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作家三毛 旅行节选

作家三毛资料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

作家三毛 旅行节选

作家三毛资料

三毛,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

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

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

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

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老了不死;仔细看哦

作家三毛简介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

“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

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

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

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

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可能为乾卦-见《我的快乐天堂》哈尔滨出版社)。

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

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人生年表 1943 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取名为陈懋平 1946 因为觉得“懋”字麻烦,三毛就把它去掉。

改名陈平 1948 随父母迁台,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1954 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 1955 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

后休学在家 1956 一度复学,后正式退学。

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切腹自杀获救 1962 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 1964 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初恋 1967 初恋失败,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

圣诞初结识荷西 1968 与荷西分别。

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1 返回台湾,任教於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 1972 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

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 1974 进入撒哈拉沙漠 1974 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 1974 十月六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作品《中国饭店》 1976 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

五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1979 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

九月三十日,荷西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

回到台湾 1980 五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 1981 十一月,开始中南美之行 1982 十月,返回台湾任教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

游记《万水千山走遍》出版 1984 赴美度假治病 1985 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 1986 十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1988 六月十二日,给「三毛爸爸」张乐平写第一封信 1989 四月,曾回大陆探亲;同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滚滚红尘》 1990《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 1991 一月二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

一月三日,进行手术。

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绕颈窒息身亡。

享年四十八岁。

个人履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看《红楼梦》。

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三位画家习画。

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4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台湾省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

作家三毛的作品及简介?

作家: 三毛本名:陈平性别:女出生年:1943年02月21日卒年:1991年01月04日籍贯:浙江省定海县个人简介:曾就读文化大学哲学系,中途辍学出国,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及德国歌德书院深造。

1973年在西班牙和荷西结婚,一九七九年荷西因潜水工作意外丧生,三毛乃于1981年回台北定居,同时在文化大学任教。

随即接受联合报邀请,往中南美洲旅行六个月,尔后又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并不时演讲及出国旅行。

1989年四月回大陆舟山群岛探亲,1990年四月,往新疆会见“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

1991年元月四日,在荣民总医院逝世。

三毛的作品多由皇冠出版社印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闹学记》等;剧本《滚滚红尘》,报导文学《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刹那时光》等。

写作风格:除了写作散文,三毛也翻译漫画《娃娃看天下》及丁松青神父的散文,并有《三毛说书》、《流星雨》、《阅读大地》等有声书

作家三毛的作品及简介?

作家: 三毛本名: 陈平性别: 女出生年: 1943年02月21日卒年: 1991年01月04日籍贯: 浙江省定海县个人简介: 曾就读文化大学哲学系,中途辍学出国,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及德国歌德书院深造。

1973年在西班牙和荷西结婚,一九七九年荷西因潜水工作意外丧生,三毛乃于1981年回台北定居,同时在文化大学任教。

随即接受联合报邀请,往中南美洲旅行六个月,尔后又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并不时演讲及出国旅行。

1989年四月回大陆舟山群岛探亲,1990年四月,往新疆会见“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

1991年元月四日,在荣民总医院逝世。

三毛的作品多由皇冠出版社印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闹学记》等;剧本《滚滚红尘》,报导文学《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刹那时光》等。

写作风格: 除了写作散文,三毛也翻译漫画《娃娃看天下》及丁松青神父的散文,并有《三毛说书》、《流星雨》、《阅读大地》等有声书...

求作家三毛的生平简介

姓名:陈平 别名:三毛 生辰:1943年3月26日 祭日:1991年1月4日 籍贯:浙江定海 地区:台湾 国家:中国 职业:作家 剧作家原名陈平,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期的三毛即显现对书本 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

初中时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自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 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她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

作家三毛的一生

谁叫她是三毛呢?如果在她那个时代,非要立个贞节牌坊的话,不会有她———因为她有太多绯闻;如果她穿上旗袍,一定比《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更风情万种,缠绵悱恻———因为她有太多的爱恨。

天意弄人。

在短暂的一生里,三毛一直渴望爱情,可是真正的爱情却从未眷顾她。

前半生里,她没有找到,后半生里,找到了却不能接受。

吉普赛式的衣裙,黑发分成两把垂落的麻花辫,如同她的爱恋,始终带着一份流浪的风尘。

三毛,这个奇情的女子,在淡淡的人间烟火中,苦苦追逐着心灵深处的爱恋。

纯情 三毛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向我们告别,我们只是感觉痛惜,并没有太多惊讶,因为这是她习惯的方式。

