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泰国旅行回来的感悟

01闺蜜跟我讲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发生在她家毛毛刚3岁多点儿的时候。那天,她家奶奶带着毛毛在小区里玩儿。在一棵树下,毛毛捡到一根树枝,上头缀满了有些枯黄的小花。正当毛毛陶

01

闺蜜跟我讲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发生在她家毛毛刚3岁多点儿的时候。

那天,她家奶奶带着毛毛在小区里玩儿。

在一棵树下,毛毛捡到一根树枝,上头缀满了有些枯黄的小花。

正当毛毛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新收获时,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孩走过来,一把夺走他手里的树枝。

毛毛要咧嘴哭,奶奶立刻安慰说:

没事没事,就是一根枯树叉儿,XX姐姐拿过去玩一下,大方点儿啊!

嗯,没错,闺蜜家跟小女孩家是认识的。

奶奶碍于情面,同时也是觉得一根树枝的确太微不足道,于是忙着安慰自家孙子,去地上重新又捡了一把树枝。

然而看着奶奶手里的成果,毛毛都摇头。

他只想要回被夺走的那一根。

毛毛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女孩妈妈开始批评女孩:

快还给弟弟,你这样不乖啊!

女孩不听。

不仅不听,她还一本正经地对毛毛说:

你别难过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

这话一出口,旁边的大人都听乐了,甚至还有人夸这个孩子聪明。

就在这个这时候,闺蜜从外头回来,正看到自己的小家伙一脸委屈,想哭又不敢,呆呆地站在那里。

了解了情况后,闺蜜二话没说,就微笑着走到女孩身边,很轻松地就从女孩手里拿回了那根树枝,说:

宝贝,这是弟弟的东西,不是你的。

女孩先是一愣,然后哇地大哭起来。

女孩妈妈面露怨色,手忙脚乱地去哄孩子。

旁边的一众人看傻了眼,都不说话了。

孩子奶奶有些尴尬地打圆场,同时责怪自己儿媳妇儿:

你这么大人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闺蜜忍着一肚子火,似乎是对那女孩妈妈说话,也似乎是对身边看热闹的一众人说:

对不住啊,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明白,该是谁的东西,就是谁的,这是个基本法则。如果谁力气大东西就归谁,谁弱小谁活该,那这个世界不就黑白颠倒啦?

然后就带着儿子扬长而去。

02

后来,闺蜜跟我说:那女孩妈妈如今遇见我了基本都绕道走,可是那又怎样呢?

我则听得哈哈笑,对她着实佩服得紧。

我们都觉得,孩子还小,一根枯树枝这样的东西,实在太微不足道。

我相信,很多父母会像毛毛奶奶一样去打圆场。

然而,对孩子来说,对方抢走了我的树枝,跟抢走了我的玩具,破坏了我心爱的宝贝,甚至随意入侵我的界限,践踏我的权利,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

当大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没事没事”,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是在跟孩子说:

你这根本不算事,你不该这么难受,你难受只说明你太小气了。

简言之,你生气是不合理的。

说到底,这是在教孩子:被侵犯时,你得忍着。

这是人为制造的权利的不平等。

总是这样被对待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在人际冲突中失去反击的勇气。

比如一个朋友家前不久刚遇到的事。

那天,她老公带兄妹俩去游乐场玩儿。仅仅离开了一小会儿,再回去,发现妹妹哭得稀里哗啦了,脸上和手臂上,都是指甲的挠痕,还有破皮、流血处。

打人的小孩已经走了,孩子爸也就索性带孩子回家了。

朋友却按捺不住满肚子的火气。

她问妹妹,2岁多点儿的妹妹根本表达不清。

于是改问当时唯独在场目击全程的5岁哥哥:

妈妈:你看到有人打了妹妹吗?

哥哥:看到一个弟弟抢妹妹的铲子,妹妹哭了,跟弟弟打起来了。

妈妈:你有做什么保护妹妹吗?

哥哥:我去告诉小弟弟的爷爷奶奶了。

妈妈:你为什么不当时就把那个弟弟推开?

哥哥:弟弟也很小,我去打他推他,他也会哭。

朋友急了,嗓门也不由得提高了八度:不管他是不是小,他在打人,不管打妹妹还是打你,你都应该反击!

哥哥被吓到了,他一脸委屈地答:可是打人是不对的,玩具就是要分享的……

说完哇地哭了起来。

朋友傻眼了。

哥哥刚刚说的话,不就是自己平日对他反复强调的话吗?

每当妹妹去抢哥哥的玩具,乱动哥哥的东西,哥哥不乐意的话,妈妈都会教育他:

妹妹那么小,你要让着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这个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马上就还你,你要做个爱分享的好孩子啊!

……

是的,是她亲自教会了孩子:

东西被抢了、被欺负了,有情绪、发脾气甚至反抗都是不对的。

于是遇到冲突时,这个小孩他会刻意压制自己。

也因此,他往往最委屈、也忍得最辛苦。

03

所以,如果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5岁以内),他手里的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只皮球,抑或只是一片从地上捡来的树叶子被抢走了,如果他可怜兮兮看向你,你会碍于面子安慰孩子,还是干脆帮孩子要回来?

