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国外旅游博士

我该不该出国读博士啊??(理工科)
我父母就是在高校工作的,耳濡目染我也知道一些,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走公派出国回来确实如你所说没什么前途。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倾三年积蓄送我出来读

国外旅游博士

我该不该出国读博士啊??(理工科)

我父母就是在高校工作的,耳濡目染我也知道一些,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走公派出国回来确实如你所说没什么前途。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倾三年积蓄送我出来读书。

你为什么不换个思路呢?据我所知,公派也是要先个人申请学校,拿到Offer以后才申请资助的,与其去花国家那钱(听说还要交纳回国保证金),为什么不再努把力自己申请奖学金出去? 国外做博士研究算是工作,理工科不同于社会科学、商科、医科,出去做博士90%以上都有奖学金的。

来源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赞助的研究基金,二是老板支付的补助费,只要你条件可以,老板愿意要你,至少可以拿到“补助”的那一部分。

象我现在所在的大学(我也是在读博士),本科、硕士几乎都没有奖学金,博士奖学金主要靠前一种也足够生活费的了…… BF、GF这东东靠缘份,求是求不得的,还是想办法出来走一遭好~~~

德国陪读是否需要保证金老公明年准备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走的是国...

您可以申请国外的博士学位,但要有教授肯接受您。

有类似您这方面的情况,配偶而拿到博士学位。

两人1000欧元在德国无论如何是不够,德国人均最低水平是900欧元。

最大的支出是房租,大约300-500欧元(冷租),水电,暖等杂费500-700欧元,这还要看在哪个地区。

当然相对而言,德国吃的不贵。

配偶是可以申请打工许可,允许几个月/年,还是无期限,要劳工局给您。

而在德国申请奖学金是比较难,但有些基金会或组织搞一些奖学金。

这有几个关于签证的网站,供参考。

签证超过6个月者即可申办配偶探亲签证,邀请者签证有效期必须长于被邀请者全程签证时间。

2,在当地 Landeseinwohnersamt 领取 Verpflichtungserklaerung,参考 填好交钱办好相关手续,学生不需要出示收入证明,存款证明。

3,买保险(ADAC旅游险)或者其他 保险可以在线办理 4,将上面相关材料正本寄给配偶申办护照签证,配偶需要办理银行担保证明,即在国内四大银行之一中存入3万元人民币/人。

【如何考国外博士】想出国读博士的条件

申请博士重要的是两点: 1. 语言合格 首先,你要根据要去的国家,尽快考出合格语言成绩。

英联邦国家一般要求雅思,美国则要求GRE、托福。

取得合格成绩(一般要求如雅思不能低于6.5,单科不低于6). 2.有高水平的硕士论文且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对口。

说白了,博士就是去给导师打工的,只要有教授欣赏你、愿意接收你去给他“干活”,你才有可能出去。

GPA什么的只是校方为了防止导师“走私”招收太差的学生而设置的门槛,对博士申请来说并不象本科那样看重~~~ 申请的具体准备程序抓好以下几点: 1.准备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 申请者一般需要提供3封英文的推荐信。

也有的学校只要求提供2封即可。

推荐信要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推荐人的成绩,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所具备的能力等。

一般由系主任、专业导师来写推荐信,最好能够拿到校长或者具备高级学术职称或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导师的推荐信或者你要去的美国学校的教授的推荐信,这样大大加强了推荐的力度,但这2-3个推荐人都必须和申请者之间确实有过联系。

我一个同学就是通过他硕士期间的师兄向他的老板保荐得以录取到同一学校、同一导师门下读博士的。

2.准备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文章(Essay) 个人陈述是影响录取的重要文件。

在美国申请博士有三大件:自述、推荐信和GRE等成绩。

而GRE绝不应被理解为是什么初试,只不过是考试公司设计的智能测验,供学校参考而已。

许多教授看中的是你的个人自述。

自述最多两页,非常简短,但很能说明学生的素质。

大家写自述几乎都找人帮忙、提各种意见,但也很难作假。

因为博士的研究志趣和方向很特别,别人无法帮你发明。

个人陈述对于导师了解你的实际能力尤其重要。

你可以通过文字向你申请的学校全面反映你的能力。

3.准备个人简历(Resume) 个人简历是申请人的说明书,招生办老师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你的所有信息。

因此好的简历可以给你的申请增光添彩。

4.其他证明材料 为突出优势,最好提供其他能够充分证明自己才能的文件。

例如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特长证书、发明证书、发表过的文章及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等等,这样将大大增加被录取和授予奖学金的机会。

5.申请学校:去你中意的学校网站查找专业、导师,然后按学校要求准备材料。

与此同时,你要跟导师取得联系(这是关键),进行沟通。

例如美国一般是秋季入学,不同的学校申请的截止日期也不同。

一般来说越好的大学截止日期越早。

一流大学的截止日期通常是1月1日之前或更早。

因此申请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目标学校的截止日期,以免错失良机。

6.如果导师认为你的条件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会主动跟你联系。

要求你提供一些材料如大学期间的成绩单、个人研究能力、有时甚至会要求你提一个研究计划,满意后他会向学校提出推荐你入读的意见,好的导师一般都是系一级的学术委员,他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学校这一级基本上就是走走程序,一般会给你发个Conditional Offer,即有条件通知书,条件就是拿到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功完成所有课程等等。

我有好几个同学,硕士根本就没毕业,学位证也没要,就凭自己的硕士开题报告找到了导师,研二就走人了…… 7.拿到Conditional offer后,就可以开始办理签证。

这时你还要准备一大批材料,如成绩单、学位证、毕业证、推荐信(以上全部需要公证)、英语证书、财产证明、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等等,均需要提供原件和复印件。

另外,推荐你看一下我为另一位朋友提出的出国规划: tion/ ml?si=4虽然不是相同专业,但计划过程、原则都差不多。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戴过博士帽这个博士帽是哪个...

