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 旅游
想进行一次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旅行, 有那些值得去的遗迹,或者名胜...
三国题材,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头戏,世世代代为人们高度关注。近年来,三国文化迅猛升温,无论研究领域还
想进行一次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旅行, 有那些值得去的遗迹,或者名胜...
三国题材,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头戏,世世代代为人们高度关注。
近年来,三国文化迅猛升温,无论研究领域还是普及层面,热爱三国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庞大。
这种局面的出现,给三国旅游带来了机遇。
襄樊作为三国文化名城,必将在三国文化旅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襄樊是我国三国旅游线的起始点,三国文化丰富、历史遗迹很多。
襄樊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文化价值评估 襄樊在三国历史地位中举足轻重。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0余回与襄樊有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马跃檀溪”、“ 孙坚跨江击刘表”、“刘备携民渡江”、“诸葛亮登楼去梯计”、“徐庶走马荐诸葛”、“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史实和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三国的开头始于襄樊,即“隆中对”。
没有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战略分析,就不可能有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的结尾终于襄樊,即羊祜、杜预先后屯兵襄樊,精心策划了灭吴大计,后又从襄樊发兵,顺江而下,一举灭吴,实现了三国归晋的结局。
三国历史的这一头一尾,说明了襄樊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其他任何城市不可比拟的。
三国旅游,唱响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升襄樊在三国旅游中的城市地位。
襄樊在东汉末年,作为荆州的首府,统辖两湖及两广、河南、贵州部分地区,一度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
当时汇集在襄樊的都是各学科的顶尖人物,他们在襄樊兴学术、办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也是吸引诸葛亮到襄樊来和他成才的重要因素。
以上三点,是襄樊在三国时期的亮点,自然也应是襄樊三国旅游的亮点。
景区、景点价值评估 古隆中古隆中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已形成“隆中十景”:躬耕田、六角井、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
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修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碑廊、腾龙阁等景点。
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其影响越来越大。
襄阳古城池襄阳城始建于西汉时期,古城墙周长7.3公里,外墙内土,高8.5米,宽5至10米,基本保存完整。
护城河平均宽180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
襄阳城与护城河合称襄阳古城池,自古有“铁打的襄阳”赞誉。
三国时期,刘表将荆州首府设在襄阳。
诸葛亮从14岁至17岁住在襄阳,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曾一度也驻兵襄阳,因此,将襄阳古城列入三国旅游线,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襄阳古城池2001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整修,内外环基本形成,护城河基本沟通,初步形成了古城池环城风光带,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荆州古治及荆州北街历史文化街区荆州古治遗址位于荆州街北段,距大北门南280米处,原为券门式建筑,其上有“荆州古治”匾额。
它是中国古代行政区标志性建筑;也是襄樊一度为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标志。
东汉末年,刘表把荆州治所由汉寿徒至襄阳,使襄阳一跃而成为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及广东、广西一部分的荆州首府。
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刘备投靠刘表,诸葛亮登楼去梯计等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凤林关三国古战场遗址东汉末年,孙坚与刘表争夺襄阳,在凤林关战斗中,孙坚被刘表伏兵乱箭射死。
“三国演义”第七回《孙坚跨江击刘表》有描述。
此处还有凤凰池、凤凰台、观音阁等景点,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故里涧南园亦在此处。
凤林关除有众多的历史景点外,其靠山临水的自然风光也是十分独特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马跃檀溪处刘备马跃檀溪是不亚于三顾茅庐的三国故事。
马跃檀溪处留有摩崖石刻及古人附会的蹄窝。
此处尚有“襄樊铭”摩崖石刻及真武山“擦擦石”等景点。
樊城会馆截至民国初年,樊城有19家会馆。
现存山陕、抚州、黄州、中州、小江西等5家会馆。
尤其是山陕会馆目前保留基本完整。
山陕会馆历史上即供奉关羽。
这些会馆虽然不是三国遗迹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文化,其民居价值也很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构建三国旅游线势在必行 全国三国旅游线大体上分布在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省。
襄樊是这个线路上的重要一站。
但是,现代旅游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不可能依照专业部门设计的线路,在如此大的范围内进行专题旅游。
旅游者来襄樊,也不可能只看一个隆中就会满足。
所以,襄樊必须把三国旅游题材做充分,形成品牌,变三国旅游的过境游为目的地游。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市必须要有一个内涵丰富,形式独特,布局合理的三国旅游线路。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游客,延长游客在樊时间。
我们认为,经过二至三年努力,我市三国旅游线是可以建成的。
这个旅游线包括:古隆中、襄阳古城池(含荆州古治、夫人城、仲宣楼)、凤林关、马跃檀溪、樊城会馆。
然后再辅以广德寺、米公祠、习家池、鹿门山等景区景点。
只有景区景点丰富了,才有可能为旅行社提供可以自由组合、为旅游者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旅行线路。
上述景点、景区,是我们的旅游产品。
大的品牌是“三国文化游”。
这个品牌推向市场后,...