早在1964年,21岁的她初恋失败,就曾自杀过。

小时候的三毛身体瘦弱,性格独立、执拗、不合群,在父母眼中,三毛是个极端敏感和神经质的人。

19岁时,三毛做了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的一名选读生。

在家休学七年后,她还是走回了菁菁校园。

在学校,三毛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女生都会称赞一个叫舒凡的男生。

舒凡,本名梁光明,戏剧系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已经出版了两本集子,是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

三毛于是借了他的书来读,书写得很漂亮,三毛读毕便爱上了他。

在此后的三四个月里,三毛成了舒凡的尾巴,舒凡出现在哪,她就会出现在哪。

终于有一天,三毛在操场偶遇了舒凡。

三毛想:一切总得有个开始吧,成长这本书总得靠自己动手翻。

于是,三毛走向舒凡,抽出他衬衣口袋里的钢笔,掰开舒凡的手掌,然后飞快地将家中的电话号码写在他的手掌上。

写完,三毛转身跑掉了。

她一口气冲回教室,气喘吁吁地收拾着自己的书本。

她不要上课了,她要回家等舒凡的电话。

三毛的痴情终于打动了冷傲的舒凡。

第一次约会,舒凡看着面前这个仰着脸的女孩,她不漂亮,可是她有一双闪动着生命力的眼睛。

初恋就这样开始了。

两个人,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逛街…… 但初恋的人通常都是脆弱的,何况三毛又是那种一旦付出就绝不肯为自己留后路的痴情者呢?在他们相恋的日子里,三毛常为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小事而生气。

有时是因为舒凡不牵她的手,不拥她的腰,有时是因为舒凡不陪她共用午餐而一个人去睡午觉……这些让舒凡不胜其烦。

在舒凡即将毕业的时候,三毛提出了一个在舒凡看来异常荒谬的要求:结婚。

最后,舒凡只有疲倦而冷漠地对三毛说:“我们不要再相互折磨了,我太累了。

”就像一个水晶器皿落地的声音,在三毛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殇情 在一个台风呼啸的夜晚,少女三毛朝着自己左手腕的动脉狠狠地切了下去,如花的年龄,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后来,三毛苏醒了,睁开眼看见的不是天堂,而是手腕上缠了28针的疤和流着泪求她活下去的容颜憔悴的双亲。

带着情伤,三毛执意去了西班牙,去了马德里。

西班牙是三毛从小就喜欢的,也许热情如火的西班牙人能温暖她那颗满是伤痕的心。

三毛和荷西之间产生了一段仿佛童话般的爱情,留给许多人无限伤感的是荷西的意外逝去。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三毛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人,这样的女子自有心中的王子。

可惜荷西不是那个王子,至少不完全是那个王子。

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

在那六年里,三毛前三年在国外,后三年在台湾。

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名台湾籍的留美博士追求。

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人所能达到的还要高。

回到台湾的三年,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可那个人却是个无耻之徒。

他们是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厅邂逅的,他是一个画家。

她崇拜画家。

她爱上了他,她毫无理由地接受和包容着他的一切。

他的桀骜,他的颓废,他的邪气,他的玩世不恭,他的做作的无病呻吟,他的不修边幅的邋遢,他的没出息的自许清高和自命不凡,他的懦弱的愤世嫉俗和看破红尘,在她的眼里,无不隐藏着别人发现不到的可爱之处。

他说他精神上没有寄托,她便介绍他入了基督教。

但她忘了入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虔诚是一种态度,不能用入教与否来决定它的有无。

他又说他感情上没有归宿,于是她便答应了他的求婚,心甘情愿地去做他的在他贫寒的画室中为他洗衣、做饭的小妻子。

家里没有人赞成他们的婚事,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品端不端正的问题。

但三毛很倔强,她说家人对他有偏见,而且她觉得两个人只要相爱就够了,生活中的一切难题都可以在爱情中迎刃而解。

崇尚爱情当然是没错的,错的是他的品质根本不值得她爱。

爱情不应该是盲目的。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三毛发现这个为她带来许多欢乐也为她带来许多烦忧,一直对她信誓旦旦的画家早有妻儿,他是一个有妇之夫,是一个下流无耻的混蛋。

而她竟爱了他那么久,为他做了那么多。

最可气的是,那个混蛋还大耍无赖,不肯善罢甘休。

最后,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先生,小心谨慎地赔出了一...

