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top旅行》

9月28日上午9点28分,岳麓书院文庙内师生汇集,庄严肃穆,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的祭孔祀典活动正在这座千年学府内举行。担任此次祭孔活动主祭(初献官)的是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他同

9月28日上午9点28分,岳麓书院文庙内师生汇集,庄严肃穆,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的祭孔祀典活动正在这座千年学府内举行。担任此次祭孔活动主祭(初献官)的是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他同众师生一样身着现代衣冠行“释奠礼”,这与众多地方穿古装祭孔有明显区别,却又并无时代背景下的违和之处。

究其原因,答案大概便是岳麓书院的另一重身份。中国四大书院发展至今,相较于另外三所书院,除开已是湖湘文化旅游名片的身份外,岳麓书院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即使纵贯千年,它依旧还延续着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一从立院之初所确立的初心。而这对于肖永明而言,他不仅是岳麓书院教书育人的“一院之长”,还是这一千年文化景点的管理者,而谈起自己这份特殊的双重身份,他笑称是“痛苦并快乐着”,但“快乐还是比痛苦多一点”。

“四进三出”岳麓书院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肖永明以一名湖南大学历史专业新生的身份来到岳麓书院,从前在书本中已经了解过这里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但第一次站在这座古香古色的院落面前时,肖永明还是被它的气场所震撼住了。那个时候的书院是清净场所,用“门可罗雀”形容毫不为过,18岁的肖永明没有预见到如今的岳麓书院已是游人往来如织,更没有想到过,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会和这座千年学府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1992年,肖永明考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习中国思想史,毕业后去外地读博,再回到书院工作,如此反反复复在求学与工作间“四处奔波”,但始终无法绕开的是岳麓书院。2015年,肖永明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他将自己在这里的经历总结为“四进三出”,同书院有一种割不断的联系。

当然,岳麓书院吸引住肖永明的除了这里沁人心脾的空气和绿意盎然的环境,还有岳麓书院从古至今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平台所具有的巨大品牌吸引力。在肖永明看来,能够在这个院子里安安心心的做学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双重身份”的“烦恼”

当下,中国四大书院都已成为名胜古迹,岳麓书院作为岳麓山景区的核心景点吸引着四方游客,但在四大书院中,它是唯一一个直到今日还在从事着真正教学工作的场所,这得益于书院背后湖南大学的支持,现在岳麓书院有六十多位专职研究人员,其研究成果在学术圈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岳麓书院的特殊地位给予肖永明除院长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景点的管理者,在他看来这两种身份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作为院长,他希望这里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场所,主要承担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功能。但站在旅游景点管理者的角度看,岳麓书院是人类文化遗产,大家都有权利来这里体验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我一在直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书院教学场所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能够和谐共存。”除了做好学院的教学工作,肖永明的一部分精力还要分配到景点管理上来。岳麓书院不同于其它文物保护单位,不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支持,就像一个小型的“公司”,需“以文养文”,90%的门票收入要补贴书院的日常维护、100多号教职人员和几百名学生的开支。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每年的安全消防、提质改造和旅游开放任务都被纳入了院长的工作日程,这份额外的工作是肖永明“幸福的烦恼”,“作为书院的管理者,我的感受是‘痛苦并快乐着’,但快乐更多一点!”

祭孔填补“文化断层”

唤起传统文化的回归,一直是肖永明的努力方向,祭祀文化也是近几年来岳麓书院一直在恢复的一项传统。古代书院有藏书、教学、祭祀、学术研究和传播这四项基本,而岳麓书院的祭祀活动在1915年因时局动荡而停止,直到2013年才重新启动。肖永明认为,祭祀是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非常核心的功能,但如今大多数人已不太重视这方面,所以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培育出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们有着完备的知识却缺少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西方的大学里有教堂,中国古代的书院也有祭祀场所,而现在的学生却缺少这类场所来丰富和承载精神生活。

