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在曼谷旅行说什么语言

有些人把假期用来旅游,而另一些人却尝试着挖掘自我的多种可能,留出一两个月时间隐姓埋名重新开始、在陌生城市办展拍公益短片、在陌生国度开展一次驻地创作……不同于大多数人

有些人把假期用来旅游,而另一些人却尝试着挖掘自我的多种可能,留出一两个月时间隐姓埋名重新开始、在陌生城市办展拍公益短片、在陌生国度开展一次驻地创作……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度假方式,这些人的假期方式已超脱享受层次,更是另一种人生观的有趣实践。

我们采访了来自不同行业的11个人,这当中有导演、有野生玩家、有杂志编辑、有企业高管,还有摄影师和插画师,每一个人的度假方式都可以看做是践行自我的度假新原则,为我们展示更好的假期究竟可以停下来做些什么。而我们,未尝不能跳出陈规,大胆尝试。

1

\ 设置旅途情境,制造专属假期 /

恶鸟,联邦走马品牌创始人、作家、机械制造者

度假,就像创作一段小说情节、一个电影分镜,恶鸟关心的是如何重新投射自己的定位到一个新的故事(旅行)中。他制造了一场假期,让它只属于自己。

在恶鸟眼里,真正的假期应该以回忆填充,与思考同行,目的地只是叙事的背景,你的感受才是这场假期唯一值得关注的东西。

恶鸟将旅途中构建的种种将会被盛放到“容器”里,可以用记忆存储,也可以用影像留存。

当寻找到另一个相似地点,相似的声音、气味、光影甚至味道,都将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往昔的经验加深这次旅行的感受。

他在曼谷度假时,走在街头脑中浮现的是遗失在巴厘岛上的那些与爱人争吵、相爱的片段回忆,它们和当下的景色、城市街道、酒店以及青年男女青春的反光交织在一起,最终被他用相机凝固在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

2

\ 像本地人一样生活社交,度假即生活/

尤安,野生玩家,策展人,《野录》运营总监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尤安也总能找到一个特别的切口,去认识他的假日城市。度假即生活,像个游客一样好奇探索,更像个本地人一样生活社交,这是尤安深入新城市的方式。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尤安喜欢与当地年轻人打交道,这是最快捷、最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年轻人会带他进入他们的朋友圈,甚至是秘密据点

很多时候,尤安的“度假”,其实更像是一种“生活”,生活在那座新认识的城市,像个本地人。

在越南的 3 个月,每到一座城市,他就租用一辆 Vespa 摩托车,绕着城市转。在越南大叻,有段时间他天天跑到汽车站大声嚷嚷揽客,以此让旅馆老板减免房租。

在印度,尤安和一位玩飞盘的意大利人到印度贫民窟里,和孩子们一起玩飞盘,送飞盘。被这群不介意吃穿,十分快乐的孩子们触动,他们拍摄了一个公益视频,帮助贫民窟的小朋友。

这些在别人眼中不是“度假”会做的事,倒让尤安的假期充满了生活化与意外收获。

3

\ 30天环游福建,实践一场乡野纪行 /

陈力喂,“30 天环游福建小组”项目队长

一段旅程的开始往往都是为了摆脱日常,探寻未知。然而有四个来自福建的青年,他们出发,是为了重新发现。

“30 天环游福建”,这个看似很“酷”的计划始于他们所感受到的焦虑:关于工作的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为了解答内心的困惑,他们计划了这一场乡野纪行。

至于为何选择福建,他们说:“这片土地,是一片巨大的宝藏。但身处家乡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好好了解它。”

于是他们给了自己一个特殊的“假期”,用 30 天重走故乡的山水,和那些留在当地的年轻人对话,在路途中探求生活的可能性,解答内心的困惑与焦虑。

4

\ 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驻地创作 /

朱岚清,厦门青年摄 影艺术家,两次前往瑞士驻地创作

朱岚清在 2016 年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瑞士驻地创作体验,并完成了作品《山上的雅努斯》。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她像个当地人。

驻地创作,为艺术家切换了一个全新的甚至陌生的创作环境,它比日常的创作更有难度——如何在短的时间内创作一个完整的作品甚至还要完成在地展览。

这样的驻地对朱岚清来说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检验她的创作脉络是否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也可以成立,同时也让自己像度假一般,真正了解到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这都是普通的度假无法达到的。

5

\ 选择喜欢的工作,余生皆假期 /

史航,中国内地编剧、策划人

史航调侃“我从小就知道怎么逃学,长大自然知道怎么度假”,这种自得倒在他喜欢的工作中可见一斑。

担任乌镇戏剧节评委是他喜欢的工作之一,忙碌是这场十天活动的常态,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这戏剧节的享受,诚如因录节目和好友相聚,又如借戏剧节走走乌镇旁的乌村,看看感兴趣的树屋。

他更愿意将戏剧节当作是一种豆瓣式的聚会,天南地北的朋友一年也碰不上一次,却会因为相同的兴趣聚集在这古镇里。这里会有许多自己的好朋友、陌生的同行,抑或是戏剧爱好者,这种“转过街角都是知己”的感觉,让史航甚是享受。

在史航看来,这样的工作与假期之间,就不存在特别深刻的区分。换种心态享受工作,模糊化的假期与工作界限,让“余生皆假期”并不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

