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钱钟书 先旅行

看一个人的人品跟他一起旅行。钱钟书围城里的原版的话是怎么说的
辛楣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

钱钟书 先旅行

看一个人的人品跟他一起旅行。

钱钟书围城里的原版的话是怎么说的

辛楣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

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庆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

关于旅行的名言

爱一个人没有成为一件简单的事,那一定是因为感情深度不够。

—— 安妮宝贝旅行的好处在于可以暂时远离日常生活,还不必承担平日里琐碎的责任。

—— 村上春树我喜欢旅行,但不喜欢到达目的地。

—— 爱因斯坦要想结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

—— 钱钟书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 歌德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标题一出,相信每一个人都心漪涟动,飘过一丝不一样的感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古人告诉我们的旅行的意义。

旅行就是从一个你呆腻了的地方走到别人呆腻地方去,有人如是无稽嘲讽过。

行走,不停歇的行走,意义就在脚下,有人其实就是在边旅行边探寻人生的意义。

旅行,是为了逃避,躲开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故事,一些思绪,有人这样说。

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也没有去。

旅行是一种病。

一旦感染了,你就再也无法摆脱。

它还是一种传染病,最后你可能把这种病传染给其他人而你自己根本就不想从中解脱出来! 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

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

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

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有限的精力,去看无限风景~ Gotoaplaceyou'veneverbeentoeveryyear.每年至少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

每个人对旅行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仅仅把旅行当作放松的一种方式,并不在这片海和那片海中寻找不同,在旅行中懒散地从头睡到尾,得到放松就是他们需要的旅行。

而有些人把旅行当作一种学习,他们需要孤身上路,一个人随心所欲的汲取旅行中得到的养分,为自己成长助益。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又是一年的四月,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啼燕语,正是最适合出游的时节。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大山,总想翻过这座山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但其实,爬到山顶上,发现那边还是山,更高,更远。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翻一座座的山,想让自己走得更远。

是心的旅程。

所有最精采的旅行,都不是发生在外在,而是在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发掘内在的自己。

春天到了,是时候去一次小小的旅行,体验一份来自自然的魅力,看看油菜花的灿烂,天空的蔚蓝。

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旅行就是体味不同的人生”。

对每个人来讲生命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而日子就是路途中你经过的每一站风景,或美丽、或温暖、或忧愁、或喜悦。

旅行,就是离开生活熟悉的地方,然后不一样的归来。

旅行,就是重新回到出发的地方,并重新认识它。

旅行,就是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留下自己的脚印,然后慢慢回忆和品味。

旅行,就是体验不同的地理和文化,那里有着别样的生存方式,有着别样的人生所构成的多姿多态的文化。

想去的地方,一个人出发吧。

旅行没有那么难。

折扣机票,青年旅社,拼车等方式,会让旅途省很多费用。

手机拍照,一样可以留下超美的风景。

有时候突然就不想工作了,有时候会突然想要喝几杯,有时候会想要独自旅行,有时候就想结婚了……我们的脑子里有那么多的念头,可是仅仅只是想想而已。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一些勇气,为一些突然蹦出的念头而尝试一下。

也许,它会带给你惊喜! 想起钱钟书的一句话:“要想结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给单身的大家出个馊主意:如果,对一个人,是取是舍,很矛盾要不要选择他的时候,就和他出去旅行吧。

通过他的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照顾他人……检验他的耐心度,细心度,处理问题的能力…… 美景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应该是在路上,旅行也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在感受沿途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

......by大津秀一《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如果生活羁绊了你的身体,别让它也羁绊你的心。

只要心境在,就算只是搭一班通向未知的巴士,也算是探索星球了。

十点读书 关于钱钟书 提出旅游结婚的文章叫什么

记钱钟书与《围城》 -------------------------------------------------------------------------------- 一 钱钟书写《围城》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

我是“锱铢积累” 读完的。

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

我笑,他也笑;我 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 外的事。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 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

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

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

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 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

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

好比学士通 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 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看小说何需注释呢?可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 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实事。

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

高明的 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个 人的经验和思想感情。

这话当然很对。

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 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 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①。

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要 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

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 酿成了酒;从酒里辩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

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 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读者看看真人实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 样的联系。

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地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 自己的感情。

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

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①参看《事实—故事—真实》(《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三期十七页)。

