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中旅行作文结尾
同学们,清代学者李渔说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连,若难遽别……”这话是在强调文章结尾的重要性,那么文章究竟该如何结尾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节选自高尔基的《在
同学们,清代学者李渔说过:“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连,若难遽别……”这话是在强调文章结尾的重要性,那么文章究竟该如何结尾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节选自高尔基的《在人间》第七章的精彩内容,学习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结尾照应法。
《捕鸟》作者:高尔基
我决定干捕鸟的活计。我想,我捕了来,交外祖母去卖,一定可以把生活过得好。我买了一个网,一个环,几个捕鸟器,做了一些鸟笼。
每天天快亮的时候,我就守在山沟灌木丛里,外祖母拿着篮子和口袋,在树林子里走来走去,采一些过了时节的蘑菇、荚萩果、核桃之类。
懒洋洋的九月的太阳,刚刚升起,它的白色的光线,一会儿消逝在云中,一会儿变成银色的扇形,照到山沟里我的身上。山沟底部还是阴暗的;从那里升起一股乳白色的雾气。
山沟露出黑黝黝的很陡的粘土质的侧面。另一个侧面坡度很缓,布满着枯草和茂密的灌木丛,点缀着黄色、红色、淡红色的叶子。一阵风吹来,把叶子吹落,在山沟里飘来飘去。
在山沟底部,长满牛蒡草的深处,发出金翅雀的啼声。在灰白色的杂草丛中,可以望见灵活的鸟的红冠。在我的周围,有许多好奇的白头翁在热闹地啼叫。它们有趣地鼓起白白的腮帮,忙忙碌碌吵闹着。它们很灵巧,很聪明,很厉害,什么事情都想知道,什么东西都想去碰一碰,就这样,它们一只又一只落进捕鸟器里去了。看它们那么焦急乱闯的样子,真有点可怜。但我是做买卖的,是不能容情的呀,我把它们从捕鸟器里抓到鸟笼里,再用布袋把鸟笼罩着,它们一到暗地方,就变得老实了。
山楂树丛里,飞出一群黄雀。满树丛都是太阳光,黄雀欢喜得什么似的,叫得更欢了。瞧它们的模样,很象一群小学生。贪心的持家能手伯劳鸟,迟误了去南方的旅行,栖在野蔷薇树的软枝上,用嘴梳着翼上的羽毛。它们闪着黑炯炯的眼睛,盯着自己的猎物;一刹那间,跟云雀一般向上飞起,捉住一只野蜂,小心翼翼地把它穿在荆棘树上,重又歇在枝上,不停地转动着贼溜溜的小脑袋。机灵的松雀没声没响地飞了过去。这正是我所渴望的,捉住它多好呀!一只离了群的灰雀,披着红红的衣服,摆着像将军一样的架子,停在赤杨上,怒冲冲地叫着,摇晃着黑嘴。
太阳渐渐升高,鸟儿越加多了,鸣声越加热闹了。整个山沟里充满了音乐。最基本的音调,是风吹灌木丛的簌簌声。
第一次卖鸟儿挣了四十戈比,外祖母非常惊奇:“你瞧,我只当是玩儿的,孩子的把戏,不料竟卖了这么多钱!”