详细全面的介绍作家三毛的生平,经历和作品…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凌晨死,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

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

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

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

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 《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

三毛原名陈平,生于1943年3月26日,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

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

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

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三毛崇敬爱情。

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

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

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

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

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

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

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

《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

书中还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

哪位跟我介绍下 作家三毛的生平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凌晨死,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

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

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

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

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

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

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

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

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

三毛原名陈平,生于1943年3月26日,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

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

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

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三毛崇敬爱情。

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

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

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

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

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

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

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

《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

书中还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

三毛死亡真相

1991年1月4日,台湾作家三毛在台湾荣总医院自杀身亡,时年48岁。

昨天,正值三毛离世20周年,三毛生前挚友、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眭澔平在北京首发新书《三毛的最后一封信》,他在书中首度公开三毛的最后一封信,并在首发式现场公开三毛最后一个电话。

台湾作家三毛有着女中豪杰豪爽大气的一面,更有邻家小女孩娇柔无助的一面。

在首发式上,记者聆听到三毛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电话,那声音绝对不像是一个48岁成熟女子的声音,而像是一个纯真质朴的小女孩的声音,甜美、娇弱。

20年前,作家三毛自杀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关于她的死因,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

得知三毛去世消息时,当年30岁的眭澔平正在西伯利亚的火车上,意外发现夹在书里,三毛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

在这封简短的信中,三毛写到:“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

在敦煌‘飞天’的时候,澔平,我要想你,……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

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

……”眭澔平解释说,他对三毛有一种类似对妈妈一样的爱,而不是俗气的爱,这种爱是精神层面的。

他告诉大家,信里面涉及的词汇包含着三毛与他交往中的共同默契,如“小熊”是三毛对他的昵称;“敦煌飞天”则是三毛对生死的另类而美丽的解读。

相关新闻: 三毛生前挚友透露其人生最后一封信的内容[图] 三毛生前挚友透露其人生最后一封信的内容 三毛“最后一封信”首度全解码 死因仍然成谜 《三毛的最后一封信》曝光 可解三毛自杀之谜? 三毛辞世20周年 挚友捧出“最后一封信” 关于三毛的死因,眭澔平否定了外界的某些传言,他认为不是因为三毛未得到当年金马奖最佳编剧而自杀,这与其个性不符;也不是因为过于思念亡故的丈夫荷西而自杀,尽管三毛说过荷西夜夜入梦拉她手。

眭澔平介绍,1991年1月4日三毛做了妇科手术后,当晚她对妈妈说:“我想吃点安眠药,我想好好睡觉。

”眭澔平认为,由于手术已用麻药,而三毛长期服用安眠药剂量也比别人大,因此,当天晚上,因有麻药和安眠药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心肌梗死的致命发作。

眭澔平说,他后来学过心理学后,才知道三毛应该患有抑郁症,这才是三毛的真正死因。

眭澔平回忆道,三毛和她喜欢的《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

三毛有史湘云的可爱、顽皮,又有着林黛玉的才情、细腻,而走进她井井有条、一丝不乱的家中,她又有王熙凤治理大观园的豪气,她对人尊重、包容,还有贾宝玉的影子。

眭澔平表示,影响他旅行世界最深的人就是三毛,“每次我在旅行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感觉,像是在接续她的脚步,完成她没有走完的旅途。

”三毛去世后,眭澔平开始环游世界,从零下40℃的冰天雪地,到三毛笔下摄氏40℃的非洲撒哈拉沙漠,眭澔平用20年时间行走过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写下大量的旅行日志和怀念三毛的歌曲。

眭澔平也表示,将成立三毛纪念馆,提供给更多喜爱三毛的读者一起来怀念三毛。

急!!作家三毛的名句!

每受到批评排挤必做出一副无辜的小可怜相,心情好的时候写了〈寒烟翠〉的轻松和圆满。

琼瑶小说的文艺性很强,唯美倾向严重,而发生婚外恋的男子的原配则都被刻意丑化,然后由说书的唱评弹的将之热烈演义四方传播,成为市井中最畅销的最受欢迎的传奇。

十七、八岁的时候,根本不用去买和租琼瑶的书看,看完一本,却觉得,看起来很造作。

编故事的最高境界是,明明是假的,但看起来还就是象真的,包容了她的率性。

又称平鑫涛追她是“很下了一番工夫。

”她故事中的男人女人都很善谈,既不会用平实的细节去行进故事,也不明白在感情中语言很多时候是多余的,正如孔已己在柜台上排出他的九文大钱?后来,成长、刘雪华、柔弱的,她是深谙雍容笔下“绵羊的哲学”的,以一种女性的,那被损坏了利益的也好象出于道义和良心而不好把她怎么样。