秦岭为什么叫“秦岭”?
辞源解:秦岭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古籍中指山脉在陕西省境南的终南山,亦称太乙山、南山。
汉书曰秦地有南山。
古籍中如《文选》班固《西部赋》注解,秦岭,南山也。
唐柳宗元说:“中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
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而远扬”。
《明史》记西安府章,“长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龙首山,南有终南[ij,又有子午谷,谷中有关……”。
这就是说,西安南边有终南山即秦岭,秦岭中有子午谷,而子午谷则贯穿于陕境内,谷中有关则首先是关口(原五郎关),即于陕县城所在地,还有腰岭关、高关、峡岭关、石羊关(石羊关现在长安境内,原属亏:陕的辖地)等。
...
长安有哪些景区
鲸鱼沟周平王时,有白鹿出于此而得名。
”后因宋天圣年间,大将狄青在此安营扎寨,又称狄寨塬。
《辞源》载“白鹿塬即灞上。
”“汉高祖灭秦还军灞上。
”《史记》载“王翦伐荆秦始皇送至灞上”即此。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
秦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古帝王将相射猎游乐之地。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留下了难以记数的辞文华章。
“灞上”曾演出了多少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
唐代诗人讫干《灞上诗》就生动的描写了白鹿塬宜人风光。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塬》即以此地为历史背景。
香积寺香积寺位于古都西安城南约三十五华里处,地当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河原的西端,是我国唐朝全盛时期建立的诸多佛教名刹之一,也是我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公认它是净土宗的祖庭。
寺院内那座突兀而起,与终南峰颠争高的古塔,就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善导的供养塔。
一千三百年来,沧海桑田,兴衰互替,这座寺院也历尽劫波。
尽管昔日那些广殿长廊,壁瓦飞檐,金像银器,铁钟铜铃已经荡然无存,但那座古塔却终于免毁于难,至今巍然屹立。
阿房宫遗址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大唐十八陵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禅位于李渊,隋亡。
李渊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年号武德。
建国之初,李渊、李世民父子,吸取隋朝亡国的教训,改除隋朝弊政,网罗人材,吸收普通地主中的人物参政,完善封建国家体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颁布新的均田令等等,使国家重新统一,社会渐趋稳定,典章制度初具规模。
后经高宗、武则天、玄宗的继续治理,国势日强,疆域辽阔,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颠峰。
大明宫遗址,在今火车站北1公里多的龙首原上。
大明宫是唐京城长安“三大内”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
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
工程未完,李渊便死,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
秦岭野生动物园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地带,距西安市区28公里,由西安旅游集团投资建设的西北地区首家野生动物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
秦岭野生动物园是陕西省和西安市“十五”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95亿,于2004年5月1日开放。
全园占地2600余亩,展养着以秦岭四大“名旦”——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为特色,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共300多种、10000余头(只)。
景区绿树环抱,丰草长林,与连绵起伏、千峰碧屏的秦岭山脉融为一体。
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公园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
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秦岭为什么叫秦岭,说得好多加分
辞源解:秦岭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古籍中指山脉在陕西省境南的终南山,亦称太乙山、南山。
汉书曰秦地有南山。
古籍中如《文选》班固《西部赋》注解,秦岭,南山也。
唐柳宗元说:“中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
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而远扬”。
《明史》记西安府章,“长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龙首山,南有终南[ij,又有子午谷,谷中有关……”。
这就是说,西安南边有终南山即秦岭,秦岭中有子午谷,而子午谷则贯穿于陕境内,谷中有关则首先是关口(原五郎关),即于陕县城所在地,还有腰岭关、高关、峡岭关、石羊关(石羊关现在长安境内,原属亏:陕的辖地)等。
汉 典解释秦岭(秦岭)汉 典 网 1.山名。
又名 秦山 、 终南山 ,位于今 陕西省 境内。
《三秦记》:“ 秦岭 东起 商 雒 ,西尽 汧 陇 ,东西八百里。
”《文选·班固》:“睎 秦岭 ,睋北阜。
” 李善 注:“ 秦岭 , 南山 也。
《汉书》曰:‘ 秦 地有 南山 。
’”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
”2.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山脉。
西起 甘肃 青海 边境,东到 河南 中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希望有所帮助
三国中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成都有武侯祠。
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出生:公元181年农历7月23日(新历日期在8月23日左右) 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 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 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 诸葛亮画像 父亲:诸葛珪 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 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豫章太守) 配偶:黄月英(黄硕) 同族:诸葛诞 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承人:蒋琬、费袆、姜维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躬耕陇亩 ⒈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
⒉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昌。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人称“卧龙”。
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引《襄阳记》) 琅琊 [1]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雄 诸葛亮利用惟妙惟肖的口才,遍通于诸侯之间 鲁肃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
”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
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对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
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