莘莘学子,在大学校园内,或本科,或研究生,寒窗苦读数载,毕业了,都要穿上一套礼服,去参加毕业典礼,不参加毕业典礼,也要穿上它去照几张像,留作永久的纪念。

过去,笔者一看到头戴平底方形帽,身披黑色长袍,就以为这个人获得了博士学位。

后来,随着国内的大学又开始流行学生毕业时穿学校礼服,翻阅了一些资料,笔者才明白自己的孤陋寡闻,把学士服,硕士 服,统统看成了博士服。

大学礼服是怎么来的呢?不同学位之间的礼服又有什麽不同呢?要追寻它的来历,就要循着欧洲大陆大学教育发展的轨迹,回溯到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大学教育的发展,是中世纪生活影响的结果。

在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灭亡了,希腊和罗马灿燃的古典文化被摧残,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华的城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各种教育机构荡然无存,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继者和传播者。

到了十二世纪,由于基督教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神职人员帮助主教管理他们的教区。

于是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

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

教会利用这些场所,对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他们采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学习课程。

这些学校的教师在意大利被称为博士(Doctor,来源于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师),而在巴黎则把教师称为硕士(Master,来源于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师,师傅)。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

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的人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

既然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

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

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头巾上。

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连,单独成了一件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

到了十五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

于是,学校礼帽应运而生。

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

今天的流苏(tassel)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更精致罢了。

牛津大学最先采用平低方形礼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间则建议学校礼帽应做成学者的一本书那样的形状,这样更能表现它的学术含义,更有书卷气。

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校礼服,接着各大学相继使用,但式样与欧洲仍在使用的礼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别。

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产生了美国大学礼服的统一标准体系,后来,又在1936年和196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

因此,美国今日各大学流行的礼服规格一样,只是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别而已。

博士和硕士的长袍士是黑色的,准学士的长袍为灰色。

学士的长袍,尖袖,前面不敞开;硕士的长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长袍,喇叭袖,胸前扣子两旁各一道宽5英寸的天鹅绒贴边,袖子上也横着缝有三道平行的天鹅绒贴边,颜色属黑或别的颜色,它是学科类别的标志。

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种学位的人都可以戴。

帽子左边垂下漂亮的流苏,流苏的颜色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

最能体现学位等级的是头巾,其尺寸大小,形状,随学位的不同而不同,学位越高,尺寸就越大,做工就越精致。

头巾的外层与长袍的黑色材料相匹配,衬里折叠向外翻出的部分,使用普渡大学代表颜色――金色和黑色。

天鹅绒贴边的颜色表示学科类别。

在普渡大学学士是不用头巾的。

普渡每年要举行三次毕业典礼,参加仪式的人都要穿上礼服,在典礼官的率领下,列队在校园主要道路上绕行一周,然后进入会场。

进行完传统仪式后,从博士开始,每个毕业生都要上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博士要让教务长把头巾披在肩上。

有数千位家长或亲友,长途跋涉,其中也有不少像笔者这样的同胞飞越大洋,前来庆贺自己的子女或亲友完成了学业,许多学生一上台,会博得自己亲友的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喝采。

如此盛况令人叹为观止!而万千学子为了有一天能穿上这象征登上了学术殿堂的方形帽和长袍,又不知要付出多少辛劳!

国外名牌大学PhD(博士生)的学习工作强度有多大?

没有在国外读过博士,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是就我了解到的硕士研究生的情况来说,真的是非常辛苦的,强度远超国内学校,相信上过美国大学的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体会。

我记得当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8点起床,晚上在图书馆呆到1点,周末也安排得满满的。

不是我用功,而是功课实在太多,让你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

拿我们其中一门主课来说,一周上三次课,一次三小时,每次课后教授都会在学校内网上传当天的阅读材料,都是她从各种数据库里找的论文文献和在图书馆里扫描的书籍(用于教育用途这样做是美国的知识产权法规许可的,但是不得传播出去作其他用途),通常是PDF文档,我们自己下载后到图书馆免费打印。

每次要打印上百张A4纸(正反两面打印),偶尔打印完一看,今天的材料竟然只有六七十张,就会觉得心情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不要忘了这不是看休闲杂志,里面的内容都是枯燥艰深的学术论文,而且通常排版得密密麻麻并且极少插图。

你以为光看这些材料就完了吗?并没有。

在还没有开学前,教授已经发邮件给每一个学生,列出了整个学期的阅读书目,一共有30多本,都是学术书籍,要求学生自己到书店里去买,每周课上会讨论其中的一两本书。

至于统一的教材,反而是没有的。

此外,每周还要写两篇文章,还得抽时间出来准备毕业前要交的论文。

不要忘了,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门课,其他每一门课的教授都会这样像地主恶霸一样地把你榨成渣渣。

读完一年的硕士课程,每一个人都像经历了生死炼狱,毕业时仿佛有重生之感。

那个时候最好的纪念,就是去学院里的纪念品商店买一件上面印着“I survived J School”的T恤衫(J School是我们那个学院的简称),意思是“我读完J School竟然活了下来”。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量,正常的作息时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实不仅仅是在顶尖的学校,美国社会里顶尖的那一批人,几乎都是处于这样一种疯狂高速运转的状态。

而且除了工作以外,你还得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抽空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睡眠休息,是人们生活的三大内容,而在纽约大多数人选择牺牲睡眠时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