岳麓书院内三分之一的建筑都与祭祀有关系,除了祭孔的文庙,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还有祭祀“二陈”、朱熹等一些对书院建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先贤。当时规定学生初一十五都要去祭祀,学规叫“朔望恭谒圣贤”,古人通过祭祀宣扬导向和价值,被祭祀的对象就是学生的榜样。

“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如果不能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引导,类似的现象可能会愈加严重,这个时候书院应该站出来承担起这部分社会责任。”肖永明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让书院文化成为这个浮躁社会中的一股清流,让这个走得“过快”的社会“慢下来”。

“书院派”教学是核心吸引力

最近一件事令肖永明倍感自豪,岳麓书院自2016年至今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先后吸引了23位拥有不同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到书院的教师队伍之中。能在短期之内集聚这么多的年轻人,在国内高校是基本没有的事情,这与岳麓书院的品牌影响力和近年来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密不可分。

岳麓书院的教学,至今还有保留古时“书院派”的影子,古代的书院师生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更是被传诵千年的佳话,反观现在一部分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已成为了迎合时代的“点赞之交”,在这个被互联网加持下的快时代,一份厚重、丰富的师生之谊,对二者而言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还在带本科生,每2个星期都会和我的学生举行读书会,休息时间会一起吃饭爬山,还会组织他们去我的家乡武冈游玩。”肖永明所说的,就是岳麓书院目前实行的“导师制”,书院会为刚入校的本科生配上一个导师直到毕业,并安排有生活导师、学习兴趣导师和班导师。目前学院近60位教师,本、硕、博在读学生则共计300多名,如此算来,平均每5名学生“共享”一名老师,放眼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等学府中都是“超豪华”师资力量。

张栻曾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记载了为什么要重修岳麓书院,不是为了让大家文章写得更漂亮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大家去传道济民。这同样是肖永明所崇尚的育人模式,岳麓书院的教学能延续至今,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写照,他希望将古代书院这些传统沿袭下去,未来不仅能向社会输出更多经世致用的优秀人才,更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作出贡献。

《TOP旅行》对话肖永明

TOP旅行(以下简称“T”):了解到您的个人经历,除了留学,您还经常受邀请参加海外学术交流访问。在学习交流间隙,您会不会在当地旅行?您参观、体验的重点会在哪些方面?

肖永明(以下简称“肖”):我特别喜欢旅行,旅行的过程中我会对当地文化历史最感兴趣,

另外,我还对纯粹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旅行感兴趣。在波士顿一个中国大年初一的下午,我一个人坐着小火车到了瓦尔登湖,在冰天雪地的湖面上行走。因为那里和早年我看过的梭罗名著《瓦尔登湖》联系在一起,去里那有一种瞻仰的意味。

T:您在出国研学交流的过程中是否会向国外的朋友推介国学文化和湖湘文化?

肖:这个还是要分场合的,我去旅游景点参观的时候就是以一个游客身份去体验学习。但是在同他人聊天交流时候,去传播中国文化也是我的重要职责。我跟当地留学生们在一起打交道比较多,与他们深入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是常事。

访学国外期间,我有来自加拿大、印度等不同国家的室友,自然地也要和他们交流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但他们的理解和我所描述的是否一致,就不能保证了,也许我所说的岳麓书院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一座像教堂一样的房子。

T:您是邵阳武冈人,随着武冈机场的通航,武冈一些优秀的旅游资源逐渐被大家熟知,在您看来,武冈应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旅游强市?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思路或者建议?

肖:武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武冈的旅游在机场通航后后可能会有一个飞跃,以前我从长沙到北京只要2个小时,而回一趟老家要近5个小时,交通便利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武冈旅游。 我认为武冈要发展旅游,一定要坚持以文化立足,武冈最大的特色就是文化。比如武冈曾经在明朝覆亡后,短时间内作为南明政权的“都城”;又比如武冈的黄埔军校二分校,在抗战时期有众多文化名人、政治名人、军事将领到武冈去,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不去发掘的话,就会湮没在历史当中,失去意义了。所以发展武冈的旅游业,首先要抓住文化,去发它掘背后和文化有关的人物和故事。

撰文/刘洋 供图/受访者、东方IC

头条号编辑 刘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