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措施
简述对生态旅游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一、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旅游者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颇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必要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这种管理的基本目标
简述对生态旅游者常用的管理措施
一、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旅游者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颇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必要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
这种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合理确定与控制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总量,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接待游人。
(一)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目标1.促进旅游者满意度的提升满意度是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景区停留游览之后对整个游览经历的个人感知评判,该评判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景区的资源、景区的环境、游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
对游客的管理可以促进上述四个方面的优化,从而提升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强化对旅游过程的控制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就是通过对旅游主体实施全程控制和管理,将旅游过程置于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证旅游全过程的流畅性、安全性以及满意性。
对旅游过程的控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旅游者个人行为的控制,其二是对旅游者的流动规模和流动方向的控制。
这两个层面的控制都必须以整个生态旅游景区统筹管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者实现合理的组织,避免因旅游者拥挤而出现游程中断或暂停,保障旅游者获得最佳的空间感受和旅游经历,同时也确保管理者对旅游全过程的安全性实施监控。
3.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为实现生态旅游景区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景区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旅游者行为规范化来说,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管理能够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降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巨大生态压力,使生态旅游景区中的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对旅游者进行事先的行为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旅游者因不遵守规则而造成的意外伤亡事故,因此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有助于增加生态旅游景区的社会效益。
同时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安全也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景区形象和品牌较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内容1.规范旅游者行为规范旅游者行为是指从道德标准出发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纠正。
生态旅游景区中常见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包括:乱扔乱刻,破坏公共设施,损害树木,践踏草坪,随意给动物喂食,随处吸烟和点火等。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旅游者在新环境中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淡薄而时有发生。
为此,生态旅游景区应采取措施,对旅游者进行行为规范。
2.对旅游者实行环境意识教育环境意识又称生态意识,其核心是具有生态意识成分和特征的环境伦理。
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知识、生态规律、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环境伦理、生态文化理论及审美知识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要使游客真正懂得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必须履行生态义务,奉行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
3.保障旅游者安全在自然型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变成为事故或灾难,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生态景区环境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行为的指引,避免因旅游者行为不当而引发各种悲剧。
4.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主要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对旅游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资源保护的措施,防止人为破坏。
农村生态旅游管理有哪些科技手段?
以大理为例。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 的文物古迹。
大理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有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和著名的苍山。
苍洱之间,风光秀丽,是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风花雪月,山水泉石, 洞光云蝶,城廓塔景等美妙奇观,令人心驰神荡。
几个世纪以来,徐霞客、杨升 庵、马可波罗、郭沫若等中外名人学者都为大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写下无数赞 美的篇章。
1 蓬勃发展的大理旅游业 大理,美丽而神奇的白族之乡,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 保护区三项桂冠于一地的土地,几乎成了诗人和作家、旅行家赞颂不绝,探索不 尽的奥秘世界。
电影《五朵金花》和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名作,更使大理声 名远扬充满神奇。
古往今来,大理一直是祖国内地联系边疆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 的通衢。
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白族传统盛会大理三月街,融经贸、 文化、旅游、体育为一体,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四方人士、中外客商聚会。
“八五”期间,大理的旅游业立足于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 势,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靠开放促开发、以资源开发促发展 ”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使旅游业成为全州国民经济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富民兴 州”的后继骨干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据统计,1995年全年接待游人数28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达4万人次,国 内游客达276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000万元人民币,旅游社会收入6.2亿元人民 币。
“八五”期间,以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建设的大理旅游业,共引进台 资5.1亿元,其中投资达2.6亿元的大理亚星大饭店主体工程已完成。
占地面积达 2000亩的高尔夫球场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
苍山索道、海滨大理山庄、洱海水上 乐园等项目也已同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客商达成投资意向性协议,大理旅游 业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诸如周城民俗旅游村、珠海旅游度假村、喜州海 滨游乐场等村办、联办旅游实体也相应产生,涌现出大理古城“洋人街”、“蝴 蝶泉扎染一条街”、“三塔大理石工艺品一条街”等个体私营旅游综合服务项目。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
大理市城邑乡三文笔村公所, 现在80%以上农户从事大理石制品的加工,大理周城、喜洲的扎染布已从单纯的 布料染制发展为系列产品,大理草帽、民族服饰、沱茶、蜜饯等等一批具有地方 特色的产品已成为游人选购的主要商品。
2 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1994年4 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苍洱自然保护区)以大理苍山和洱海为主体,地跨大理、漾濞、洱源 三个行政区域结合部,总面积797km[2]。
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理冰川遗迹,高原 淡水湖泊及水生植物自然生态和自然景观,以大理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 系,南北动植物交错过渡带区系景观及苍山冷杉,璀灿瑰丽的大理历史文物名胜 等。
大理旅游业的开发,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大理这个“三桂冠”地区由于管理部门交叉纵横、体制不顺、管理措施不善等 因素,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洱海水环境的影响 据调查,旅游开发对洱海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生理 排泄和生活污水),旅游船只排放的油污和重金属。
其来源于饭店、宾馆、娱乐 场所、机动旅游船只等方面。
2.1.1 服务场所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大理古城,生活垃圾影响洱海水环境的饭店、宾馆、旅社等130多家,大小 食店、餐饮店等上百家。
大理素有“街街流水”之美称,这流水大部分流入洱海, 在这上百家服务场所中,绝大多数都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中,流入洱海。
据调 查,每年大理三月街期间(农历3月15日开始,连续7天),城内宾馆、饭店、饮 食店爆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高峰日达20万人次。
按每人每天生活用水指标120~150升,产生生活污水按生活用水的1/3计,这 一期间,城内所有饭店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为40000m [3]。
另外就餐游客所产生的 排泄物量(按每人每天排泄物量的1/3计算)这一期间为400t。
因而,在一年内的 旅游高峰期,大理古城内的宾馆、饭店等服务场所将大约40000m [3]生活污水和 400t生理排泄物通过沟渠注入洱海。
另正兴建的大理旅游度假区,规划年接待游人60万人次,日用水量6000m[3], 日产污水量5000m[3],全年180万m[3],相对集中处理后排放,注入洱海。
洱海沿岸的其它服务场所,如息龙宾馆、珠海乐园,喜洲田庄宾馆等,每年 也有大量的生理排泄物和生活污水排入洱海。
2.1.2 旅游船只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影响 苍洱一日游是游人热衷参与的项目,洱海上80 客以上的机动游船8艘,80客 以下的81艘,共计89艘。
由于船上卫生设施不完善,管理制度松懈等,船上游客 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没有采取集中收集靠岸处理的方法,而是直接倒、排入湖中。
根据统计,1995年仅洱海...