6

\ 一场文创游学式的度假 /

林小熏,《碧山》杂志书副主编,早春游学项目发起人

今年六月《碧山》杂志书、早春游学和绿里联合举办的日本艺术民艺感知之旅,一周左右的时间,除了能够饱览日本风土,到访十分小众的日本民艺馆,参访民艺再生与地区活化的项目,甚至能够亲见北川富朗、三谷龙二等艺术与民艺界的大神。

林小熏发起的这个游学计划,通过找到“insider”,也就是一件事情的内行人,迅速地带着游学者进入传统民艺以及一些人文领域,在游学过程中参与者能了解一门新手艺,或是学到一些方法论。

7

\ 忘却仪式感,用插画记录旅途 /

卡斯丁多,插画师,出版作品有《我们的夏天,比利时》《走走画画——卡卡桑的旅绘生活》

2011 年卡斯丁多第一次在欧洲过暑假,在居住地吕克贝,她喜欢坐在河边写生,那里的一切她都想画下来,哪怕每天可能经过同样的地方,与同样的人交谈,她的画笔依然能从这些日常中捕捉到不一样的乐趣和心情。

比起相机,她更偏爱带上画笔去度假,走走画画,曾短暂停留过的城市、交谈过的陌生人,湖光山色、大街小巷皆可变成一张张插画。

在她眼里,度假的本质应该是观察及放松,而精神上的收获是无法衡量的。

付出时间,用心观察,不为拘泥于形式而复制,而是将你感受到的一一呈现。卡斯丁多认为,“旅行中的风景和经历都需要好好消化,才能真正领会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节奏。

8

\ 停下来,通过修禅与自己独处 /

林炉生,公益组织创办者,返乡发起“好厝边计划”

对林炉生而言,如果度假期间,忙于到处打卡,随时随地用手机聊天,其实只是换了个环境,生活模式本质上并无不同,所谓的度假放松也只是流于表面

在他眼里,度假是与自己独处的时光,因此没有什么度假方式比禅修更适合自己的了。

2010 年,他在龙岩长汀内观中心参与了十日课程,这次系统的、实地的学习,终于开启了林炉生至今为止七年的禅修生活。

这种集中的课程,最短的是十天,在这十天里,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每天四点半起床打坐,每隔一个小时休息十分钟;除了单一行程外,还被要求全程禁语,学员可以向老师请教,相互间却不能交流,而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早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被束之高阁。

一个人的时光里,林炉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与人生。独行,独处,与自我对话,远离喧嚣与凡尘,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度假,一场难得的身心放松。

9

\ 不变化,比变化重要 /

曾任独立电影人,自小长在武夷山的“茶三代”

武夷山对长川来说,他经常停留的目的地有三个:厦门、武夷山与曼谷。曼谷是他因一次旅行而爱上,如今频繁前往的地方。对他而言,曼谷是他停留最久的并且近些年不断纵深了解的地方。

长川曾在2012年时在泰国一住了一个月,每天行走在曼谷的大街小巷,长川慢慢喜欢上泰国悠闲的生活节奏,以及小乘佛教徒的虔诚与宽厚氛围。

为了能更了解当地风土人情,2015 年他还开始在曼谷读语言学校,语言让他能够开始更顺畅的曼谷旅居生活。

目前这样的三地旅居生活持续了两年,他依然保持着对曼谷这个目的地的新鲜感与好奇心。通过不断的了解,更加深入地知晓一座城市的四季晨昏与内在肌理。曼谷是包容度很高的城市,完全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意愿与节奏生活,他十分喜欢这样的漫游状态。

10

\ 不做攻略,以不变应万变 /

阿贵,平面设计师,摄影师

第一次休假旅行,阿贵选择了从成都出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骑到了西藏,没有计划,行程随机,只有一个目的地。

两年之后,阿贵计划从云南出发,再走一次西藏,中间他突发奇想,还走了一趟尼泊尔和泰国。依然不设计划,连目的地都可能随机改变,他只是遵从好奇心,享受未知。

阿贵说,“我理解的不设计划是不给自己预设一趟行程的任务清单,不过行前准备是一定要做的。”抛掉多余的计划,更容易看见美的风景,遇见有趣的人,更重要的是,你们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心情。

11

\ 不要舒适,就是要找虐 /

陈龙智,高管,城市中产

陈龙智手下管理众多产业与公司,忙碌是他的常态,但每年一两个月的独自外出,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排他在这段难得的时光里选择“找虐”,为自己安排“地狱”般的度假。

他热衷挑战艰难的骑行路线,在高山冰雪和无人区中学着坚持,学着突破,和自我对话。

他还曾隐姓埋名,带上 200 块钱,到陌生城市体验普通打工者的生活。在经历餐馆打工、酒吧驻唱、在路边画肖像、摆摊后,在返回厦门时,满载而归。于他而言,把自己归零,没有身份包袱,没有能力设限。

在他眼里,度假的舒适和美好,时常让人在假期结束后,挣扎于单调的日常与繁忙的工作。倘若假期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回归日常则有“重生”的清爽与幸福,这个“重生”,有身体上的舒适,也有心理上的豁达。

这11人的度假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体验假期的更多可能性,在下一个假期里,大家不妨试着体验一回不曾有过的自我实践,让假期过得有趣又不同。

编撰:阿柯

本文选自《海峡旅游》九月刊

供图:《海峡旅游》图片库

我们的旅行互动群已经建起来啦

欢迎大家呼朋唤友一起来玩呀

就!等 ! 你 ! 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