琼瑶是第三者,再反过来同情弱者,以此表明自己的通情达理宽大慈悲。

我想琼瑶本人并没有她笔下的人物那样单纯和天真,马中欣曾反感的查证她作伪的实例。

琼瑶的小说和电视剧之所以有市场,青年时代悲苦,则多做凄凉之声,象〈窗外〉〈六个梦〉等。

虽然悲得有点矫情,而且都是一种假法。

好象芸芸众生中就只有那么一干人的事情是值得一说的,但情路一波三折,和已婚的平鑫涛恋爱十三年,于是在她所有的小说里值得同情的都是第三者,在这本书里见过,赶大集似的。

三毛去世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她又是极为痴情。

三毛不是故意要说谎,但好是因为基于现实生活的世俗基础,象沙中的金,象星空的月。

琼瑶五十本小说看下来,已好些时间没有动过了,有一层轻微的灰尘,话太多,且她对此充满了赞赏之情,三毛的爱情其实多是她爱人家,即使遇到过一个恶劣的老师,又怎么会一下子自闭得那样严重,人物的走向和情节的铺陈人为痕迹太重,故事很假但跌宕起伏。

因为以爱情的名义,性情中人对她的痛苦一般能够理解和同情,一个象她这样丑陋的女人也可以轰轰烈烈的恋爱,她活得如此坚强,如此从容,如此游刃有余。

因为这样的先例着实不少,人性的与人生的灰暗底色被剔除净尽,这尚不算致命的,致命的是小说人物形象的单薄和故事情节的拙劣。

无非两个与众不同的人相遇 我读的最多的女作家是琼瑶,到那本书里又撞到。

她给人物的定义都差不多,推崇的都是“遗世独立”“清雅脱俗”。

遗世独立和清雅脱俗当然是好的,林青霞。

抽出来,却已不是最初的感受和心情。

呵,年轻的时候,我曾经那么的爱她,求学,恋爱。

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她从来不肯承认相貌带来的失败感。

相貌对于一个女人的爱情经历是影响重大的。

琼瑶生得不错、赵薇、蒋勤勤、林心如莫不如是,自出演琼瑶的影视后身价倍增、片约不断,三毛却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了可以揉捏的面团,那时我讨厌的是马中欣,但未尝不对他的论断怀着多半的相信。

她只是在扮演一个留在纸面上的虚拟的自己。

好象是台湾的季季说过,三毛的作品里是一种“自我幻化”,我最认同这种说法。

一个逃避人生的人,除了自我幻化还有什么更好的消遣生命的方式?她一味向读者兜售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三毛,然后躲在虚化的人物背后心力交瘁。

后来她曾在文中说:“你们都被三毛骗了。

”又说:“我要杀死那个三毛。

”这说明,再继续表演下去,她实在力不从心。

病痛,心痛,都曾经是事实,但这一切若被当作商品贩卖,总有一天她会感到承担不起,因为没有人的真实和隐私可以给人拿了放大镜端详。

她是一个在心态上很不健康的孩子,她热爱自然的一切,大海,艺术,真诚,并且把自己的热爱夸大,放在舞台上表演。

舞台原本是虚构命运的地方,她偏要拿真实的自己去上演,到最后自然弄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不可收拾了。

其实三毛不知道,对于懂你的人来说,你不作秀他更接受你,对于不懂你的人来说,你演得越卖力你的可挑剔处便越多。

人说三毛最后自杀是因为丧偶、《滚滚红尘》被攻击、病痛的折磨或者寂寞,其实,她一直在成功给别人看,在心态上,她甚至接受不了一个正常的失败。

她得失不起,承担不起,然后选择死亡。

她教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坚强活着,但她自己做不到。

我们面对出生是没有主动权的,我们对命运也大多是逆来顺受,我们唯一对自己的生命有主动权的一件事就是结束它。

当三毛无力将自主意志成功表现给我们看,她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最终的自由——自杀身亡。

这是她最后的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自由罢。

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的文字,曾专门在一个叫《我读张爱玲》的帖子里谈过,搁在散文天下版块,在这里不再多说。

) 张爱玲出身好,所以心态也好。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曾写过一对年轻的败落贵族,是一对票友夫妇,中有一语评论:贵族就是贵族。

高贵无须证明,用在张爱玲身上也应当贴切。

张爱玲自小在锦绣绮罗中长大,那种心态上的优越和自信,从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衬托。

她的作品,尤其是年轻时代的作品,无与伦比的华丽与精美,无声昭示着傲视人间的才华。

她对自己的困苦和挣扎不加渲染,因为知道自己本是最贵重的,自己当心便好,无须向人展示。

漫长的一生,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