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旅行与日常旅行的差异
背包旅游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始于17世纪贵族青年的欧陆旅行,到18世纪开始的劳工阶层边周游边学艺的tramping,直至60年代漂流者的“流浪”drifting,都是当时社会时代背景

背包旅游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始于17世纪贵族青年的欧陆旅行,到18世纪开始的劳工阶层边周游边学艺的tramping,直至60年代漂流者的“流浪”drifting,都是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一类大规模人群的生活方式——现代背包旅行正是脱胎于此。

17世纪贵族青年的欧陆旅行
当我们试图了解背包客旅行者这个群体,也必然从他们为什么开始旅行说起。在采访中人们或许知道自己为什么开始一次旅行,却很难说明是什么驱使自己开始了一次背包旅行。
01 对现代传播困境的失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种先贤的名言每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人都熟知在心。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徐霞客考察神州,郑和七下西洋,我国自古都是崇尚游历的国度。古代无论富绅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有远行的习惯,或是赴京赶考、或是探访友人,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而古时又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每每出一次门就都变得非常漫长。年轻人或背着行囊,或坐着马车,经过一个驿站又一个驿站,在一个城镇又一个城镇歇脚,这属于非常典型的背包客行程。

孔子周游列国图
现代的背包客未尝不能看作是一种对于古代“行者隐士”思想的溯源,或者通过实践去再现这种“行者隐士”的精神。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开始挑战人类理性的力量以及宏观话语体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其主要内涵包括对虚无主义的挑战,对偏执的拒绝,对多元的尊重,对向他者开放的欣赏,对“踏实的存在”的追求,以及对勇敢地活出个性、活出格调、活出优雅、活出美丽的向往,强调个性,强调对不同个体的经验进行具体的理解和阐释。在这种思潮的涌动下,对现代性失望的人们开始溯源,用最传统的旅行方式去感受世界,背包客群体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莫名:“当时第一份工作很不顺利,当时的项目几乎宣告失败,权利斗争层层关系,又必须有一个去负责的人,其实几乎是被开除了。于是想一个人去散散心,所以才会一个人出来。”
生活方式的日复一日和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是背包客逃离喧嚣躲进大自然的主要原因,逃离都市生活的压力与制度化的生活是背包旅行的主要动力。通过跳出固有生活,通过空间上的转移,离开现有生活里的麻烦,去逃离之前生活轨迹里的麻烦或者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逃离原有充满麻烦的空间,通过转移来获取冷静思考的方法,再回到之前的生活重新面对人生。
02 与异文化的交流尝试
在采访中,还有一类人是这样决定自己的背包旅行的。
Cindy:“旅行和旅游是两件事,在景点看人挤人,或者付费做那些骆驼什么的游戏项目,不如像我们这样翻两座沙山,绕到沙漠深处去露营,去看星星。不是有口诀形容跟团旅行么?上车睡觉,下车撒尿,看见景点就拍照。那样旅行挺无聊的,真的旅行应该在那里停留一下,慢慢感受这个城市。”

当人们开始厌倦常规旅行的重复和无聊,在旅行社重复的日程安排里觉得无法理解目的地的美好。厌倦商业旅行带来的规律化,渴望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想深入与异文化产生交流,那就必须离开旅行社设计的快餐式的旅行安排。
其次,背包客们认为旅行之“行”不是单纯的玩乐享受。在以上两点基本意义共识下,驴友们不断强调自己是“旅行者”而不是“旅游者”,这个群体的活动之所以叫旅行是强调那种简单质朴的“行”,更多的象征一种挑战与磨难,与旅游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在驴友眼中,旅游就是与那些商业化的旅游系统相联系的享乐型游玩娱乐活动。旅游重“游”,是一种享受玩乐,而旅行重“行”,是一种体验。

同时,互联网络的急速发展也激化了背包客群体的壮大。中国背包客现象的出现与互联网的大力普及息息相关。深刻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网络进入中国大众视野。同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于是在这个世纪之交,背包旅行在我国城市中迅速风靡。城市里那批受过良好教育的都市白领或家境良好的青年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互联网向年轻人展示着丰富多彩的全新世界,对青年人不断诉说着“出去看看”,同时更多的背包客通过互联网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样的交流使得他们获得了群体内的互动交流。
03 给予自己的“成人礼”
Kathy.:“当时本科快要毕业了,就和舍友约定了一起出来。想用旅行一起纪念我们的青春,大学四年在一起关系特别好,想把我们的青春永远留在记忆里。然后就一起去了厦门,玩水,吃海鲜,沿着海边散步,在街头浪迹。说着未来和过去,这就是第一次背包旅行。”

青年背包客往往处于刚刚进入社会,在自我认知上各个方面都不成熟不自信,会选择通过背包旅行的方式,来试炼自己,通过这样的仪式来证明自己的成长。背包旅行需要旅行者具有自己整理行李,自己寻找旅游项目,自己确定旅行规划的能力,甚至独自面对旅行中各种突发意外的能力,这些考验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同时,有能力完成这些的人,通通被认为是有独自生存能力的。因而,人们也相信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以成为自己成长的见证。年轻人便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成人仪式。
同时,大多数将背包旅行视为成年礼的背包客往往会在自己从家庭进入大学或者从大学走入社会,这种生活阶段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进行。青年在面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往往可以通过一次背包旅行中发生种种困难,克服并完成旅行的过程来淡化,从而树立自己能够独立生活的信心。

此外,除了忍受恶劣环境带来的考验,当青年背包旅行者走入异文化中,进入异文化的考验,他们往往需要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亲密接触,而这种接触并不一定总是有趣的,当面对当地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冲突时,这种接触往往是具有挑战性的。无论是语言、生活习惯、风俗、宗教等,对于旅行者而言都可能是有冲击性的挑战。当旅行者被包裹在当地的文化中,他会开始了解、适应当地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旅行者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姿态,从当地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开始使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的时候,个人会获得许多成长,这种传统意义的“见世面”,或者说“旅游凝视”,也是成人仪式的重要一环。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