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议论文旅行

作文君说这首@灰色头像是悠远点播给大家的……(点歌,请留言:歌名+歌手)灰色头像许嵩 - 寻雾启示议论文既要丰富性,但是也要避免以下问题……壹处理材料缺乏度1.无端滥用,一味追

作文君说

这首@灰色头像悠远点播给大家的……(点歌,请留言:歌名+歌手)

灰色头像许嵩 - 寻雾启示

议论文既要丰富性,但是也要避免以下问题……

处理材料缺乏度

1.无端滥用,一味追求数量。

确实,要做到旁征博引,不能说用了一个两个典型事例就算达到目的了,要做到数量足够。但是否材料越多越好呢?参与高考改卷过程中,发现中学生写作存在严重的“掉书袋”现象。

不少作文从头到尾引用不断,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竟然出现了18个典故。这些中学生认为,文章中所引用的名人名言和事例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阅读面之广,文章就显得越有思想。这是个误区,是以旁征博引来遮盖自己思想的贫乏……

老实说,为备战高考作文大段大段摘抄名人名言,大版大版引用名人事例,而分析过少,思辨不多,以致自己的观点凸现不出来,造成作文的失败。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一写作文就拿腔拿调,一说起话来就“之乎者也”,绝不亚于孔乙己。所以,这其实是在用材上出现了“过火”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少数。如果这种现象不除,则不仅不能做到旁征博引带来的妙处,而且会过犹不及,影响作文的评分。

2.避熟就生,一味追求新奇。

照理说来,避熟就生应该是大力发扬、着力推荐的。因为它可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但是,有些中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所采取的避熟就生却变了味,“熟”是避了,而“生”也成了所有人的陌生,连作者自己也是一副“生面孔”。选用自己不熟别人陌生的材料,又怎么能够使文章所选之材达到“情理并茂”的目的呢?

自己不熟,写来就容易涩,缺乏通畅的滋味,也就缺乏强有力的情感熏陶力或理论说服力。所以,以情感人、说理丰富,必须是首先要自己对所选的材料要十分熟悉。所谓的“避熟就生”,应当是选自己熟悉而他人陌生的材料,不选自己熟悉而他人也熟悉的材料。做到己熟他生,就会引人注目,产生新奇之感,也就会有新颖性了,高考作文也就会获得高分。

3.囫囵吞枣,一味追求博引。

如果只是对材料一味地照抄照搬,不作任何处理,囫囵吞枣,那即使材料是自己熟悉而别人陌生的,也是不容易产生新奇之感。毕竟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不同的写作切人点,将切入点选择好,其实就是对材料进行精心地剪辑,恰当地贴近主题。因此,对于任何一则材料要恰如其分地做点拨,提升,深化。

如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耐基的事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引申,而且他的演讲口才艺术可以说是曾风靡世界,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卡耐基口才热,使亿万人获益匪浅。如果一味从这里去谈,新颖性就不强。

有一个考生就从他的一句话出发,“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吸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而卡耐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的强身壮体的钙质。这就是对原材料进行了有的放矢地另选角度,而达到了真正地旁征博引,力量无穷。

提取论题缺乏新

1.老调重弹,眼界不开。

我们知道,不可能所有的话题都是新的,所有的语言都是独特的,所有的思维都是新颖的。所以,有些同学的作文里,出现几十年都未变的老材料,甚至出现了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观点。这些旧的材料和观点,给人的笺注是典型的老调重弹,反映作者的眼界不开,是吸引不了阅卷老师的眼球的。

因此,在作文时要尽量做到说人之未说,谈人之未谈,这样才拥有高人一等的可能。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要用全新的角度与思维,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对于那些老材料,我们要屏弃陈旧的观点,以新的眼光给它们重新定位,并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只有这样,找到了文章的切入口,就不会是茫然之感了,写作时思路不涩,视野开阔,内容不会空泛,笔下生风了。

2.泛泛而谈,主题不深。

我们经常有些作文,材料新鲜,主题也好。但是却不见作文的高分出现呢?究其源,就是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有一段距离,或者说是作者在行文时,只顾一味地讲究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大思维,而不见所有的扩展都必须在主题的范围之下。

离开主题去大谈特谈,只会使文章变成泛泛丽谈,影响主题的深度,甚至完全背离主题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其实,所谓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就是广泛地扩展材料与立意。要“打得开,收得拢。”那只打开,而收不拢的大思路只是废物一件,我们要谨慎。无论是议论性的文章还是散文,都要以明确的主题做唯一的宗旨,离开这个宗旨,就是空谈。

挖掘意境缺乏深

1.事不丰,理不显。

我们所讲的“意境深远”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事丰理显”。对于所描述的客观物象,我们要做到充分、充足、细腻、独到。如果仅仅是对其中的一些描写对象,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是达不到“事丰”的要求的。既然所描写的对象都是粗放的,那谈何情感之水的涌来?更不用说“意境”二字了。所以,要使文章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就必须用笔将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恰如其分的描绘,奠定抒情、说理的坚实基础。

