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在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当地土著人居住,

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在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当地土著人居住,这些南下的汉人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

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

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

客家围屋的历史起源: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在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当地土著人居住,这些南下的汉人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

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

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

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赣南客家围屋是什么?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

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

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

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

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

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

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

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

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

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

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

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

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

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

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

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

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

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

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围屋有哪些特点】作业帮

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

衡阳市到江西赣州龙南围屋开车旅游需要几天?

往返路程约一天,游玩二天!三天时间足够了! 驾车路线:全程约533.1公里 起点:衡阳市 1.衡阳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30米,右转进入解放大道 2) 沿解放大道行驶170米,进入紫云中街 3) 沿紫云中街行驶480米,右转进入延安路 4) 沿延安路行驶310米,左转进入长湖街 5) 沿长湖街行驶490米,右转进入祝融路 6) 沿祝融路行驶480米,左转进入蔡伦大道 7) 沿蔡伦大道行驶5.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南岳高速 8) 沿南岳高速行驶40米,直行进入南岳高速 9) 沿南岳高速行驶410米,朝邵阳/炎陵/广州/S8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石鼓枢纽 2.沿石鼓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衡邵高速 3.沿衡邵高速行驶25.3公里,直行进入泉南高速 4.沿泉南高速行驶61.9公里,直行进入武深高速 5.沿武深高速行驶21.1公里,朝泉州/吉安/G7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泉南高速 6.沿泉南高速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泉南高速 7.沿泉南高速行驶62.7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永新服务区 8.沿永新服务区行驶570米,直行进入泉南高速 9.沿泉南高速行驶88.0公里,朝赣州/井冈山/S4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泰和枢纽立交桥 10.沿泰和枢纽立交桥行驶790米,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11.沿大广高速行驶243.9公里,直行进入龙河高速 12.沿龙河高速行驶16.8公里,在定南/寻乌/安远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3.赣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970米,直行 2) 行驶200米,调头 3) 行驶190米,右转 4) 行驶120米,左前方转弯 5) 行驶2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明远第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是哪个民族居住的?】作业帮

汉族客家人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如四角围龙--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故居等.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型、圆型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09年,直径73米,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发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参观各式建筑往往是旅游中的重头戏,从帝王宫殿到普通民居,从万里长城到亭台楼阁,每一处建筑都有它看不够、道不完的精致与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见到了最令人震惊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其外观既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又让人怀疑许多现代体育馆的设计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由于土楼独特的造型,庞大的气势及防潮抗震等优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的构造材料,结构,安排,布局

以迁徙移民为特征的“客家民系”,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 中,其谋生手段,生活习俗、语言变异到居住形式等都具有鲜明 的中原传统文化特色。

堂屋、杠屋、围龙屋、方楼、圆楼等统称为“客家土楼”。

这种建筑形式,从选址到平面空间的组合,体现着客家人重视 “天人感应”,追求“天人合一”,并崇尚自然的理性选择。

“天、地、人”是宇宙整体与社会的和谐,自然节律的共存,这 反映客家人顺应自然的文化内涵。

这环境空间就是一个地域的地 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优选。

“背山”是朝向阳光,有利于日照、通风及阻挡冬日寒流。

“面 水”可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有利于灌溉庄稼或水利交通。

坡地 的树林竹丛,利于排洪防涝,水土保持,更为农具的制作提供素 材。

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象征。

“仁、义、礼、智、信、忠、 孝”这伦理道德观念承传了客家意识,也体现了孔孟之道的儒家 思想。

祠堂是客家人突出祖先崇拜,维系宗族意识,加强家族凝 聚力的地方。

祖屋或学塾书院,以中庭厅堂为核心,房屋四周组 成祠宅合一的集居群,称之为堂屋。

以此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 局,主次分明,人口增多时,几代同堂而不断向外扩充。

其渊源 于中原传统礼制府第式院落民居和庄园式坞堡的基本形制。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客家居民为避战祸及饥荒而南迁。

漫漫长路,长途跋涉,披荆斩 棘,为求生存发展而于崇山峻岭或是重峦叠嶂的丘陵地区筑室而 居。

山高林密,盗匪出没,流寇侵袭,当地土著的领地纷争械 斗,以及猛兽虫蛇的袭击,为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聚 族而居”。

这就创造了一种集体安全防卫的“围屋”居住形式, 也就是:方楼、圆案、村围、围龙屋、五凤楼等独特的“土楼文 化”。

围屋是客家民系的文化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特异 形态。

其不仅反映出客家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而且更 集中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大家族小家庭”家族制的社会组织和宗 法观念的生活方式。

这些围屋,在深圳龙岗的“鹤湖新居”,坪 山镇的“大万世居”,坑梓镇的“龙田世居”和香港元朗锦田吉 庆围和沙田的曾家大屋、一贯世居、山下围等都各具岭南客家民 居的特色。

围屋是由堂屋发展而成的二堂、三堂式组合堂屋,或且连成 一片村落,由外墙围起来的封闭式房屋,外墙常作防护围墙,四 角常常设有雕楼。

祖堂分散各户各家,而以水井和庭院为中心。

在建造时多以黄泥加石灰夯土版筑技术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创造出适应南方山区历史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生存防御体 系———土楼。

具有防震、防火、防盗、通风、日照、采光以及 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等的构造特点。

闽西一带的圆形土楼建筑 艺术,更富传奇色彩,像地下冒出来的“大蘑菇”,宛如从天而 降的“飞碟”。

加上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的田园风光更令人陶 醉,被国际建筑界友人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山区建设的 模式”,是东方文明的一颗黑珍珠。

江西赣州将投入5亿元抢修客家围屋?

据报道,近日江西赣州日前审议通过《赣南客家围屋抢救性维修保护实施方案》,决定用3年时间分批抢修全市589处围屋,维修资金达49070万元,据悉客家围屋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

报道称2017初赣州市年组织专业人员对信丰、龙南、安远、于都等地围屋进行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制订了该方案。

按照先易后难、先保护后利用、维修后便于开发展示利用等原则,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对全市围屋分级分类抢修保护。

据悉方案明确,围屋维修资金实行属地管理和属地分担原则,由当地财政、围屋产权人、市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分担。

同时,注重激活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多措并举探索围屋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模式。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此次举措正式为了切实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客家围屋的分布区域

客家围楼的分布区域有: 分布区域: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分处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尤其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如龙岩、湖雷、古竹、岐岭、大溪、湖坑、下洋几个乡镇,南靖西北部的梅林、书洋3乡,平和西部的芦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几个乡镇,诏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乡,和大埔东南部的双溪、枫朗、桃园、丰顺西部的官西,饶平北部的上善、三饶等几个乡镇,分布区域广阔。

介绍:客家围屋,又叫做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悠久。

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著名客家围屋: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南华土楼4.建筑风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具有多种形状,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可见客家围楼的体积之大。

5....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