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没钱不能旅行
文/Vincent最近,《爱和自由》的作者李雪在微博上发表一段言论,引来很多关注和评论。李雪在飞机上遇见一位带着双胞胎儿子的妈妈,随行有三个保姆。俩孩子全程无哭闹,李雪深以为其
文/Vincent
最近,《爱和自由》的作者李雪在微博上发表一段言论,引来很多关注和评论。李雪在飞机上遇见一位带着双胞胎儿子的妈妈,随行有三个保姆。俩孩子全程无哭闹,李雪深以为其有教养,询问得知人家平时是带四个保姆,而且孩子要啥给啥并及时给,所以俩孩子性格很好。李雪最后评论:“不得不说,富人整体上意识水平更容易接近真相。”
截图
此文一出,立即让很多博友感叹: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请不起四个保姆,都不敢生孩子了。
且不说,单单用坐飞机是否哭闹来判定孩子有无教养,是有偏颇的;就算他们确实有教养,李雪通过访谈了解到两个原因:一是妈妈生怕保姆累了心情不好不够耐心,就让两个保姆服侍一个孩子;二是孩子要啥就给啥,及时满足。出门“只坐商务舱”的李雪想说的重点,无非是人家——有钱。
截图
真的一定是“要啥给啥,及时满足”,才叫做精神富养吗?一定要请得起四个保姆的家庭才有资格精神富养吗?或符合这两条就算是精神富养了呢?
孩子的基本需要得到及时满足,其性情确实就会比较平和,因为他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对身边的亲人有信任感;但是欲望是满足不完的,随着年龄增长还会因为“见多识广”而与日俱增:你今天给他买了最好的玩具车,长大后他会不会要最好的跑车,买最豪华的专机,会不会提出一些哪怕用钱也买不到的要求?
经济好,确实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甚至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状态和心态。但是,有钱并不是精神上“富养”孩子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家庭,也不见得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洛克菲勒家族明确规定孩子每周的零花钱只有一块五,如果需要更多的钱,就必须通过劳动来赚取:拍苍蝇、抓老鼠都可以得到报酬;承包全家的擦皮鞋工作也能赚钱。
说到这里,我看到李雪在博客上还发表了一篇《关于富人的谣言鸡汤》,说上面这种故事是“穷人意淫富人如何教育孩子”,并认为,只有父母成为“富一代”,才能给予孩子“爱和自由”。
截图
诸如扎克伯格这样真正的富豪都在提倡低碳、简约,把自己的财富更多地投入公益事业,让后代明白不可不劳而获;而这些以为坐个商务舱就高人一等的“小富人”们,倒在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己“意识水平更接近真相”。我想说,孰贫孰富,显而易见了。
截图
经济上穷困的家庭,在精神上富养孩子的案例也不少见。美国一位女性,在与丈夫通过双手劳动勉强度日的情况下,坚持让五岁的儿子去上学,并在一起劳动中教给孩子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她的儿子成为最受美国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她就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林肯的生母南希·汉克斯。
因此,我想对家长们说:孩子本身并没有贫富贵贱的概念,所以父母也无需觉得,不能凡事给到孩子最好的,自己就不合格。让孩子的精神富足,很多时候跟物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没有开豪车,那就跟孩子一起坐公交车,可以更专心地跟他交谈,还能体验给老人让座的快乐。
没有请保姆,那就让孩子跟你、跟祖父母一起做家务,把痛苦的做饭洗衣做卫生变成一次次有趣的亲子游戏,让孩子从小体会劳动的幸福。
没有坐商务舱出国旅行也不用懊恼,哪怕只是带孩子在小区看蚂蚁搬家,到公园看花、散步,拿绘本给孩子讲异国风情、外星球的故事,他也能感受简单的乐趣。
古今中外,精神上富有的人,大都不是富人;而物质的富有,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上的财富。今天这篇文章,意在提醒家长们,不要被一些炫富的帖子所误导,焦躁了自己原本平静的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