2.思不深,境不幽。

在作文过程中,有些人总喜欢想到哪就写到哪,对立意的深刻,构思的巧妙,思想的深邃等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尤其对思想的深邃,应该有个独到而奇特的视角,使文章高高在上,而不是落入窠臼。我们不说鲁迅先生的《野草》,也不说巴金先生的《废园外》,单说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就是典型的思想的精华。

沈从文创作于“用笔比较成熟”“一生生命力最旺盛”那几年的散文作品,是他探索生命奥秘的艺术结晶。这时他已把自己的艺术使命定位在对生命的探索上。他为探测生命的深度才去涉猎“爱”,他认为“爱就是生的一种方式,知道爱的也不并不多”。从而使他的文章所出现的意境往往是幽深的。

而在学生的习作中,往往会出现轻飘飘的论说文,究其源,学生缺乏立论的针对性和思维的思辨性。如果对周围世界缺乏观察思考,空发议论,无病呻吟,那是典型的“轻浮者”;如果一味地远离现实,崇拜古代,文章找不到真我,体现不出时代似的气息,也是无法具有针对性的;如果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多角度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是不可能将材料分析透彻的,也就不可能达到幽深的境地。

病文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许多时候,优势并不能使我们成功,反而会使我们败倒。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以“优势与成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劣势--断臂的维纳斯

当衣羽飘飘的李白站在青平调的青石上,拨剑四顾茫然时,京都的曼妙音乐中下出一道又一道圣旨,最终这位豪放的诗人只有“须行即骑访名山”。滚滚东逝的汨罗江旁,心忧国民的屈子落得个“散发弄扁舟”,长长的遗恨随风落进一个又一个水的圆圈。

诗出人落。李白、屈原已随历史的车轮名留千古,然而虽然他们一心想施展自己的抱负,政治上却无所作为,为什么?因为他们正是凭借了自己的优势却忽视了自己的劣势--缺少了奉迎的机巧。

诗的兼性使他们忘乎所以,不明白在那个黑暗如晦的年代锋芒太露无疑等于自杀。

时间的风帆飘过遥遥的纤河,诸葛亮独坐楼头悠然抚琴,司马懿却手握十万大军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司马懿疑心太重--正所谓兵不厌诈,然而这次却是他同诸葛亮打了一辈子仗唯一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场面。可是他放弃了,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最大的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昏黄的青灯下一位小男孩认真地读书,他并不出众,笨拙得拿刀都要晃三晃,可正是因为这样而成就了一位生物学界赫赫有名的教授兼生物专家--童弟周。童老说过,正是自己的笨拙,促使他一次次奋作,一次次拼搏,并最终一次次走向成功。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了一句很激发人的话:弱热成父母。当中国的旧海尔在太平洋上飘荡的时候,德国开发了两条最新的冰箱生产线,德国凭借实力打垮了所有的对手,身处劣势的中国海尔集团没有在劣势中消亡,而是开拓进取,大力革新,不断进步,最终才有了海尔在世界的腾飞。

俗语说:淹死的大半是会凫水的,碰死的大半是会开车的。优势就像一块吃不完的蛋糕,永远不用担心会因为饥饿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缺陷像最后一口芯饼,总担心会被吃完,因而也成为了永远吃不完的芯饼。

优势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无限膨胀直至开裂。缺陷没有颜色,却可以让生活选择色调鲜艳或暗淡。优势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升值也可以下跌。缺陷没有重量,好好利用会比泰山还重。任何时候别忘了给自己警示,其实一点小小的缺陷比完整还要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

诊断过程

文章总体看来气势不凡,语言功底很好,素材丰富。由古到今,由中到外,可以说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可是在材料的处理上不是特别到位,四个材料堆放在一起,虽然所选的角度是一致的,但是缺乏必要的深层次的分析,以致材料虽典型,而构成的文本却缺乏有力的论证力量。

另外,它的致命失误还在于错用了“李白”“屈原”这一素材。将李白、屈原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归结为“凭借自己的优势却忽视了自己的短处--缺少了奉迎的机巧”。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这样的观点性错误是难以让阅卷老师接受的。

即使下面的文字再精彩,文章的可读性也会大打折扣。此外文末一段文字,模仿高考满分作文的句式,看上去很美,却经不起推敲。因此,高考作文在材料的处理必须慎重,不仅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对所选择的角度有足够的把握,做到正确、合理、深刻。本文评分只给37分。

小尾

编辑丨作文君,转载请联系授权!

福利!福利!福利!

加入三好乐学圈,

每天分享精彩文章,

就有机会得到精美礼品!

这么好的福利还不赶紧参加?

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活动,

或者关注三好网在线1对1服务号!

点击公众号对话框里的免费学习!

三好乐学圈,就能参与!

-推 荐 阅 读 -

扫码关注,每天都有知识干货哦!

2018三好暑期精品课就要上线啦!6大年级,5大主科,188节课,海量知识点。回复关键词年级,如“高一”,获取所在年级精品公开课课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