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
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
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
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
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
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
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
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
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
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
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
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
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
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
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
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
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
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诸葛亮的一生经历
姓名:诸葛亮 个人 资料 字 孔明 终属 蜀 籍贯 [徐州]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南] 容貌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 官至 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谥曰忠武侯 生卒 181 — 234(54岁) 家族 资料 父亲 诸葛珪 母亲 章氏 配偶 黄氏 子女 诸葛瞻 兄弟姐妹 诸葛瑾 诸葛均 相关人物 刘备 赵云 孙权 司马懿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 诸葛亮 - 简明历史传记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合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诸葛亮 - 简明演义传记 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
刘皇叔三顾茅庐,遂允出山相助。
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更取得荆州为基本。
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
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诸葛亮 - 历史评价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贾?惺椋?挑碇?勇远?牛?芄??痉扯?ぁ:卧颍烤挑碛胨础⒂砉蔡福?芄?肴合率甘墓室病A了?胙裕?≈谌朔彩浚?势湮闹覆坏眉霸兑病H黄渖?桃叛裕?跃?伦畚铮??现?模?斡谖哪??阋灾?淙酥?饫恚??胁轨兜笔馈?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 - 历史年表 181年(光和四年)一岁 出生于山东琅邪阳都县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先祖诸葛丰曾担任汉朝的司隶校尉,其不畏强暴、惩治外戚的事迹载于史册,家风廉洁,疾恶如仇。
其时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叔父诸葛玄在朝中任职。
189年(中平六年)九岁 生母章氏于阳都逝世。
同年汉灵帝崩于宫中,少帝即位;董卓进京,废少帝而立献帝。
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曹操、袁绍出逃,组织军力,密谋讨卓。
192年(初平三年)十二岁 父亲诸葛珪去世,全家在继母和叔父的照顾下得以维持生计。
是年董卓被诛,其部将大乱长安,吕布败逃,王允遇害。
194年(兴平元年)十四岁 兄诸葛瑾携母赴江东。
亮与姐弟寄养于叔父玄家中;是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受其遗命代之。
195年(兴平二年)十五岁 诸葛玄为避战乱,出任豫章郡太守,亮亦随叔父离开故乡,前往南昌。
不久诸葛玄为朱皓所取代,全家投奔荆州刘表。
197年(建安二年)十七岁 叔父玄去世,亮率家人来到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开始晴耕雨读,潜心世务的隐居生活。
是年袁术称帝于寿春。
198年—206年(建安三年—十一年) 在此时期内,亮与荆襄名士广泛结...
诸葛亮的一生经历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 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 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 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 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 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 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 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
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 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会黄祖死,得出, 遂为江夏太守。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 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 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 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 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 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 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 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 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 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 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 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挥军南征,目标指向荆州的刘表与江东的孙权。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 而其后刘表死,刘琮降。
刘备在拒绝了诸葛亮袭取襄阳而守的计策之后被曹操追击,大败后辗转逃至夏口。
当时的荆州已经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仅有江夏、夏口的刘备、刘琦部队。
面对逐步逼至的曹操大军,扭转危机的,便是诸葛亮。
(平曰:诸多批评诸葛亮的文章中,多在此间批评诸葛亮在刘备败逃的情况下并没有发挥能力,扭转败局。
然而诸葛亮在曹操逼近,刘琮投降的情况下曾建议偷袭襄阳。
然而刘备没有采纳,遂至孤立无援而败退。
因此并非诸葛亮没有发挥能力,而是在当时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计谋以及曹军势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无论是怎样的智者,在如此的境况下,也只有败走。
此非诸葛不欲为,而是事不如愿。
) 当时刘备聚兵江夏、夏口,部下仅余二千,加上关羽水军与刘琦所部不过万余。
实在无法对抗曹操接下来的猛攻。
而此...