《围城》里写方鸿渐本乡出名的行业是打铁、磨豆腐,名产是泥娃娃。

有人读到这 里,不禁得意地大哼一声说:“这不是无锡吗?钱钟书不是无锡人吗?他不也留过洋吗? 不也在上海住过吗?不也在内地教过书吗?”有一位专爱考据的先生,竟推断出钱钟书 的学位也靠不住,方鸿渐就是钱钟书的结论更可以成立了。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一 九三五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津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B.Litt.)学位,然后 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

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

一九三八年,清华大学聘 他为教授,据那时候清华的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 例,初回国教书只当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

钟书九、十月间回国,在 香港上岸,转昆明到清华任教。

那时清华已并入西南联大。

他父亲原是国立浙江大学教 授,应老友廖茂如先生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他母亲弟妹等随叔父 一家逃难住上海。

一九三九年秋,钟书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后,他父亲来信来电,说自己 老病,要钟书也去湖南照料。

师范学院院长廖先生来上海,反复劝说他去当英文系主任, 以便伺候父亲,公私兼顾。

这样,他就未回昆明而到湖南去了。

一九四○年暑假,他和 一位同事结伴回上海探亲,道路不通,半途折回。

一九四一年暑假,他由广西到海防搭 海轮到上海,准备小住几月再回内地。

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陈福田先生到了上海特来相 访,约他再回联大。

值珍珠港事变,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

他写过一首七律《古 意》,内有一联说:“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另一首《古意》又说: “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都是寄托当时羁居沦陷区的怅望情绪。

《围城》 是沦陷在上海的时期写的。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 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

我母亲一年前 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

我急要省视老父, 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

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 的上海建立“分校”。

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 课,业余创作话剧。

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 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 非常高兴,催他快写。

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

我说不要紧,他 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

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 好转要回去。

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

求钱钟书的原文

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鸟眠静不噪、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解识无声弦指妙”,我们叫它“西洋狗”,你们叫它“北京狗”?人去也,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群动息山头、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得其环中”,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

有时候。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

中国诗人呢,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

英国人,总是人。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

”“众鸟高飞尽。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

山气日夕佳,人何处,又见得轻了,孤云独去闲。

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悠然见南山、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余人安在哉,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给情感。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

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另一位诗人说,只有敬亭山;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我亦欲归休!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 微风收木末,例如:“壮士皆死尽:“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次有戏剧诗,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

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

《红楼梦》的。

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飞鸟相与还,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春何处,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含不尽之意。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相看两不厌。

余下的。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

钱钟书说的为什么爱一个人就要和他去旅行

旅行教给人们宽容之美德。

—— 爱利克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

——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要想结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围城》旅行是真正的知识的伟大源泉。

——英国政治家和文学家 狄斯累利 旅行的名言

求钱钟书《围城》的精彩章节

开头一小段儿景儿还挺个性的~ 红海早过了。

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

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苏文纨出场也挺精彩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

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

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

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的。

鲍小姐也熟得可以~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巾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在热带热天,也话这是最合理的妆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

可是苏小姐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

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再来段儿心理描写~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

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剌痛。

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卧室里的沙发书桌,卧室窗外的树木和草地,天天碰见的人,都跟往常一样,丝毫没变,对自己伤心丢脸这种大事全不理会似的。

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

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这段儿心理也不错~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羊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

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

这一刹那的撙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鸿渐这时只暗恨辛楣糊涂。

这段描写赵辛楣的鼾声~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

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其实我特别想找到一段~他们在去三闾的途中在破馆子吃饭的一出儿~那段精彩,但是刚才没有找到~记得说“除了冰激淋无一不是凉的”“鱼已经登陆两天了”还有蛆虫肉根~忘记了,记不真切,你自己找找~

钱钟书中的全部人物介绍?