答案当然是后者。

物归原主,首先可以教会抢东西的孩子:谁的东西归谁,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界限。

所以,别以为你的孩子会抢东西、看起来够厉害,甚至还占了小便宜。

殊不知,当你默许孩子越界行为的时候,你和孩子同样是输家。

物归原主,更能教会被抢东西的孩子:我们其实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该是哪个孩子的东西,就归哪个。

04

无论是任由孩子东西被抢而不作为的父母,还是默许孩子抢东西的父母,其实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那就是界限模糊。

父母界限模糊,孩子没法真正过得自在。

有界限的家庭,才能真正养出懂得保护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知道分寸的孩子。

何为有界限的家庭?它一般会有以下特征:

有爱的。民主的,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再往细一点说,这个家庭应该是这样的:

不强迫孩子分享。

不随意处置孩子的所有物。

鼓励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

当孩子觉得不舒服,允许他理直气壮地说不。

接纳孩子的坏脾气,不害怕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感受。

尊重孩子的界限;不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保有父母自己的底线;不因为爱的缘故,一味服从孩子。

上述最后一点最重要,也最难做到。

因为难,才更要我们去努力。

父母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必要的界限。

父母是有界限的父母,孩子也才能够有空间去发展属于他们的力量。

还是《破产姐妹》中的MAX说的好:

习惯了屈从父母和他人的孩子,他只会把自己过得越来越卑微,却很难学会真正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负责。

真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他走上社会,才有能力对糟糕的、坏的事情说不。

05

去泰国旅行时,一个叫小语的男孩让人印象深刻。

确切地说,是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讲真,组团旅行,真怕遇上一熊孩子,不分场合地闹腾,打不得,骂不得,若家长还属于蛮不讲理的,好端端的旅行就算毁了。

小语却不同,懂礼貌但不胆怯;性格活泼却又不吵闹;在海边游玩,还会细心地帮拍照的阿姨们看东西,很是惹人喜欢。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有很多寺庙供人朝拜。

让人意外的是,一个八岁的男孩可以很安静地跟在母亲身后,把大人与自己脱下的鞋子码放好,然后学着长辈的样子行礼跪拜,恭敬虔诚的样子让人既感叹又佩服。

起初大家都以为是他性情乖巧,接触多了发现,并不是,他与别的孩子的差别,在于有一颗感恩的心。

用他母亲的话来说,是小语拥有一颗“敬畏之心”。

原来,孩子的母亲虽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却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平日里经常带他感悟大自然的壮观与伟大,让他读《道德经》、《弟子规》等儒家经典,还让他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仪式,让他懂得爱的温暖和敬畏心的必要。

就像影片《龙猫》里的爸爸带着女儿登上山坡,看到郁郁葱葱、冠如华盖的古树,会领头虔诚地行礼一样,小语母亲给予孩子的,是心灵上的启迪。

她说,培养一个没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远比一个没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于丧失底线,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明代方孝孺曾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敬畏,能让孩子自律与自觉,因为“敬”会有所为,它告诉人应该怎么做,“畏”又会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不该做什么。

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生的大智慧。

06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让我难受了很久。

一名看起来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5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

尽管在一旁的奶奶一直阻止孙子的暴力行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

据了解,视频中的男孩飞踹他母亲的原因竟然是其母亲不让他玩手机。

不少网友感叹,“这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自己的母亲,都是给父母惯坏了!”

而事实上,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我朋友曾告诉我,她上初中的孩子班上有一个小霸王,因要钱无果,一棍子把父亲打成重伤。

老师说要报警,这名父亲却不让,坚持认为儿子是无心之举;

我邻居叔叔的孩子,上网要他妈给充游戏卡,他妈不肯且唠叨,他一怒之下就把妈妈推倒在地,头撞得鲜血直流……

劣迹斑斑的背后,不禁让人感到一阵阵悲凉,关键是这样的现象还挺多,这些孩子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听劝告,好像天下就是他的,一切都要为他让路。

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敬畏心理。

从小太过娇惯,毫无规则意识,满足其任何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宠溺长大的孩子从不知规则为何物。

家长呢?爱孩子变成了害孩子,他们忘了,孩子终归要独自走上社会的,你可以纵容他,但社会不会、法律不会,等待他的,终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人们经常说,当今社会的孩子缺乏独立与感恩。我觉得,“敬畏心”才是这个时代孩子真正的稀缺品。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行,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培养他的敬畏之心,懂得自律与理智,树立规则意识,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输掉整个人生。

07

何谓敬畏心?

敬畏心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的一种尊重、畏惧的态度。

这种“敬”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尊重;“畏”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

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

事实证明:有敬畏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听师长的话,对人恭敬,理性正直,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而缺乏敬畏心的孩子则好冲动,做事情肆无忌惮、随心所欲,长大后很容易失去生活和道德的底线,甚至会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

正如古人所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胆儿太大,又不知进退,小焉者误人生,大焉者要人命。这也是导致她落得凄惨下场的根本原因。

08

父母懂得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当孩子从小知道,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有很多东西无比宏大时;

当他明白天地万物,不仅自己年幼无知,就是再有学问的人,也不是全知万能时,他就会懂得保持谦逊、勤于探索,明白人要有所畏惧、对自己有所约束。

而恭敬、放低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正如杨澜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经过了这么多,才懂得要对命运怀有敬畏之心。”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才会在敬畏中获得智慧和力量,然后走得更稳、更远。

电影《空天猎》里有句台词,我很喜欢:人拥有敬畏之心,才能承载最大的责任”。

世界太过辽阔,自然太过强大,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才能在自己生命的天空飞得更高,翱翔得更久。

因为真正的敬畏,绝不是单纯的“惧怕”,不是抹煞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感。

而是建立规则感和能力感,培养同理心,是建立在一种健康人格基础上的,最美好崇高的感情。

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就是孩子灵魂花园的缔造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