名著简介
《在人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高尔基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高尔基非常好学,在独自谋生期间,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37岁,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38岁,高尔基由芬兰去美国进行革命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晚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成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在人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阿廖沙为了生活,先是捕鸟和摘野果赚钱贴补家用,后来出去打工,先后做绘图师的学徒,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学徒。正是这些穷苦艰难的生活,让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在这本小说里,很多的小市民不理解阿廖沙读书的行为,并不断刁难阿廖沙,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阿廖沙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阅读了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这些书书籍构成了阿廖沙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学科知识
爱鸟周
据说,在二百多年前,普鲁士国王很喜欢吃樱桃。一次,他发现麻雀正在啄食园中的樱桃,非常生气,张榜悬赏:捕杀一只麻雀可获赏钱六芬尼。结果,麻雀和其他小鸟都被捕杀和轰赶得无影无踪了。他想这下好了,樱桃不会被麻雀啄食,可以有更好的收成。谁知没有了麻雀,毛毛虫和其他害虫疯狂生长,仅两三年功夫,园中果树上的绿叶几乎全被吃光。这下,国王醒悟过来,不再驱赶和捕杀麻雀,园林又恢复了生机。
鸟是人类的朋友,鸟类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消灭虫害。所有的鸟类都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有益,绝对的“害鸟”是没有的。农区的“害鸟”,在繁殖季节或林区、草场,是食虫的益鸟;果园中季节性的“害鸟”,在农区又可能是捕虫能手。麻雀是杂食性鸟,既吃粮谷也吃昆虫,尤其喜食损害庄稼的蝗虫,是出色的“灭蝗能手”。一八六一年,法国农业歉收,主要是吃了滥捕麻雀并以此为美味的大亏。一八五一年美国纽约及其附近城市,曾经有计划地从欧洲输入麻雀,帮助治虫。猫头鹰,在一个夏天可捕捉一千只田鼠,而每只田鼠至少要糟蹋二斤粮食,实际上一只猫头鹰夺回了四个人一年的口粮。乌鸦在春天成群结队地啄食田地里的种子,但在其他季节里又是蝗虫、地老虎的天敌,同时乌鸦还啄食腐肉陈尸,防止疾病蔓延,有益于环境卫生。众所周知的益鸟大山雀,一昼夜吃掉的桃子食心虫、梨星毛虫等于它自身的体重。一对燕子一天能吃掉六两大蚂蚱。一个灰椋鸟群在一个月的繁殖期内,能吞食十吨以上的蝗虫!
我国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国内已知的鸟类连同其亚种总数达二千多种,超过整个欧洲。其中不但有为数众多的益鸟,还有许多稀世珍禽。据国际贸易公约记载,全世界雉科的珍奇种有三十种,我国就有十六种之多,如褐马鸡和黄腹角雉就有鸟类中的“大熊猫”和“金丝猴”之称。闻名中外的鹤类,全世界共有十五种,我国就有九种。古来素享盛名的画眉,全世界计有四十六种,其中产于我国的就有三十三种。
为了保护鸟类,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时,我国就有禁止采集鸟卵和用毒箭狩猎的法令。现在更是多次发布了关于加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划定了黑龙江扎龙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青海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等,并决定每年四月至五月初一个星期为全国“爱鸟周”。
“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阅读练习
1.“我”为什么要捕鸟?交代捕鸟原因说明了什么?
2. 作者重点了各种鸟的样子,捕鸟的过程却写得很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划出开头和结尾相联系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文技法
结尾照应法
俗话说:“偏筐织篓,全在收口”。整个筐篓编得再细密,再结实,要是结尾收来得不好,不仅会影响美观,而且很容易损坏,编织整个筐篓的功夫也就等于白费。写文章也一样,结尾不好,常会前功尽弃。好的结尾不仅紧扣题意,而且让读者“掩卷静思,回味无穷”。
结尾照应法是以与开头相同或近似的内容、句式或词语,来作为文章的结尾,从而构成内容上的回应和修辞上的反复,形成浑然一体的严谨结构。
《捕鸟》先交代捕鸟的原因,是为了“交外祖母去卖,一定可以把生活过得好。”不是因为好玩,也不是因为淘气,更不是为了研究,只是因为家境困难,没有什么收入,想改善生活。那么捕鸟能有收入吗?能贴补家用吗?读者带着好奇读下去,到底结果如何呢?文章最后说“第一次卖鸟儿挣了四十戈比”,外祖母非常惊奇,以为是小孩闹着玩,结果意向不到。可见文中的“我”非常懂事,非常能干。所以,文章尽管没有重点写如何捕鸟,但通过描写各种鸟的形态、动作、表现,写出“我”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能利用各种鸟的特点捉鸟,所以有了意料之外的收获。
运用结尾照应法要做到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要学会统筹兼顾,照应前后。写开头,要顾及正文和结尾;写结尾,又要关照正文、开头和标题。只有统一考虑,左右留意,才能使文章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运用照应式开头法,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常见的照应方式有:
1.开头写什么,结尾重复再写,和开头一模一样。
2.开头和结尾意思重复,但说法变换。
3.开头和结尾并不重复,但内容同一类型。
4.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尾要有巧妙的回应。
童鞋们,结尾照应法要求我们在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要学会统筹兼顾,照应前后,这样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赶紧学着运用结尾照应法写一篇文章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