唐玄宗派人从涪陵为杨玉环送荔枝是否经过华阳古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著名诗句,鲜为人知的是,诗中的荔枝产自涪陵荔枝园。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荔枝叹》中就有“永元荔州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之说。
福建岭南、四川泸州、宜宾等地都盛产荔枝,但荔枝产地距京城长安最近的是涪陵。
唐代涪陵所产荔枝名“玉贞子”,果大、肉厚、色艳、味美。
唐玄宗为取悦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的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颁旨自涪州设专驿直通长安,修建一条从涪陵直通陕西长安运送荔枝的驿道,后世称为“荔枝道”。
据有关史书记载:荔枝道起自涪陵城西荔枝园,北渡长江,经垫江、梁平、开江、达州,从陕西西乡快马入秦岭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
并采涪州西荔枝名园“妃子园”所产荔枝名品“玉真子”,连枝带叶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中,装笼上马,快马进呈,经七天七夜抵西安,到达华清宫时荔枝色似新采,味香如初。
蔡襄在《荔枝谱》中有“贵妃嗜涪陵鲜荔枝,岁命驿致”的记载。
每年盛夏时节,涪陵荔枝园内流香溢蜜,红艳艳的荔枝挂满枝头。
新熟的荔枝被连枝带叶采下,装入竹筒密封,用专送紧急公文的快马运往长安。
涪陵荔枝“一枝独秀”,成为朝廷贡品,使涪陵荔枝园名盛一时,但也给涪陵的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不管天旱地涝、病虫灾害,奉天命种植的荔枝,不容有半点闪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陵荔枝园逐渐冷落、荒芜。
到宋代,据南宋《与地纪胜》记载,那时荔枝园仍有荔枝树百余株,“颗肥肉厚,唐贵妃所喜”。
到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
至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
清朝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亭,种植荔枝树,不久因故被毁。
此后,荔枝园旧址被岁月风雨冲刷,零落得无处寻觅踪迹,空留下一个让人叹息的地名——荔枝园。
旧时涪陵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随之徒有虚名。
上世纪60年代,涪陵有关部门规划重建荔枝园,从1962年至1980年间,三次从四川合江地区引进3万余株荔枝苗,但因气候差异和管理技术等原因,仅成活了300余株。
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本世纪初,涪陵曾邀请全国荔枝专家实地考察,规划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建成后可改写三峡库区和重庆市范围内,尚无成片荔枝林成活的历史。
荔枝曾经让涪陵辉煌过。
天地悠悠、岁月悠悠、江山悠悠,愿涪陵荔枝园旅游景区,能再现满园荔树如海、枝上红果似霞的胜景。
那时或可改写苏东坡老先生的著名诗句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涪陵人”了朝天驿、白市驿、温汤驿、百节驿、铁山驿、冷水驿、石城水驿、铜罐水驿、鱼洞水驿、木洞水驿……古时候留在重庆的驿站不少,而可圈可点的当数涪陵的荔枝驿,因为驿传荔枝的传说,其源头便是涪州(今涪陵)的荔枝驿。
《新唐书·杨贵妃传》有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
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末变已至京师。
”又据《天宝遗事》记载:“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
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
”应该说,驿传荔枝一说,不仅是传说,当是重庆的一段掌故。
唐天宝年间,生于蜀的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
唐玄宗为取悦于她,下令自涪州设专驿直通长安。
唐代的涪州辖境相当于今重庆的涪陵、南川、长寿、武隆四地。
唐玄宗下令在盛产荔枝的涪州设荔枝驿,采涪州西荔枝名园——“妃子园”所产荔枝名品“玉真子”,连枝带叶密封于新砍下的竹筒中,装笼上马,由涪州北的鹤游坪取道垫江、梁平,经小川北大道,过巴中、汉中,越秦岭子平谷,经七天七夜而抵西安,到达华清宫时荔枝色、香、味不变。
由涪州至西安,千里迢迢。
荔枝不易保存,负责运送荔枝的驿使只得“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紧鞭急蹄,日夜兼程。
这条2000余里的“荔枝道”,速度之快,可以PK当今的“特快专递”。
这也苦了“荔枝道”沿途的百姓。
为保证速度,驿使身负荔枝,手执铜铃,“未至时先振铃,不让路者虽马踏死也不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
驿使也是苦差事,在接力传递过程中,颠坑扑谷,时常跑得人仰马翻,累死摔死,前赴后继,而在途中遭遇虎狼毒害之事也时有发生。
苏轼在《荔枝叹》中有云:“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对当时“荔枝驿”、“荔枝道”的生动写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