严格的生态旅游特征
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基于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等动机,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到自然环境优美或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区进行的以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客体,并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性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依赖当地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强调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社会利益。
生态旅游取向于生态环境,依托于自然资源。
它在本质上具有自然环境与旅游者有机融为一体的特点,其中自然环境始终是游客的载体和归宿。
生态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质量要求很高,同时也非常自觉地、有意识地保护旅游环境,这是生态旅游高品位的第一个表现。
其次,生态旅游多具有高含量的科学与文化信息。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以生态系统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种旅行活动,其"目的旨在缩小我们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之间的差距",它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放在第一位考虑,重视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和维持措施,强调游客、从业人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奉献。
这些准则和措施,必然会强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业旅游活动范畴,其旅行取向多集中于具有不同生态学特性的自然景观资源之内。
面对各类生态系统,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业旅游项目。
对一些有独特价值的自然景观,如火山、地震遗址、溶洞、冰川、古生物等,还可组织特殊的科学考察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项目无不体现了专业性生态旅游特征。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响应。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
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远景设计院谈到其基本特征:(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
生态旅游的意义: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
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如何分析生态旅游环境的构成
“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2.1 经济政策为了维护美丽的景观和田园特色,实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产业部门,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应引进。
而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门和野生动植物园的开发部门,虽然其短期经济效益不高,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增强地方田园特色。
从长远看,它可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
这些产业部门应是当地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
2.2 技术政策生态旅游者到达旅游点的目的是欣赏纯净的自然,在高技术与产品随处可见的当今时代,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适用技术对他们越具有吸引力。
根据自然规律衍化而来的具有浓烈的田园特色的生产技术使来自现代化城市的游客留连忘返。
因此,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虽然其技术含量不高,但也值得保存下来。
一个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技术体系,如果保存完好的话,将是一个诱人的景观,但这些技术必须对环境无害。
2.3 环境政策生态旅游是以环境良好的方式发展旅游,旨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不对环境构成危害。
为了预防由于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退化问题,在制订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时,必须弄清其潜在的环境影响。
主要的环境影响包括:①污水对当地淡水或海洋水体的污染;②由于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侵蚀;③由于交通、空调和采暖系统气体排放引起的酸雨和全球变暖问题;④由于城市化和道路建设引起的人工环境的美学价值和野生生物环境的丧失;⑤由于过度开发或/和污染,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破坏。
因此,对于在生态旅游区域拟建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
对于正在建设或运营的项目,应根据国家或地方的有关环境法规,征收“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4]。
2.4 社会政策生态旅游不仅要使当代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受益,而且要使未来的旅游者和居民能继续分享旅游带来的效益,也即,代间公平分享旅游景观资源的价值。
生态旅游的目标受益者不是特定的旅游者、居民个人或群体,而是与旅游景观资源有着各种联系的所有个人或群体。
利益的获得不得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即代内的公平性。
旅游者和居民的社会活动必须与旅游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价值相协调,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不损害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活习惯为前提。
生态旅游的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
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Discuss the Economics Concepts of 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 have been as an ideally standard for developing area projects, while nowadays tourism is becoming the emphasis economic domain department till to the sustentacular industrial in some places.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out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concept since the term was coined in 1980s, and researched on the strategic ideology on sustainable endgenous paradigm, sounds i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lth of ecotourism, and to initia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hinese. This issues paper focuses on economic impact by ecotourism, there are two related, but distinct, economic concepts in ecotourism: economic impact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Ecotourism Definition Economic 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
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
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
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
农村生态旅游管理经济手段有哪些?
可以通过弹性票价、报酬奖励、罚款等方式来引导游客。
在景区 需要保护的季节,可以通过提高票价的方法引导游客暂时不要来该地游玩。
可以奖励保护环境的游客,并惩罚那些破坏环境的游客。
通过 经济杠杆进行调控,例如通过优惠的政策或资金倾斜的方式促进可以 保护环境的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设定较高的经济门槛、税收门槛的 方式来减少和禁止对环境有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一种对生态环 境优化有利的旅游发展导向。
经济管理手段就是通过价格、工资、奖 金、罚款、税收、利润等经济杠杆、价值工具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 任制等途径,以推动对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双重目标的优化管 理。
把它放到生态旅游层面说,为了使游客数量不超过环境所能承载 的最高值,游客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进而导致旅游收入相对降低。
生 态旅游还会导致高额的环境保护费和建设费用,也要把这部分资金投 人考虑进去。
所以,为了提高收人,并达到平衡状态,可以适当地调 高票价。
对于职工的工资发放,也可以选择浮动政策,制定一个基本 工资,如果职工为维护景点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就给他们发 放奖金,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还要考虑到把收入中的相当 一部分用来补偿环境,例如,维护与恢复生态等。
以上经济手段都是 为了让开发、经营生态旅游的企业注重生态保护,以在经济上实现生 态旅游管理的目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