评析《围城》中人物之一从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迄今已十五年光景,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每过一段时间再读,似乎就会多几分领悟与共鸣。

此书之于我,似是本“人生指南”,总是能在黑暗中为我照出一缕光明,看了作者高站于人世端嬉笑怒骂于不动声色间的文字,想到“希望也罢,失望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一切便也迎刃而解,消失于无形了。

在我看来,中国所拍摄的电视剧,演员选得最好的有两部――一是《红楼梦》,另一个便是《围城》了。

片中的人从外形到性情,活脱脱如书中走出的一般。

那天再一次看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片子,突然萌生了对主要人物分析一下的冲动,当然,专家学者们很会不以为然,但是凭了我对他们如同老朋友般的情感,说些自己的感受,也不能算作对钱先生的不敬罢。

先说说男性人物,第一个要提到的,并不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而是同他从“同情兄”到莫逆之交的赵辛楣。

赵辛楣 记得有一次被问及,最欣赏什么样的男人,我一时难以概括,竟脱口而出:赵辛楣。

后来想想,赵辛楣仿佛真是我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典范。

这个人物在书中出现的篇幅并不是很多,在鸿渐留学回来初期和漫长的(其实不过三个月,但对于他来说,心理空间是漫长的)婚姻生活中,都没有正面出现,但是作为故事中的“男二号”,赵辛楣无疑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人物,仿佛就是为了反衬方鸿渐的。

首先,他富有。

男人是千万穷不得的(当然并不是必须有多少财富,而是他至少在心里从未认为自己穷,就可以了),人穷志短,底气如果不足的话,性情上总会有欠缺,隐藏得再深,也会有暴露的时刻。

据说,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赵辛楣应该是一户有文化的官宦大家的第三代(至少是第三代),所以,他的富没有暴发户的浅陋,也没有商人的算计,他的富有在书中从未刻意交待过,但是让人觉得出来,财富是他与生俱来且相生相伴的,应该说,赵辛楣有贵族的风范。

其次,赵辛楣有才,也有本领,在任何时候都是意气风发,事业通达,即使在三闾大学败走麦城,狼狈一时,也是很快就翻得身来,让书中人物和读者再也不会想起他当初闹的笑话。

他是个头脑清醒、目光敏锐、意志坚定而且颇有行动力的人,高智商、高情商,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人轻视,也难以击败。

第三,赵辛楣为人豪爽豁达,幽默风趣,颇重朋友情谊,是个可交的朋友。

第四,赵辛楣还痴情。

他不象方鸿渐那么有“异性缘”,也不象方鸿渐那么能“将就”(文中与方有关系的四个女性可是性格迥异),用孙柔嘉(听鸿渐说赵辛楣新结婚后)的话来说:“辛楣看中的女人,汪太太、苏小姐,我全瞻仰过了。

想来也是那一派。

”他喜欢的就是一个类型的女性,苦苦追求苏文纨不成,能够令他再次心动的女人,都是有些似苏小姐的。

第五,赵辛楣的外形也不错啊,书中是这么说他的:“这时候进来一个近三十岁,身材高大、神气轩昂的人”、“他父亲信算命相面,他十三四岁时带他去见一个有名的女相士,那女相士赞他:火星方,土形厚,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说南方贵宦之相,将来名位非凡,远在老子之上”。

虽然这“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组合起来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高大、神气轩昂”自是他给人的感官印象。

总之,赵辛楣是一个有智慧、有本领、有情义、有情趣的魅力十足的成熟男人。

围城中人物评析之二方鸿渐 与赵的霸气十足不同,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

他很好相处,与他在一起不会有压迫感;他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关心体贴;他也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贫嘴滑舌地既能逗人开心,又能化解矛盾。

其实仔细想想,书中好似并未描述这位男主人公的长相,尚年轻的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深入人心,似乎大家也都认为书中的方鸿渐就是那么一个颀长俊秀、温文尔雅又时不时冒点“坏水儿”的形象。

从文中不难看出:对方鸿渐,鲍小姐的引诱、苏文纨的追求、唐晓芙的垂青和孙柔嘉的费尽心机,想来,他肯定是个年轻俊雅的男子。

可惜,我认为方鸿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从一出场到全文结束,他都在受别人和命运的摆布,几乎没有一件事顺了自己的意愿。

其实书中有一句话,借了赵辛楣的口,已然给他定论了――那是即将结束赴三闾大学的艰辛旅程,赵辛楣突发感慨:“象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

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

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朋友……” 方:“我问你,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 赵:“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赵辛楣一句随口的回答,竟然一语成箴,概括了方鸿渐悲剧的性格和人生走势。

方鸿渐的出场,就是在归国的船上极易地被及时行乐的鲍小姐所引诱又抛弃,我曾经想作者为什么设计了这段小小的插曲,是为了引出方如何与苏文纨相熟以至引起全篇故事?似乎同时也在方鸿渐一出场就交待了他是个软弱的、易受摆布的男人,易受诱惑,也不被意图耍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