善了城市供水、供气、排水及污水、废气、垃圾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废气处理率达97%,生活垃圾清运率100%,处理率达81.1%。

四是围绕漓江两岸绿化、河岸整治和沿岸活气生态工程等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漓江风景区生志环境的工作,控制漓江旅游船只数量,加强旅游船只的排污管理。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桂林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旅游业与此同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999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898.53万人次,增长11.76%,其中,入境游客60.53万人次,增长46.81%,增幅名列全国第二,总量名列第六位。

去年1-9月份,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7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61.3%,增幅名列全国第一,接待总量在全国的排位,比上一年又进了一位,名列第五。

二、加强旅游城市环境保护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增加,工业化影响和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加。

要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城市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城市的环保意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对全社会的环保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决策部门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重视环保,不以权代法、主观武断,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规划、设计旅游城市的环境与发展蓝图,尽可能地避免因不尊重生态规律的决策失误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损失的现象的发生;使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认识到,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饭碗,在旅游经营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旅游区周边的群众意识到,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当地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进而使他们以实际行动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去;使旅游者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个正常人应尽的义务和应具备的文化素养,旅游过程中要爱护旅游区的一草一木,自觉做一些有益于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